李坤
貴州各產茶大縣結合自身實際,圍繞“茶”做文章,茶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效果明顯。
陽春三月,貴州大地茶香四溢。
3月26日至29日,由省委宣傳部、省農委共同組織的新聞媒體采訪團,深入都勻、丹寨、黎平、雷山茶葉生產大縣,開展為期4天的第二次“多彩貴州出好茶——‘綠寶石發現之旅”主題采訪活動。
采訪團一行參觀一片片翠色欲流的茶園,走進忙碌的茶葉加工車間,參觀茶葉生產工藝,了解茶農收入,詢問茶商市場,觸摸茶文化,日均行程超過200公里,在和煦的春風中感受貴州茶產業的發展。
都勻:
立法為茶產業保駕護航
汽車在都勻西郊的大山上一路盤旋而上,一場夜雨過后,空氣格外清新,遠山薄霧騰升,山間溪流淙淙、百鳥歡唱,采訪團向都勻毛尖的主產地——擺忙鄉進發。
擺忙鄉平均海拔1400米,茶園面積達7.1萬畝,目前已經有9家茶葉加工公司,2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95%以上的農民從事茶產業,有的從茶農中脫離出來,成為車間工人、技術員、茶藝師、企業老板、中間商等等,走上了致富路。
擺忙鄉是黔南州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時至今日,黔南州將茶產業列為州“185”工程重點特色產業,作為州農業四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的茶產業,全州整個茶園面積已達92.38萬畝,投產茶園面積38.53萬畝,茶葉產量1萬噸,茶葉產值達14.86億元,全州約30萬人從事茶產業及其相關服務活動。
隨著茶產業的品牌效益日益凸顯,都勻人并未對這些成績沾沾自喜,而是不斷從種植、產品推廣、品牌保護上發現都勻毛尖存在的諸多不足,為了進一步提升都勻毛尖的品牌形象,規范市場秩序,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今年2月,黔南州十三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產業發展條例》(草案)。
《條例》規定,重點開展都勻毛尖茶本地種、貴定鳥王茶種等地方品種的保護,要舉全州之力打造都勻毛尖品牌,推動都勻毛尖茶標準化體系實施,“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茶產業標準化假設,制定、修訂地方標準體系,實行標準化體系管理”,“茶葉生產企業、合作社及個人必須嚴格按照生產茶類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加工、銷售”。
“就目前的現實狀況,我們用頂層設計以立法形式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進都勻毛尖的發展。”黔南州州委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運春說。
據了解,黔南州是繼福建省后,全國第二個為茶產業立法的地區。
丹寨:
穿解放鞋的“百萬富翁”
傍晚時分,丹寨縣南皋鄉灣寨村養丫茶葉生產基地的公路上變得異常熱鬧,幾十名苗家婦女提著剛剛采摘的春茶,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待茶商收購。
“今天采得80塊錢,比呆在家里要劃算!”村民羅開英賣掉茶葉后樂開了懷。
茶葉基地的主人叫姚茂紅,中等個兒,皮膚黝黑,一件退色的棉毛衫,一雙破舊的解放鞋很不打眼,但當地人都知道他是種茶致富的“百萬富翁”。
2004年,姚茂紅積極響應該縣“干部職工創辦產業化基地”的號召,拖家帶口到南皋鄉灣寨村承包650畝荒坡種上了茶,從林業站站長變成茶農,他成為當地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不務正業”。
姚茂紅和妻子扎根茶山,一晃10年,茶場面積擴大到1100畝,每天穿行于茶場間。“一年下來要穿破20雙解放鞋。”姚茂紅說。
此外,他還辦起了茶葉加工廠,年生產干茶達10噸,產值達到數百萬元,每年可解決200余人就業,帶動周邊農戶務工人均年增收2300元。
姚茂紅種茶帶動村民致富的事跡在鄉里被傳為佳話,村民紛紛跟著他種植茶樹,在他的帶動下,僅灣寨村茶葉種植面積就達到5000余畝。
丹寨縣近年來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像姚茂紅這樣的種茶大戶越來越多。
一直在外打工的排佐村村民劉應去年回到家鄉,在政府的扶持下種上了30余畝茶園。“茶苗免費,每年每畝免費提供100公斤的復合肥,新建茶場給予每畝600元的征地費補助,還可以提供最高30萬元的貼息貸款,解決了我們前幾年發展無資金的后顧之憂。”劉應說。
從2000年開始大力發展茶產業以來,作為貴州三個硒鋅產茶縣之一的丹寨縣,現全縣茶園面積已達11萬畝,2013年全縣茶葉總產量達到3000噸,產值3.2億元,全縣9400種茶戶均可增收2萬元,實現人均增收3940元,茶產業對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已成效初顯。
黎平:
不等不靠開拓市場
走進黎平縣德鳳鎮矮枧村的黎平雀舌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茶香撲鼻,讓人心曠神怡。
公司董事長謝昌明從事茶產業已經38年,從當初僅有的3000元起家,不惜賣掉僅有的房產孤注一擲,如今發展到在全縣擁有茶園面積1.2萬畝,產值超過1700萬元的省級重點企業,公司生產的“侗家佬牌雀舌茶”在2012年還被世界茶聯合會授予“國際綠茶金獎”。
2013年,受國際茶業市場和中央“八項禁令”的影響,中國茶業遭遇“寒流”,高價位、高端茶銷售急劇下滑。
面對不利形勢,謝昌明未雨綢繆,憑著多年的經營經驗,早在去年冬季就輾轉江浙一帶,對茶業市場進行“摸底”,提前聯系好商家。謝昌明的目標,每年至少“打通”一個省,“只有主動走出去,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有所作為”。
“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謝昌明說,“目前高端產品市場普遍低迷,但中低端產品市場需求依然旺盛,這就決定了我們生產的產品要以中低端為主,做老百姓喜歡喝、喝得起的安全茶、優質茶,賣得出去就是硬道理!”
如今,“侗家佬牌雀舌茶”已打通浙江、江蘇、山東、湖南、上海、北京等多個省市的銷路,并不斷擴大。
不等不靠,主動出擊。作為產茶大縣的黎平,找準市場定位,在考驗中化“危”為“機”。
2014年3月底,全縣茶葉面積已達21.8萬畝,投產茶園10.8萬畝,共有茶葉加工廠360多個,注冊企業14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年加工干茶能力1萬余噸。僅2013年實現綜合產值6億多元,受益農戶達到5萬戶15余萬人。
為了搭建更廣闊的銷售平臺,在黎平縣城南新區曙光大道旁的建筑工地上,一個占地面積75畝,總投資5.6億元的侗鄉茶城正拔地而起,預計2016年投入使用。
茶城投資方楊柳明告訴記者,該項目依托黎平縣及周邊地區80萬畝生態茶海、黔湘桂三省邊區獨有的區位優勢資源,建設一座集茶葉貿易、茶文化交流與展示、茶葉品牌建設、茶葉產業技術與信息服務、茶葉物流配送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化國際茶葉貿易中心,預計年交易額達到20億元,將促進黎平茶產業實現質的飛躍。
雷山:
茶旅互動相得益彰
一場春雨過后,西江苗寨的空氣顯得格外清新。楊樹和妻子在雷公山茶文化廣場不遠處開了一家茶莊,妻子當上了茶藝師,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品茶,楊樹則不停地給游客推薦自己的產品,小兩口忙得不亦樂乎。
好茶不怕巷子深,由于茶的口感好、品質有保證,不少游客成了回頭客,紛紛打電話或通過互聯網方式向楊樹下訂單。
“過兩三天就往郵局跑一趟。”楊樹拿出了他一年來通過快遞郵寄出去了一疊約10厘米厚的存根,這些快件發往全國各省區。“雖然游客每次訂購的數量不算多,但我們通過西江苗寨這個旅游平臺,茶葉知名度得到提升,市場前景被看好。”楊樹告訴記者。
在西江苗寨,像楊樹這樣把茶葉商店開到西江苗寨的就有好幾十家。
“旅游和茶產業作為雷山縣兩張名片,雷公山茶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我們結合西江旅游資源和品牌影響力,在重點旅游景區為茶農、茶企搭建茶葉的銷售平臺,使茶農在家門口就找到市場,減少了中間環節,茶農和茶企業得到了實惠。”縣茶葉局局長李忠恩告訴記者。
雷山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2%,良好的生態環境鑄就了茶的優良品質,成為游客喜歡喝的放心茶。
一名來自福建的游客張先生說:“聽說雷公山森林可以養肺,苗族銀飾可以養眼,苗族文化可以養心,那么雷公山茶葉則可以養生!”
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主業,雷山茶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已建有茶園12.7萬畝,2013年實現茶葉產值達7億元,惠及群眾1.45萬戶5.37萬人。如今,雷山縣旅游和茶葉兩大產業已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旅游為茶業發展提質增效,茶業為旅游發展擴容添彩,兩者共生耦合,同頻共振,茶旅互動必將成為雷山實現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撐杠桿。”雷山縣委書記黃清發告訴記者。(責任編輯/朱江)
貴州各產茶大縣結合自身實際,圍繞“茶”做文章,茶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效果明顯。
陽春三月,貴州大地茶香四溢。
3月26日至29日,由省委宣傳部、省農委共同組織的新聞媒體采訪團,深入都勻、丹寨、黎平、雷山茶葉生產大縣,開展為期4天的第二次“多彩貴州出好茶——‘綠寶石發現之旅”主題采訪活動。
采訪團一行參觀一片片翠色欲流的茶園,走進忙碌的茶葉加工車間,參觀茶葉生產工藝,了解茶農收入,詢問茶商市場,觸摸茶文化,日均行程超過200公里,在和煦的春風中感受貴州茶產業的發展。
都勻:
立法為茶產業保駕護航
汽車在都勻西郊的大山上一路盤旋而上,一場夜雨過后,空氣格外清新,遠山薄霧騰升,山間溪流淙淙、百鳥歡唱,采訪團向都勻毛尖的主產地——擺忙鄉進發。
擺忙鄉平均海拔1400米,茶園面積達7.1萬畝,目前已經有9家茶葉加工公司,2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95%以上的農民從事茶產業,有的從茶農中脫離出來,成為車間工人、技術員、茶藝師、企業老板、中間商等等,走上了致富路。
擺忙鄉是黔南州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時至今日,黔南州將茶產業列為州“185”工程重點特色產業,作為州農業四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的茶產業,全州整個茶園面積已達92.38萬畝,投產茶園面積38.53萬畝,茶葉產量1萬噸,茶葉產值達14.86億元,全州約30萬人從事茶產業及其相關服務活動。
隨著茶產業的品牌效益日益凸顯,都勻人并未對這些成績沾沾自喜,而是不斷從種植、產品推廣、品牌保護上發現都勻毛尖存在的諸多不足,為了進一步提升都勻毛尖的品牌形象,規范市場秩序,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今年2月,黔南州十三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產業發展條例》(草案)。
《條例》規定,重點開展都勻毛尖茶本地種、貴定鳥王茶種等地方品種的保護,要舉全州之力打造都勻毛尖品牌,推動都勻毛尖茶標準化體系實施,“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茶產業標準化假設,制定、修訂地方標準體系,實行標準化體系管理”,“茶葉生產企業、合作社及個人必須嚴格按照生產茶類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加工、銷售”。
“就目前的現實狀況,我們用頂層設計以立法形式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進都勻毛尖的發展。”黔南州州委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運春說。
據了解,黔南州是繼福建省后,全國第二個為茶產業立法的地區。
丹寨:
穿解放鞋的“百萬富翁”
傍晚時分,丹寨縣南皋鄉灣寨村養丫茶葉生產基地的公路上變得異常熱鬧,幾十名苗家婦女提著剛剛采摘的春茶,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待茶商收購。
“今天采得80塊錢,比呆在家里要劃算!”村民羅開英賣掉茶葉后樂開了懷。
茶葉基地的主人叫姚茂紅,中等個兒,皮膚黝黑,一件退色的棉毛衫,一雙破舊的解放鞋很不打眼,但當地人都知道他是種茶致富的“百萬富翁”。
2004年,姚茂紅積極響應該縣“干部職工創辦產業化基地”的號召,拖家帶口到南皋鄉灣寨村承包650畝荒坡種上了茶,從林業站站長變成茶農,他成為當地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不務正業”。
姚茂紅和妻子扎根茶山,一晃10年,茶場面積擴大到1100畝,每天穿行于茶場間。“一年下來要穿破20雙解放鞋。”姚茂紅說。
此外,他還辦起了茶葉加工廠,年生產干茶達10噸,產值達到數百萬元,每年可解決200余人就業,帶動周邊農戶務工人均年增收2300元。
姚茂紅種茶帶動村民致富的事跡在鄉里被傳為佳話,村民紛紛跟著他種植茶樹,在他的帶動下,僅灣寨村茶葉種植面積就達到5000余畝。
丹寨縣近年來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像姚茂紅這樣的種茶大戶越來越多。
一直在外打工的排佐村村民劉應去年回到家鄉,在政府的扶持下種上了30余畝茶園。“茶苗免費,每年每畝免費提供100公斤的復合肥,新建茶場給予每畝600元的征地費補助,還可以提供最高30萬元的貼息貸款,解決了我們前幾年發展無資金的后顧之憂。”劉應說。
從2000年開始大力發展茶產業以來,作為貴州三個硒鋅產茶縣之一的丹寨縣,現全縣茶園面積已達11萬畝,2013年全縣茶葉總產量達到3000噸,產值3.2億元,全縣9400種茶戶均可增收2萬元,實現人均增收3940元,茶產業對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已成效初顯。
黎平:
不等不靠開拓市場
走進黎平縣德鳳鎮矮枧村的黎平雀舌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茶香撲鼻,讓人心曠神怡。
公司董事長謝昌明從事茶產業已經38年,從當初僅有的3000元起家,不惜賣掉僅有的房產孤注一擲,如今發展到在全縣擁有茶園面積1.2萬畝,產值超過1700萬元的省級重點企業,公司生產的“侗家佬牌雀舌茶”在2012年還被世界茶聯合會授予“國際綠茶金獎”。
2013年,受國際茶業市場和中央“八項禁令”的影響,中國茶業遭遇“寒流”,高價位、高端茶銷售急劇下滑。
面對不利形勢,謝昌明未雨綢繆,憑著多年的經營經驗,早在去年冬季就輾轉江浙一帶,對茶業市場進行“摸底”,提前聯系好商家。謝昌明的目標,每年至少“打通”一個省,“只有主動走出去,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有所作為”。
“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謝昌明說,“目前高端產品市場普遍低迷,但中低端產品市場需求依然旺盛,這就決定了我們生產的產品要以中低端為主,做老百姓喜歡喝、喝得起的安全茶、優質茶,賣得出去就是硬道理!”
如今,“侗家佬牌雀舌茶”已打通浙江、江蘇、山東、湖南、上海、北京等多個省市的銷路,并不斷擴大。
不等不靠,主動出擊。作為產茶大縣的黎平,找準市場定位,在考驗中化“危”為“機”。
2014年3月底,全縣茶葉面積已達21.8萬畝,投產茶園10.8萬畝,共有茶葉加工廠360多個,注冊企業14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年加工干茶能力1萬余噸。僅2013年實現綜合產值6億多元,受益農戶達到5萬戶15余萬人。
為了搭建更廣闊的銷售平臺,在黎平縣城南新區曙光大道旁的建筑工地上,一個占地面積75畝,總投資5.6億元的侗鄉茶城正拔地而起,預計2016年投入使用。
茶城投資方楊柳明告訴記者,該項目依托黎平縣及周邊地區80萬畝生態茶海、黔湘桂三省邊區獨有的區位優勢資源,建設一座集茶葉貿易、茶文化交流與展示、茶葉品牌建設、茶葉產業技術與信息服務、茶葉物流配送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化國際茶葉貿易中心,預計年交易額達到20億元,將促進黎平茶產業實現質的飛躍。
雷山:
茶旅互動相得益彰
一場春雨過后,西江苗寨的空氣顯得格外清新。楊樹和妻子在雷公山茶文化廣場不遠處開了一家茶莊,妻子當上了茶藝師,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品茶,楊樹則不停地給游客推薦自己的產品,小兩口忙得不亦樂乎。
好茶不怕巷子深,由于茶的口感好、品質有保證,不少游客成了回頭客,紛紛打電話或通過互聯網方式向楊樹下訂單。
“過兩三天就往郵局跑一趟。”楊樹拿出了他一年來通過快遞郵寄出去了一疊約10厘米厚的存根,這些快件發往全國各省區。“雖然游客每次訂購的數量不算多,但我們通過西江苗寨這個旅游平臺,茶葉知名度得到提升,市場前景被看好。”楊樹告訴記者。
在西江苗寨,像楊樹這樣把茶葉商店開到西江苗寨的就有好幾十家。
“旅游和茶產業作為雷山縣兩張名片,雷公山茶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我們結合西江旅游資源和品牌影響力,在重點旅游景區為茶農、茶企搭建茶葉的銷售平臺,使茶農在家門口就找到市場,減少了中間環節,茶農和茶企業得到了實惠。”縣茶葉局局長李忠恩告訴記者。
雷山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2%,良好的生態環境鑄就了茶的優良品質,成為游客喜歡喝的放心茶。
一名來自福建的游客張先生說:“聽說雷公山森林可以養肺,苗族銀飾可以養眼,苗族文化可以養心,那么雷公山茶葉則可以養生!”
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主業,雷山茶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已建有茶園12.7萬畝,2013年實現茶葉產值達7億元,惠及群眾1.45萬戶5.37萬人。如今,雷山縣旅游和茶葉兩大產業已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旅游為茶業發展提質增效,茶業為旅游發展擴容添彩,兩者共生耦合,同頻共振,茶旅互動必將成為雷山實現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撐杠桿。”雷山縣委書記黃清發告訴記者。(責任編輯/朱江)
貴州各產茶大縣結合自身實際,圍繞“茶”做文章,茶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效果明顯。
陽春三月,貴州大地茶香四溢。
3月26日至29日,由省委宣傳部、省農委共同組織的新聞媒體采訪團,深入都勻、丹寨、黎平、雷山茶葉生產大縣,開展為期4天的第二次“多彩貴州出好茶——‘綠寶石發現之旅”主題采訪活動。
采訪團一行參觀一片片翠色欲流的茶園,走進忙碌的茶葉加工車間,參觀茶葉生產工藝,了解茶農收入,詢問茶商市場,觸摸茶文化,日均行程超過200公里,在和煦的春風中感受貴州茶產業的發展。
都勻:
立法為茶產業保駕護航
汽車在都勻西郊的大山上一路盤旋而上,一場夜雨過后,空氣格外清新,遠山薄霧騰升,山間溪流淙淙、百鳥歡唱,采訪團向都勻毛尖的主產地——擺忙鄉進發。
擺忙鄉平均海拔1400米,茶園面積達7.1萬畝,目前已經有9家茶葉加工公司,2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95%以上的農民從事茶產業,有的從茶農中脫離出來,成為車間工人、技術員、茶藝師、企業老板、中間商等等,走上了致富路。
擺忙鄉是黔南州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時至今日,黔南州將茶產業列為州“185”工程重點特色產業,作為州農業四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的茶產業,全州整個茶園面積已達92.38萬畝,投產茶園面積38.53萬畝,茶葉產量1萬噸,茶葉產值達14.86億元,全州約30萬人從事茶產業及其相關服務活動。
隨著茶產業的品牌效益日益凸顯,都勻人并未對這些成績沾沾自喜,而是不斷從種植、產品推廣、品牌保護上發現都勻毛尖存在的諸多不足,為了進一步提升都勻毛尖的品牌形象,規范市場秩序,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今年2月,黔南州十三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產業發展條例》(草案)。
《條例》規定,重點開展都勻毛尖茶本地種、貴定鳥王茶種等地方品種的保護,要舉全州之力打造都勻毛尖品牌,推動都勻毛尖茶標準化體系實施,“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茶產業標準化假設,制定、修訂地方標準體系,實行標準化體系管理”,“茶葉生產企業、合作社及個人必須嚴格按照生產茶類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加工、銷售”。
“就目前的現實狀況,我們用頂層設計以立法形式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進都勻毛尖的發展。”黔南州州委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運春說。
據了解,黔南州是繼福建省后,全國第二個為茶產業立法的地區。
丹寨:
穿解放鞋的“百萬富翁”
傍晚時分,丹寨縣南皋鄉灣寨村養丫茶葉生產基地的公路上變得異常熱鬧,幾十名苗家婦女提著剛剛采摘的春茶,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等待茶商收購。
“今天采得80塊錢,比呆在家里要劃算!”村民羅開英賣掉茶葉后樂開了懷。
茶葉基地的主人叫姚茂紅,中等個兒,皮膚黝黑,一件退色的棉毛衫,一雙破舊的解放鞋很不打眼,但當地人都知道他是種茶致富的“百萬富翁”。
2004年,姚茂紅積極響應該縣“干部職工創辦產業化基地”的號召,拖家帶口到南皋鄉灣寨村承包650畝荒坡種上了茶,從林業站站長變成茶農,他成為當地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不務正業”。
姚茂紅和妻子扎根茶山,一晃10年,茶場面積擴大到1100畝,每天穿行于茶場間。“一年下來要穿破20雙解放鞋。”姚茂紅說。
此外,他還辦起了茶葉加工廠,年生產干茶達10噸,產值達到數百萬元,每年可解決200余人就業,帶動周邊農戶務工人均年增收2300元。
姚茂紅種茶帶動村民致富的事跡在鄉里被傳為佳話,村民紛紛跟著他種植茶樹,在他的帶動下,僅灣寨村茶葉種植面積就達到5000余畝。
丹寨縣近年來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像姚茂紅這樣的種茶大戶越來越多。
一直在外打工的排佐村村民劉應去年回到家鄉,在政府的扶持下種上了30余畝茶園。“茶苗免費,每年每畝免費提供100公斤的復合肥,新建茶場給予每畝600元的征地費補助,還可以提供最高30萬元的貼息貸款,解決了我們前幾年發展無資金的后顧之憂。”劉應說。
從2000年開始大力發展茶產業以來,作為貴州三個硒鋅產茶縣之一的丹寨縣,現全縣茶園面積已達11萬畝,2013年全縣茶葉總產量達到3000噸,產值3.2億元,全縣9400種茶戶均可增收2萬元,實現人均增收3940元,茶產業對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已成效初顯。
黎平:
不等不靠開拓市場
走進黎平縣德鳳鎮矮枧村的黎平雀舌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茶香撲鼻,讓人心曠神怡。
公司董事長謝昌明從事茶產業已經38年,從當初僅有的3000元起家,不惜賣掉僅有的房產孤注一擲,如今發展到在全縣擁有茶園面積1.2萬畝,產值超過1700萬元的省級重點企業,公司生產的“侗家佬牌雀舌茶”在2012年還被世界茶聯合會授予“國際綠茶金獎”。
2013年,受國際茶業市場和中央“八項禁令”的影響,中國茶業遭遇“寒流”,高價位、高端茶銷售急劇下滑。
面對不利形勢,謝昌明未雨綢繆,憑著多年的經營經驗,早在去年冬季就輾轉江浙一帶,對茶業市場進行“摸底”,提前聯系好商家。謝昌明的目標,每年至少“打通”一個省,“只有主動走出去,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有所作為”。
“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謝昌明說,“目前高端產品市場普遍低迷,但中低端產品市場需求依然旺盛,這就決定了我們生產的產品要以中低端為主,做老百姓喜歡喝、喝得起的安全茶、優質茶,賣得出去就是硬道理!”
如今,“侗家佬牌雀舌茶”已打通浙江、江蘇、山東、湖南、上海、北京等多個省市的銷路,并不斷擴大。
不等不靠,主動出擊。作為產茶大縣的黎平,找準市場定位,在考驗中化“危”為“機”。
2014年3月底,全縣茶葉面積已達21.8萬畝,投產茶園10.8萬畝,共有茶葉加工廠360多個,注冊企業14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年加工干茶能力1萬余噸。僅2013年實現綜合產值6億多元,受益農戶達到5萬戶15余萬人。
為了搭建更廣闊的銷售平臺,在黎平縣城南新區曙光大道旁的建筑工地上,一個占地面積75畝,總投資5.6億元的侗鄉茶城正拔地而起,預計2016年投入使用。
茶城投資方楊柳明告訴記者,該項目依托黎平縣及周邊地區80萬畝生態茶海、黔湘桂三省邊區獨有的區位優勢資源,建設一座集茶葉貿易、茶文化交流與展示、茶葉品牌建設、茶葉產業技術與信息服務、茶葉物流配送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化國際茶葉貿易中心,預計年交易額達到20億元,將促進黎平茶產業實現質的飛躍。
雷山:
茶旅互動相得益彰
一場春雨過后,西江苗寨的空氣顯得格外清新。楊樹和妻子在雷公山茶文化廣場不遠處開了一家茶莊,妻子當上了茶藝師,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品茶,楊樹則不停地給游客推薦自己的產品,小兩口忙得不亦樂乎。
好茶不怕巷子深,由于茶的口感好、品質有保證,不少游客成了回頭客,紛紛打電話或通過互聯網方式向楊樹下訂單。
“過兩三天就往郵局跑一趟。”楊樹拿出了他一年來通過快遞郵寄出去了一疊約10厘米厚的存根,這些快件發往全國各省區。“雖然游客每次訂購的數量不算多,但我們通過西江苗寨這個旅游平臺,茶葉知名度得到提升,市場前景被看好。”楊樹告訴記者。
在西江苗寨,像楊樹這樣把茶葉商店開到西江苗寨的就有好幾十家。
“旅游和茶產業作為雷山縣兩張名片,雷公山茶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我們結合西江旅游資源和品牌影響力,在重點旅游景區為茶農、茶企搭建茶葉的銷售平臺,使茶農在家門口就找到市場,減少了中間環節,茶農和茶企業得到了實惠。”縣茶葉局局長李忠恩告訴記者。
雷山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2%,良好的生態環境鑄就了茶的優良品質,成為游客喜歡喝的放心茶。
一名來自福建的游客張先生說:“聽說雷公山森林可以養肺,苗族銀飾可以養眼,苗族文化可以養心,那么雷公山茶葉則可以養生!”
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主業,雷山茶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已建有茶園12.7萬畝,2013年實現茶葉產值達7億元,惠及群眾1.45萬戶5.37萬人。如今,雷山縣旅游和茶葉兩大產業已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旅游為茶業發展提質增效,茶業為旅游發展擴容添彩,兩者共生耦合,同頻共振,茶旅互動必將成為雷山實現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撐杠桿。”雷山縣委書記黃清發告訴記者。(責任編輯/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