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慶濤
編者按: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進行,活動搞得實不實,群眾最有發言權;活動成效大不大,群眾感受最真切。本刊記者就此走進岑鞏縣天馬鎮進行了現場采訪。
3月24日,岑鞏縣天馬鎮苗落村苗圃基地,鎮里的干部換上農裝,扛上農具,走上農田,把助農春耕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課堂。
苗落村苗圃基地,專門種植供城市綠化的雪松、桂花、櫻花等苗木,是天馬鎮苗木花卉種植的第一個基地,規劃面積300畝,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經營。
“300畝苗圃基地3年見成效,每畝將產生經濟效益6000元左右,前3年以土地入股的社員每畝土地可以得到450元的租金,產生經濟效益之后,按照合作社40%和公司60%的比例分紅。”天馬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蔣大伍說。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進行,活動搞得實不實,群眾最有發言權;活動成效大不大,群眾感受最真切。“群眾工作要使群眾真正滿意,沒有捷徑,只有實干。”蔣大伍說。
實干贏來了信任,取得了發展,更實現了群眾經濟利益不斷增加。2011年,全鎮財政收入482萬元,到2013年已達到1005萬元,位列全縣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11年的3570元,增長到2013年的5346元。
利于群眾的賬還會算下去
怎樣才能讓村民增加收入過上好日子?只有丟開面子、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聽鄉音、說真話、道實情,才能心貼心、實打實。
在天馬鎮雷公田村,只要一說到吳昌勇,村民們都會笑著說:“你是說吳書記啊,他是我們鎮里有名的‘算賬書記,不過,他算的賬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幫我們大家算的增收賬哦!”
鎮黨委書記吳昌勇,人稱“算賬書記”,他算的都是群眾的“利益賬”。
一直以來,雷公田村的村民都是種植包谷,沒人種植烤煙,不是不肯種,是怕掙不到錢。
面對問題,吳昌勇主動找到村民楊應權,一起算算“烤煙賬”。
一畝包谷300多斤,每斤0.8元,多少錢?
一畝烤煙350斤左右,每斤12余元,多少錢?
一年后,吳昌勇見到楊應權,高興地說:“我種了16畝烤煙,純收入已達到5.9萬元。”
慢慢的,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種植烤煙。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全鎮烤煙種植面積僅有1230畝,煙農收入158萬元;2012年已有6230畝,煙農收入1723萬元;去年種植面積達1.2萬畝,煙農收入3090萬元,實現全鎮人均增收1500余元。
做群眾工作,如果連話都說不上、說不好、說不進,群眾當然不信任你。老百姓評判一個領導干部的作為和作風,不僅看你做了什么,還看你做得怎么樣?
2013年8月,白巖坪省級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園建設啟動,部分村民對土地流轉心存疑慮,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伍洪章找到這些農戶:“你自己種一畝水稻,要投入多少?純收入多少?如果把土地流轉出來,就有一筆穩定的收入和一個牢靠的‘工作。 土地流轉后每畝可得租金450元,在園區打短工每天80元,到烤煙收購結束,一般會有9000~12000元的收入。”
原來白巖坪有50多戶不愿意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出來,現在已全部實現流轉。眼下整個園區,2005畝經過整治的土地已全部實現流轉。園區土地利用規模化、集約化效應明顯,煙農積極性大增,也吸引了相關部門的目光,各級部門項目投入不斷向園區傾斜,僅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投入1.39億元。
吳昌勇說,有利于群眾的賬,他還會堅持算下去。吳昌勇和鎮里的干部懂得算“利益賬”,做到了園區、群眾利益雙贏。“好算盤”也算進了群眾心里。
“今年我承包了40畝流轉土地種植烤煙,預計可以凈賺15萬元。”4月1日,天馬村羅家寨組種煙大戶田慶平高興地算了一筆賬:“承包流轉的土地種植烤煙,平均一畝收入3500元,如果種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最多只有1600元。”
在天馬鎮,像田慶平一樣承包農村摞荒土地種植烤煙的農戶就有300余戶,全鎮落實烤煙種植1.2萬畝,預計創收3000余萬元。
干部怎么干,群眾怎么看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終的衡量標準是促進工作、群眾滿意。
干部怎么干,群眾怎么看。天馬鎮黨員干部用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辦好一件事后再辦第二件事,讓老百姓感到黨委、政府不僅是能辦成事的,而且是認真辦事的。
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天馬鎮黨員干部怎樣在轉變作風上有新突破,在工作能力上有新提升,在工作思路上有新開拓?
如果僅僅是修路、建蓄水池等基礎設施,扶貧見效快但不可持續;要想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找準本地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產業為支撐,以黨建作保障。
“我是從3年前開始養羊的,由于自己的孩子還比較小,無人照看,加上父母的年紀都已經很大了,根本沒有辦法外出打工掙錢,思來想去,決定在家中養殖山羊。”談到養羊時,苗落村紅大門組養羊大戶代廷余顯得有些興奮。
代廷余家境十分困難,有致富愿望和思路,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鎮里通過走訪了解后,為他送去了10只母羊、1只公羊,鼓勵他大膽嘗試。駐村干部幫他買了養羊的有關書籍,還請來畜牧部門的技術員上門指導,目前已發展到80余只。“說實話,剛開始我對他們還有點懷疑,是不是作秀,但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他們是真的幫助我們老百姓。”代廷余說。
代廷余養殖的出欄山羊最大的有40多公斤,最小的也有20多公斤重,平均每公斤在36元錢左右,每年都要賣一批山羊,一年下來,純收入可以達到2萬元左右,家里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像代廷余這樣的規模養殖戶,天馬鎮就有20多戶。黨建扶貧模式的創新,不僅幫助村民腰包鼓起來,還推動了產業幫扶工作邁上新臺階。2014年,岑鞏縣被列為參照全省扶貧攻堅示范縣管理縣,天馬鎮是產業扶貧項目中茶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將在今后兩年新建設茶園8000畝。
這兩年,天馬鎮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著力扶持和依托茶企,壯大“岑鞏縣天壹茶業專業合作社”,以老屯坳高標準茶葉基地和鎮茶場茶園改造為示范,帶動白巖坪和苗落兩個片區新茶園建設。2013年,全鎮有茶園4120畝,產成品芽茶2400公斤,普通成品茶3600公斤,為茶企、茶農創收546萬元,為茶工創收550萬元。
今年1月,天馬鎮完成了378戶、1794人的脫貧任務,順利通過黔東南州、貴州省“減貧摘帽”驗收。
讓群眾感受到實在變化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天馬鎮干部隊伍風氣為之一新。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把為民宗旨落實到一件件具體的小事上,積少成多、集小勝為大勝,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蔣大伍說。
一次辦證、一次接訪乃至一頓工作餐,都是群眾的評價標尺,作風只有更具體踏實,才能立信于社會、取信于群眾。“以前要是找村干部辦事蓋章,得跑到村干部家里去,要是他們下地干活去了,還得到田間地頭到處找,現在逢場天到街上趕場,就順便把事情辦理好了。”4月13日,逢天馬鎮的趕集日,苗落村的代國龍一大早就來到鎮上的村務服務中心,找到村干部給他辦理誠信計生證明。
天馬鎮針對村級事務辦理散、亂等現象,探索創新村務管理機制,在鎮政府設立村務服務中心,實施“村官集中辦公、村務集中辦理”,各村干部輪流到鎮上的村務服務中心“坐堂”,集中為村民辦理村級事務,加強了日常村務的監督和管理。
在建立村務服務中心的同時,還在鎮政府辦公樓打造鎮便民服務中心,將民政、計生、扶貧、水利、合醫、社會保障等部門進行集中辦公,實現了村務服務與鎮便民服務“一站式”辦理。自村務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共接辦各種事項達1.7萬余件,辦結率達100%。
岑鞏縣委書記吳明認為,天馬鎮的貼心服務就是通過一站式服務、“窗口化”辦結,解決好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轉作風樹公仆形象,辦實事讓群眾滿意。
“天馬鎮要繼續發揚釘釘子精神,讓每一件事情都有責任清單、效果檢驗,一錘接著一錘敲,積小勝為大勝,就能把教育實踐活動引向深入,不斷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營造改革發展新氣象。”吳明說。(責任編輯∕朱廣彥)
編者按: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進行,活動搞得實不實,群眾最有發言權;活動成效大不大,群眾感受最真切。本刊記者就此走進岑鞏縣天馬鎮進行了現場采訪。
3月24日,岑鞏縣天馬鎮苗落村苗圃基地,鎮里的干部換上農裝,扛上農具,走上農田,把助農春耕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課堂。
苗落村苗圃基地,專門種植供城市綠化的雪松、桂花、櫻花等苗木,是天馬鎮苗木花卉種植的第一個基地,規劃面積300畝,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經營。
“300畝苗圃基地3年見成效,每畝將產生經濟效益6000元左右,前3年以土地入股的社員每畝土地可以得到450元的租金,產生經濟效益之后,按照合作社40%和公司60%的比例分紅。”天馬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蔣大伍說。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進行,活動搞得實不實,群眾最有發言權;活動成效大不大,群眾感受最真切。“群眾工作要使群眾真正滿意,沒有捷徑,只有實干。”蔣大伍說。
實干贏來了信任,取得了發展,更實現了群眾經濟利益不斷增加。2011年,全鎮財政收入482萬元,到2013年已達到1005萬元,位列全縣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11年的3570元,增長到2013年的5346元。
利于群眾的賬還會算下去
怎樣才能讓村民增加收入過上好日子?只有丟開面子、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聽鄉音、說真話、道實情,才能心貼心、實打實。
在天馬鎮雷公田村,只要一說到吳昌勇,村民們都會笑著說:“你是說吳書記啊,他是我們鎮里有名的‘算賬書記,不過,他算的賬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幫我們大家算的增收賬哦!”
鎮黨委書記吳昌勇,人稱“算賬書記”,他算的都是群眾的“利益賬”。
一直以來,雷公田村的村民都是種植包谷,沒人種植烤煙,不是不肯種,是怕掙不到錢。
面對問題,吳昌勇主動找到村民楊應權,一起算算“烤煙賬”。
一畝包谷300多斤,每斤0.8元,多少錢?
一畝烤煙350斤左右,每斤12余元,多少錢?
一年后,吳昌勇見到楊應權,高興地說:“我種了16畝烤煙,純收入已達到5.9萬元。”
慢慢的,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種植烤煙。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全鎮烤煙種植面積僅有1230畝,煙農收入158萬元;2012年已有6230畝,煙農收入1723萬元;去年種植面積達1.2萬畝,煙農收入3090萬元,實現全鎮人均增收1500余元。
做群眾工作,如果連話都說不上、說不好、說不進,群眾當然不信任你。老百姓評判一個領導干部的作為和作風,不僅看你做了什么,還看你做得怎么樣?
2013年8月,白巖坪省級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園建設啟動,部分村民對土地流轉心存疑慮,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伍洪章找到這些農戶:“你自己種一畝水稻,要投入多少?純收入多少?如果把土地流轉出來,就有一筆穩定的收入和一個牢靠的‘工作。 土地流轉后每畝可得租金450元,在園區打短工每天80元,到烤煙收購結束,一般會有9000~12000元的收入。”
原來白巖坪有50多戶不愿意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出來,現在已全部實現流轉。眼下整個園區,2005畝經過整治的土地已全部實現流轉。園區土地利用規模化、集約化效應明顯,煙農積極性大增,也吸引了相關部門的目光,各級部門項目投入不斷向園區傾斜,僅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投入1.39億元。
吳昌勇說,有利于群眾的賬,他還會堅持算下去。吳昌勇和鎮里的干部懂得算“利益賬”,做到了園區、群眾利益雙贏。“好算盤”也算進了群眾心里。
“今年我承包了40畝流轉土地種植烤煙,預計可以凈賺15萬元。”4月1日,天馬村羅家寨組種煙大戶田慶平高興地算了一筆賬:“承包流轉的土地種植烤煙,平均一畝收入3500元,如果種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最多只有1600元。”
在天馬鎮,像田慶平一樣承包農村摞荒土地種植烤煙的農戶就有300余戶,全鎮落實烤煙種植1.2萬畝,預計創收3000余萬元。
干部怎么干,群眾怎么看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終的衡量標準是促進工作、群眾滿意。
干部怎么干,群眾怎么看。天馬鎮黨員干部用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辦好一件事后再辦第二件事,讓老百姓感到黨委、政府不僅是能辦成事的,而且是認真辦事的。
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天馬鎮黨員干部怎樣在轉變作風上有新突破,在工作能力上有新提升,在工作思路上有新開拓?
如果僅僅是修路、建蓄水池等基礎設施,扶貧見效快但不可持續;要想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找準本地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產業為支撐,以黨建作保障。
“我是從3年前開始養羊的,由于自己的孩子還比較小,無人照看,加上父母的年紀都已經很大了,根本沒有辦法外出打工掙錢,思來想去,決定在家中養殖山羊。”談到養羊時,苗落村紅大門組養羊大戶代廷余顯得有些興奮。
代廷余家境十分困難,有致富愿望和思路,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鎮里通過走訪了解后,為他送去了10只母羊、1只公羊,鼓勵他大膽嘗試。駐村干部幫他買了養羊的有關書籍,還請來畜牧部門的技術員上門指導,目前已發展到80余只。“說實話,剛開始我對他們還有點懷疑,是不是作秀,但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他們是真的幫助我們老百姓。”代廷余說。
代廷余養殖的出欄山羊最大的有40多公斤,最小的也有20多公斤重,平均每公斤在36元錢左右,每年都要賣一批山羊,一年下來,純收入可以達到2萬元左右,家里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像代廷余這樣的規模養殖戶,天馬鎮就有20多戶。黨建扶貧模式的創新,不僅幫助村民腰包鼓起來,還推動了產業幫扶工作邁上新臺階。2014年,岑鞏縣被列為參照全省扶貧攻堅示范縣管理縣,天馬鎮是產業扶貧項目中茶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將在今后兩年新建設茶園8000畝。
這兩年,天馬鎮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著力扶持和依托茶企,壯大“岑鞏縣天壹茶業專業合作社”,以老屯坳高標準茶葉基地和鎮茶場茶園改造為示范,帶動白巖坪和苗落兩個片區新茶園建設。2013年,全鎮有茶園4120畝,產成品芽茶2400公斤,普通成品茶3600公斤,為茶企、茶農創收546萬元,為茶工創收550萬元。
今年1月,天馬鎮完成了378戶、1794人的脫貧任務,順利通過黔東南州、貴州省“減貧摘帽”驗收。
讓群眾感受到實在變化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天馬鎮干部隊伍風氣為之一新。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把為民宗旨落實到一件件具體的小事上,積少成多、集小勝為大勝,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蔣大伍說。
一次辦證、一次接訪乃至一頓工作餐,都是群眾的評價標尺,作風只有更具體踏實,才能立信于社會、取信于群眾。“以前要是找村干部辦事蓋章,得跑到村干部家里去,要是他們下地干活去了,還得到田間地頭到處找,現在逢場天到街上趕場,就順便把事情辦理好了。”4月13日,逢天馬鎮的趕集日,苗落村的代國龍一大早就來到鎮上的村務服務中心,找到村干部給他辦理誠信計生證明。
天馬鎮針對村級事務辦理散、亂等現象,探索創新村務管理機制,在鎮政府設立村務服務中心,實施“村官集中辦公、村務集中辦理”,各村干部輪流到鎮上的村務服務中心“坐堂”,集中為村民辦理村級事務,加強了日常村務的監督和管理。
在建立村務服務中心的同時,還在鎮政府辦公樓打造鎮便民服務中心,將民政、計生、扶貧、水利、合醫、社會保障等部門進行集中辦公,實現了村務服務與鎮便民服務“一站式”辦理。自村務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共接辦各種事項達1.7萬余件,辦結率達100%。
岑鞏縣委書記吳明認為,天馬鎮的貼心服務就是通過一站式服務、“窗口化”辦結,解決好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轉作風樹公仆形象,辦實事讓群眾滿意。
“天馬鎮要繼續發揚釘釘子精神,讓每一件事情都有責任清單、效果檢驗,一錘接著一錘敲,積小勝為大勝,就能把教育實踐活動引向深入,不斷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營造改革發展新氣象。”吳明說。(責任編輯∕朱廣彥)
編者按: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進行,活動搞得實不實,群眾最有發言權;活動成效大不大,群眾感受最真切。本刊記者就此走進岑鞏縣天馬鎮進行了現場采訪。
3月24日,岑鞏縣天馬鎮苗落村苗圃基地,鎮里的干部換上農裝,扛上農具,走上農田,把助農春耕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課堂。
苗落村苗圃基地,專門種植供城市綠化的雪松、桂花、櫻花等苗木,是天馬鎮苗木花卉種植的第一個基地,規劃面積300畝,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經營。
“300畝苗圃基地3年見成效,每畝將產生經濟效益6000元左右,前3年以土地入股的社員每畝土地可以得到450元的租金,產生經濟效益之后,按照合作社40%和公司60%的比例分紅。”天馬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蔣大伍說。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進行,活動搞得實不實,群眾最有發言權;活動成效大不大,群眾感受最真切。“群眾工作要使群眾真正滿意,沒有捷徑,只有實干。”蔣大伍說。
實干贏來了信任,取得了發展,更實現了群眾經濟利益不斷增加。2011年,全鎮財政收入482萬元,到2013年已達到1005萬元,位列全縣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11年的3570元,增長到2013年的5346元。
利于群眾的賬還會算下去
怎樣才能讓村民增加收入過上好日子?只有丟開面子、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聽鄉音、說真話、道實情,才能心貼心、實打實。
在天馬鎮雷公田村,只要一說到吳昌勇,村民們都會笑著說:“你是說吳書記啊,他是我們鎮里有名的‘算賬書記,不過,他算的賬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幫我們大家算的增收賬哦!”
鎮黨委書記吳昌勇,人稱“算賬書記”,他算的都是群眾的“利益賬”。
一直以來,雷公田村的村民都是種植包谷,沒人種植烤煙,不是不肯種,是怕掙不到錢。
面對問題,吳昌勇主動找到村民楊應權,一起算算“烤煙賬”。
一畝包谷300多斤,每斤0.8元,多少錢?
一畝烤煙350斤左右,每斤12余元,多少錢?
一年后,吳昌勇見到楊應權,高興地說:“我種了16畝烤煙,純收入已達到5.9萬元。”
慢慢的,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種植烤煙。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全鎮烤煙種植面積僅有1230畝,煙農收入158萬元;2012年已有6230畝,煙農收入1723萬元;去年種植面積達1.2萬畝,煙農收入3090萬元,實現全鎮人均增收1500余元。
做群眾工作,如果連話都說不上、說不好、說不進,群眾當然不信任你。老百姓評判一個領導干部的作為和作風,不僅看你做了什么,還看你做得怎么樣?
2013年8月,白巖坪省級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園建設啟動,部分村民對土地流轉心存疑慮,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伍洪章找到這些農戶:“你自己種一畝水稻,要投入多少?純收入多少?如果把土地流轉出來,就有一筆穩定的收入和一個牢靠的‘工作。 土地流轉后每畝可得租金450元,在園區打短工每天80元,到烤煙收購結束,一般會有9000~12000元的收入。”
原來白巖坪有50多戶不愿意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出來,現在已全部實現流轉。眼下整個園區,2005畝經過整治的土地已全部實現流轉。園區土地利用規模化、集約化效應明顯,煙農積極性大增,也吸引了相關部門的目光,各級部門項目投入不斷向園區傾斜,僅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投入1.39億元。
吳昌勇說,有利于群眾的賬,他還會堅持算下去。吳昌勇和鎮里的干部懂得算“利益賬”,做到了園區、群眾利益雙贏。“好算盤”也算進了群眾心里。
“今年我承包了40畝流轉土地種植烤煙,預計可以凈賺15萬元。”4月1日,天馬村羅家寨組種煙大戶田慶平高興地算了一筆賬:“承包流轉的土地種植烤煙,平均一畝收入3500元,如果種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最多只有1600元。”
在天馬鎮,像田慶平一樣承包農村摞荒土地種植烤煙的農戶就有300余戶,全鎮落實烤煙種植1.2萬畝,預計創收3000余萬元。
干部怎么干,群眾怎么看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終的衡量標準是促進工作、群眾滿意。
干部怎么干,群眾怎么看。天馬鎮黨員干部用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辦好一件事后再辦第二件事,讓老百姓感到黨委、政府不僅是能辦成事的,而且是認真辦事的。
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天馬鎮黨員干部怎樣在轉變作風上有新突破,在工作能力上有新提升,在工作思路上有新開拓?
如果僅僅是修路、建蓄水池等基礎設施,扶貧見效快但不可持續;要想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找準本地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產業為支撐,以黨建作保障。
“我是從3年前開始養羊的,由于自己的孩子還比較小,無人照看,加上父母的年紀都已經很大了,根本沒有辦法外出打工掙錢,思來想去,決定在家中養殖山羊。”談到養羊時,苗落村紅大門組養羊大戶代廷余顯得有些興奮。
代廷余家境十分困難,有致富愿望和思路,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鎮里通過走訪了解后,為他送去了10只母羊、1只公羊,鼓勵他大膽嘗試。駐村干部幫他買了養羊的有關書籍,還請來畜牧部門的技術員上門指導,目前已發展到80余只。“說實話,剛開始我對他們還有點懷疑,是不是作秀,但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他們是真的幫助我們老百姓。”代廷余說。
代廷余養殖的出欄山羊最大的有40多公斤,最小的也有20多公斤重,平均每公斤在36元錢左右,每年都要賣一批山羊,一年下來,純收入可以達到2萬元左右,家里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像代廷余這樣的規模養殖戶,天馬鎮就有20多戶。黨建扶貧模式的創新,不僅幫助村民腰包鼓起來,還推動了產業幫扶工作邁上新臺階。2014年,岑鞏縣被列為參照全省扶貧攻堅示范縣管理縣,天馬鎮是產業扶貧項目中茶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將在今后兩年新建設茶園8000畝。
這兩年,天馬鎮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著力扶持和依托茶企,壯大“岑鞏縣天壹茶業專業合作社”,以老屯坳高標準茶葉基地和鎮茶場茶園改造為示范,帶動白巖坪和苗落兩個片區新茶園建設。2013年,全鎮有茶園4120畝,產成品芽茶2400公斤,普通成品茶3600公斤,為茶企、茶農創收546萬元,為茶工創收550萬元。
今年1月,天馬鎮完成了378戶、1794人的脫貧任務,順利通過黔東南州、貴州省“減貧摘帽”驗收。
讓群眾感受到實在變化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天馬鎮干部隊伍風氣為之一新。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把為民宗旨落實到一件件具體的小事上,積少成多、集小勝為大勝,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蔣大伍說。
一次辦證、一次接訪乃至一頓工作餐,都是群眾的評價標尺,作風只有更具體踏實,才能立信于社會、取信于群眾。“以前要是找村干部辦事蓋章,得跑到村干部家里去,要是他們下地干活去了,還得到田間地頭到處找,現在逢場天到街上趕場,就順便把事情辦理好了。”4月13日,逢天馬鎮的趕集日,苗落村的代國龍一大早就來到鎮上的村務服務中心,找到村干部給他辦理誠信計生證明。
天馬鎮針對村級事務辦理散、亂等現象,探索創新村務管理機制,在鎮政府設立村務服務中心,實施“村官集中辦公、村務集中辦理”,各村干部輪流到鎮上的村務服務中心“坐堂”,集中為村民辦理村級事務,加強了日常村務的監督和管理。
在建立村務服務中心的同時,還在鎮政府辦公樓打造鎮便民服務中心,將民政、計生、扶貧、水利、合醫、社會保障等部門進行集中辦公,實現了村務服務與鎮便民服務“一站式”辦理。自村務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共接辦各種事項達1.7萬余件,辦結率達100%。
岑鞏縣委書記吳明認為,天馬鎮的貼心服務就是通過一站式服務、“窗口化”辦結,解決好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轉作風樹公仆形象,辦實事讓群眾滿意。
“天馬鎮要繼續發揚釘釘子精神,讓每一件事情都有責任清單、效果檢驗,一錘接著一錘敲,積小勝為大勝,就能把教育實踐活動引向深入,不斷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營造改革發展新氣象。”吳明說。(責任編輯∕朱廣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