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既然中國的改革這么難改,別改了行不行?想來想去,答案是不行。
第一,我們已經改的東西,雖然成就很偉大,但是就像一座建筑,有些地方頂還沒封呢,拖下去,會很難看的。聯系到當下的經濟形勢,總特征是高位下行。老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就是下坡時容易出問題。很多的矛盾在高速增長時被掩蓋,但往下行時,平衡的難度就加大了。所以若不繼續在一些關鍵領域推進改革,不繼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的改革,不推進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政治改革,很多社會矛盾會呈現連鎖爆發趨勢。第二,中國由于改革持續時間非常長,改革還要和正在成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當前,更年輕的人群已經成為社會的主體,他們對體制、政策以及自己所處環境的評價,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參照系,也有他們對理想社會更高的預期。對80后、90后來說,他們生活在較開放的中國,對世界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那樣的,要是不達標,他們就不滿意。一個國家有希望,一定是一代比一代對自己社會的期望值更高。要是改得過慢,會出問題。第三,現在很多制度性的變量改得過慢,正在激發越來越多的法外行為、法外現象。不少人不在法的框架里,而在法外的世界里討生活。不少城市都有“黑車”,為什么?常常是“白車”經營的門檻過高、負擔太重。再看所謂“小產權”,法律上沒地位,現實中有市場。單單北京,有多少法外物業?金融改革講“利率市場化”,討論很熱鬧。可走近生活,哪種利率模式現實里沒有哇?所以,法外世界很熱鬧,到處都是“中國式過馬路”。在一個變化很快的社會,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為,把對他人與社會無甚損害的法外活動,盡可能地納入法內框架。否則,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敗。
改革本來就難,站在當下這個時點,改起來更難。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現實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敗或潰敗賽跑,還要和越來越年輕的社會主體的期望值賽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動,吸納到體制里來。在這三個方向上,要是跑不贏,大麻煩在后面。
(摘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