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然
印江自治縣堅持“三措并舉”,加快“四化進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進位發展成績,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2013年,印江自治縣完成生產總值48.1億元,同比增長17.5%;財政總收入4.4億元,增長29.0%;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3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增長35.4%;工業增加值6.38億元,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增長3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5115元,增長16.4%。
印江獲得“全國農村金融教育先進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省級優秀縣、“貴州十佳最美風景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縣”等稱號;被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項目;群眾體育工作獲國家體育總局表彰;計生依法行政工作被評為省級“文明執法示范縣”;印江政府門戶網站榮獲“2013年度中國政務網站優秀獎”(全國第二十名)。
全面深化改革
“三措并舉”發展
2014年是印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入實施“十二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重要之年,還是項目大爭取、產業大發展、城鎮大建設的攻堅之年。全縣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市委、市政府“穩中求快、快中保好”總基調和“四化同步、一業振興”發展戰略,堅持“三措并舉”,加快“四化進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進位發展成績,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生產總值57.2億元,增長17.0%;財政總收入5.7億元,增長29.5%;工業總產值42億元,增長32.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5億元,增長3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億元,增長24.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4億元,增長3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8.0%;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7億元,增長20.0%;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5億元,增長3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0元,增長12.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0元,增長17.5%。
圍繞上述目標,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三措并舉”,著力擴大投資規模、提升發展速度。始終把擴大投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繼續堅持“大爭項目、金融支持、全員招商”三措并舉不動搖,努力擴大投資規模,拉動經濟加速發展。
重點圍繞國家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礎設施、節能設備、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鐵路等領域的投向,策劃生成一批管當前、利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全年編制項目200個以上。完成交通投資12億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資4億元以上,完成電力投資3億元以上。以金融支持為杠桿,著力撬動社會投資,力爭全年融資8億元以上。以全員招商為抓手,著力增強經濟活力。圍繞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發展,精心策劃編制100個關聯度高、競爭力強、投資前景好的招商引資項目,積極引進有實力、重環保、真發展的企業。
加快“四化進程”,著力調優產業結構、做大經濟總量。以推進“5個100工程”為載體,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經濟總量。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工業總量擴張。圍繞創建“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示范基地”目標,努力提升經濟開發區承接能力,著力將經濟開發區打造成“電子電商產業園”和“民貿民品產業園”。繼續完善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推進工業園區化、園區城鎮化、產城一體化。完成工業總投資40億元以上,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5戶,實現工業增加值8億元以上。
加快推進特色城鎮化,統籌城鄉加快發展。按照建設“精致、特色、宜居”城鎮的總體要求,圍繞“四城同創”目標,大力抓好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和經營,努力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建成城市農業公園、觀音溝生態濕地公園、大圣墩山地體育公園和武陵公園,加快城周森林屏障建設步伐,讓縣城融入大自然,讓市民享受大自然。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機制,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實現新增城鎮人口1.5萬人以上,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群眾增收基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三個萬元”工程和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鞏固好、發展好、經營好茶葉、果蔬(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綠殼蛋雞)等主導產業,建設“萬元田”1.4萬畝、“萬元山”1.2萬畝,加快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加快推進旅游產業化,培育富民戰略產業。圍繞打造“全國休閑避暑養老基地”目標,堅持“保護為重、科學規劃、有序開發”的原則,按照“依托梵凈山,推進城景一體化,構建旅游大格局”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旅游產業發展。
抓好民生工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創新社區管理,營造誠信守法、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加強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體系建設,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自身建設
開創工作新局面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對人民群眾新的期待和要求,印江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咬定發展不放松、堅定信心不動搖、扎實工作不懈怠,努力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加快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市委36項先行改革的舉措,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更好地發揮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強政務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大力提高行政服務水平。拓寬網絡問政平臺,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匯聚民智。進一步增強公仆意識和開放意識,樹立民本思想,更加關注基層,更加重視民生,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轉變工作作風,建設高效型政府。嚴格執行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規定,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開高效短會、講真實短話、發管用短文,把心思凝聚到謀發展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實上。加強理論學習,注重溝通交流,不斷提高謀發展、破難題的能力。深入開展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專項整治活動,大力整治疲沓、懶散、飄浮等不良習氣,確保令行禁止、政令暢通。改進督查方式,減少常規檢查,加大暗訪和跟蹤督辦力度。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辦法,強化對考核結果的運用,著力提高行政效能。
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始終把依法行政貫穿于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積極推行重大決策聽證、重要事項公示、重點工作通報等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流程,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堅決杜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自覺接受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入推進“六五”普法,提高干部法治水平,增強群眾守法意識。
堅持從嚴治政,建設廉潔型政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大力加強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著力從源頭上預防腐敗。進一步規范公共資源交易行為,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項目、大額資金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從嚴控制開支,把公共財政更多地用于保重點、保運轉、保民生。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自覺做到清正廉潔。(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
印江自治縣堅持“三措并舉”,加快“四化進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進位發展成績,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2013年,印江自治縣完成生產總值48.1億元,同比增長17.5%;財政總收入4.4億元,增長29.0%;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3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增長35.4%;工業增加值6.38億元,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增長3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5115元,增長16.4%。
印江獲得“全國農村金融教育先進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省級優秀縣、“貴州十佳最美風景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縣”等稱號;被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項目;群眾體育工作獲國家體育總局表彰;計生依法行政工作被評為省級“文明執法示范縣”;印江政府門戶網站榮獲“2013年度中國政務網站優秀獎”(全國第二十名)。
全面深化改革
“三措并舉”發展
2014年是印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入實施“十二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重要之年,還是項目大爭取、產業大發展、城鎮大建設的攻堅之年。全縣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市委、市政府“穩中求快、快中保好”總基調和“四化同步、一業振興”發展戰略,堅持“三措并舉”,加快“四化進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進位發展成績,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生產總值57.2億元,增長17.0%;財政總收入5.7億元,增長29.5%;工業總產值42億元,增長32.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5億元,增長3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億元,增長24.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4億元,增長3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8.0%;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7億元,增長20.0%;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5億元,增長3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0元,增長12.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0元,增長17.5%。
圍繞上述目標,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三措并舉”,著力擴大投資規模、提升發展速度。始終把擴大投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繼續堅持“大爭項目、金融支持、全員招商”三措并舉不動搖,努力擴大投資規模,拉動經濟加速發展。
重點圍繞國家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礎設施、節能設備、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鐵路等領域的投向,策劃生成一批管當前、利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全年編制項目200個以上。完成交通投資12億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資4億元以上,完成電力投資3億元以上。以金融支持為杠桿,著力撬動社會投資,力爭全年融資8億元以上。以全員招商為抓手,著力增強經濟活力。圍繞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發展,精心策劃編制100個關聯度高、競爭力強、投資前景好的招商引資項目,積極引進有實力、重環保、真發展的企業。
加快“四化進程”,著力調優產業結構、做大經濟總量。以推進“5個100工程”為載體,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經濟總量。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工業總量擴張。圍繞創建“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示范基地”目標,努力提升經濟開發區承接能力,著力將經濟開發區打造成“電子電商產業園”和“民貿民品產業園”。繼續完善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推進工業園區化、園區城鎮化、產城一體化。完成工業總投資40億元以上,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5戶,實現工業增加值8億元以上。
加快推進特色城鎮化,統籌城鄉加快發展。按照建設“精致、特色、宜居”城鎮的總體要求,圍繞“四城同創”目標,大力抓好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和經營,努力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建成城市農業公園、觀音溝生態濕地公園、大圣墩山地體育公園和武陵公園,加快城周森林屏障建設步伐,讓縣城融入大自然,讓市民享受大自然。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機制,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實現新增城鎮人口1.5萬人以上,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群眾增收基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三個萬元”工程和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鞏固好、發展好、經營好茶葉、果蔬(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綠殼蛋雞)等主導產業,建設“萬元田”1.4萬畝、“萬元山”1.2萬畝,加快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加快推進旅游產業化,培育富民戰略產業。圍繞打造“全國休閑避暑養老基地”目標,堅持“保護為重、科學規劃、有序開發”的原則,按照“依托梵凈山,推進城景一體化,構建旅游大格局”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旅游產業發展。
抓好民生工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創新社區管理,營造誠信守法、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加強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體系建設,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自身建設
開創工作新局面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對人民群眾新的期待和要求,印江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咬定發展不放松、堅定信心不動搖、扎實工作不懈怠,努力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加快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市委36項先行改革的舉措,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更好地發揮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強政務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大力提高行政服務水平。拓寬網絡問政平臺,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匯聚民智。進一步增強公仆意識和開放意識,樹立民本思想,更加關注基層,更加重視民生,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轉變工作作風,建設高效型政府。嚴格執行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規定,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開高效短會、講真實短話、發管用短文,把心思凝聚到謀發展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實上。加強理論學習,注重溝通交流,不斷提高謀發展、破難題的能力。深入開展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專項整治活動,大力整治疲沓、懶散、飄浮等不良習氣,確保令行禁止、政令暢通。改進督查方式,減少常規檢查,加大暗訪和跟蹤督辦力度。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辦法,強化對考核結果的運用,著力提高行政效能。
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始終把依法行政貫穿于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積極推行重大決策聽證、重要事項公示、重點工作通報等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流程,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堅決杜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自覺接受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入推進“六五”普法,提高干部法治水平,增強群眾守法意識。
堅持從嚴治政,建設廉潔型政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大力加強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著力從源頭上預防腐敗。進一步規范公共資源交易行為,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項目、大額資金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從嚴控制開支,把公共財政更多地用于保重點、保運轉、保民生。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自覺做到清正廉潔。(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
印江自治縣堅持“三措并舉”,加快“四化進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進位發展成績,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2013年,印江自治縣完成生產總值48.1億元,同比增長17.5%;財政總收入4.4億元,增長29.0%;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3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增長35.4%;工業增加值6.38億元,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增長3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5115元,增長16.4%。
印江獲得“全國農村金融教育先進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省級優秀縣、“貴州十佳最美風景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縣”等稱號;被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項目;群眾體育工作獲國家體育總局表彰;計生依法行政工作被評為省級“文明執法示范縣”;印江政府門戶網站榮獲“2013年度中國政務網站優秀獎”(全國第二十名)。
全面深化改革
“三措并舉”發展
2014年是印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入實施“十二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重要之年,還是項目大爭取、產業大發展、城鎮大建設的攻堅之年。全縣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扣市委、市政府“穩中求快、快中保好”總基調和“四化同步、一業振興”發展戰略,堅持“三措并舉”,加快“四化進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進位發展成績,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主要預期目標是:完成生產總值57.2億元,增長17.0%;財政總收入5.7億元,增長29.5%;工業總產值42億元,增長32.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5億元,增長3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億元,增長24.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4億元,增長3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8.0%;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7億元,增長20.0%;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5億元,增長3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0元,增長12.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0元,增長17.5%。
圍繞上述目標,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三措并舉”,著力擴大投資規模、提升發展速度。始終把擴大投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繼續堅持“大爭項目、金融支持、全員招商”三措并舉不動搖,努力擴大投資規模,拉動經濟加速發展。
重點圍繞國家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礎設施、節能設備、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鐵路等領域的投向,策劃生成一批管當前、利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全年編制項目200個以上。完成交通投資12億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資4億元以上,完成電力投資3億元以上。以金融支持為杠桿,著力撬動社會投資,力爭全年融資8億元以上。以全員招商為抓手,著力增強經濟活力。圍繞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發展,精心策劃編制100個關聯度高、競爭力強、投資前景好的招商引資項目,積極引進有實力、重環保、真發展的企業。
加快“四化進程”,著力調優產業結構、做大經濟總量。以推進“5個100工程”為載體,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經濟總量。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工業總量擴張。圍繞創建“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示范基地”目標,努力提升經濟開發區承接能力,著力將經濟開發區打造成“電子電商產業園”和“民貿民品產業園”。繼續完善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推進工業園區化、園區城鎮化、產城一體化。完成工業總投資40億元以上,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5戶,實現工業增加值8億元以上。
加快推進特色城鎮化,統籌城鄉加快發展。按照建設“精致、特色、宜居”城鎮的總體要求,圍繞“四城同創”目標,大力抓好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和經營,努力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建成城市農業公園、觀音溝生態濕地公園、大圣墩山地體育公園和武陵公園,加快城周森林屏障建設步伐,讓縣城融入大自然,讓市民享受大自然。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機制,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實現新增城鎮人口1.5萬人以上,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群眾增收基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三個萬元”工程和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鞏固好、發展好、經營好茶葉、果蔬(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綠殼蛋雞)等主導產業,建設“萬元田”1.4萬畝、“萬元山”1.2萬畝,加快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加快推進旅游產業化,培育富民戰略產業。圍繞打造“全國休閑避暑養老基地”目標,堅持“保護為重、科學規劃、有序開發”的原則,按照“依托梵凈山,推進城景一體化,構建旅游大格局”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旅游產業發展。
抓好民生工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創新社區管理,營造誠信守法、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加強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體系建設,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自身建設
開創工作新局面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對人民群眾新的期待和要求,印江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咬定發展不放松、堅定信心不動搖、扎實工作不懈怠,努力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加快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市委36項先行改革的舉措,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更好地發揮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強政務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大力提高行政服務水平。拓寬網絡問政平臺,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匯聚民智。進一步增強公仆意識和開放意識,樹立民本思想,更加關注基層,更加重視民生,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轉變工作作風,建設高效型政府。嚴格執行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規定,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開高效短會、講真實短話、發管用短文,把心思凝聚到謀發展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實上。加強理論學習,注重溝通交流,不斷提高謀發展、破難題的能力。深入開展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專項整治活動,大力整治疲沓、懶散、飄浮等不良習氣,確保令行禁止、政令暢通。改進督查方式,減少常規檢查,加大暗訪和跟蹤督辦力度。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辦法,強化對考核結果的運用,著力提高行政效能。
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始終把依法行政貫穿于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積極推行重大決策聽證、重要事項公示、重點工作通報等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流程,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堅決杜絕“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自覺接受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入推進“六五”普法,提高干部法治水平,增強群眾守法意識。
堅持從嚴治政,建設廉潔型政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大力加強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著力從源頭上預防腐敗。進一步規范公共資源交易行為,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項目、大額資金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從嚴控制開支,把公共財政更多地用于保重點、保運轉、保民生。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自覺做到清正廉潔。(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