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祿
羅甸縣云干鄉大關村,一個充滿堅強意志、寫著奮斗歷史的地方。在那個吃不飽、穿不好的年代里,近千村民在村黨支部書記何元亮的帶領下,劈石摳土、夯地造田,艱苦奮斗12年,再現了“愚公移山”的神話,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韌不拔、苦干實干”的大關精神。
1994年,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息烽縣的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我帶著脫貧摘帽的艱巨任務,去那里尋找答案。面對一幅幅戰天斗地的畫面、一片片頑石壘起的良田,內心深受震撼。此后一段時間,當工作或學習遇到困難時,就會想起大關,以此鼓勵自己和縣里面的同志一起,攻堅克難、扎實苦干,不到三年的時間,我所在的縣就在全省率先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20年后的今天,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機,我和黔南州紀委班子成員再次來到這里,與“當代愚公”重溫奮斗歷程、共話大關精神,心中不禁感慨萬千,仿佛當年戰天斗地的號角再次響起,勇往直前的步伐從未停歇。大關就象一面旗幟、一座豐碑,永遠飄揚或矗立在那里,縱使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依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大關是攻堅克難、堅韌不拔的象征。在“缺錢缺糧缺水”的情況下,面對“八分石頭兩分土”的惡劣環境,大關沒有安于現狀、畏縮不前,而是迎難而上、大干苦干,展現了勇于攻堅克難的優秀品質。今天,我們要改革、要發展,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難。無論是反腐倡廉、簡政放權,還是收入調節、城鎮建設,都不可避免會觸碰一些固有利益,甚至遭遇某種“利益矩陣”。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權、去自己的利,不是每個部門都愿改,也不是每個群體都想改。實踐證明,改革發展有困難,不改革發展會難上難。創造過去的奇跡,靠的是改革發展,解決今天的問題,也唯有改革發展。只有牢固樹立“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理念,頂住“會有風險、會有矛盾”的壓力,敢啃硬骨頭、敢涉深水灘,改革才能深入推進,發展才能乘勢而上,今天的改革發展才能為明天的改革發展奠基鋪路。
大關是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象征。30年前的大關,既無科技又無外援,僅靠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能創造奇跡、改變命運。今天,我們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有成熟對路的決策部署、有一定數量的人才儲備、有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有上級組織的關心支持,比當年的大關已強出不知多少倍。只要我們多一點責任心、使命感,多一點英雄氣概,多一點“闖”的干勁和“冒”的精神,上下齊心、共同努力、百折不撓、勇破難題,就一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奇跡,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1997年2月16日,《人民日報》這樣評論大關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戰爭年代需要,和平時期同樣需要;不僅貧困地區需要,富裕地區同樣需要;不僅農村需要,城市各行各業同樣需要”。
不僅如此,大關精神過去需要,今天我們同樣需要。大關精神永不過時?。ㄗ髡呦登现菸N?、州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
羅甸縣云干鄉大關村,一個充滿堅強意志、寫著奮斗歷史的地方。在那個吃不飽、穿不好的年代里,近千村民在村黨支部書記何元亮的帶領下,劈石摳土、夯地造田,艱苦奮斗12年,再現了“愚公移山”的神話,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韌不拔、苦干實干”的大關精神。
1994年,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息烽縣的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我帶著脫貧摘帽的艱巨任務,去那里尋找答案。面對一幅幅戰天斗地的畫面、一片片頑石壘起的良田,內心深受震撼。此后一段時間,當工作或學習遇到困難時,就會想起大關,以此鼓勵自己和縣里面的同志一起,攻堅克難、扎實苦干,不到三年的時間,我所在的縣就在全省率先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20年后的今天,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機,我和黔南州紀委班子成員再次來到這里,與“當代愚公”重溫奮斗歷程、共話大關精神,心中不禁感慨萬千,仿佛當年戰天斗地的號角再次響起,勇往直前的步伐從未停歇。大關就象一面旗幟、一座豐碑,永遠飄揚或矗立在那里,縱使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依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大關是攻堅克難、堅韌不拔的象征。在“缺錢缺糧缺水”的情況下,面對“八分石頭兩分土”的惡劣環境,大關沒有安于現狀、畏縮不前,而是迎難而上、大干苦干,展現了勇于攻堅克難的優秀品質。今天,我們要改革、要發展,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難。無論是反腐倡廉、簡政放權,還是收入調節、城鎮建設,都不可避免會觸碰一些固有利益,甚至遭遇某種“利益矩陣”。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權、去自己的利,不是每個部門都愿改,也不是每個群體都想改。實踐證明,改革發展有困難,不改革發展會難上難。創造過去的奇跡,靠的是改革發展,解決今天的問題,也唯有改革發展。只有牢固樹立“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理念,頂住“會有風險、會有矛盾”的壓力,敢啃硬骨頭、敢涉深水灘,改革才能深入推進,發展才能乘勢而上,今天的改革發展才能為明天的改革發展奠基鋪路。
大關是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象征。30年前的大關,既無科技又無外援,僅靠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能創造奇跡、改變命運。今天,我們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有成熟對路的決策部署、有一定數量的人才儲備、有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有上級組織的關心支持,比當年的大關已強出不知多少倍。只要我們多一點責任心、使命感,多一點英雄氣概,多一點“闖”的干勁和“冒”的精神,上下齊心、共同努力、百折不撓、勇破難題,就一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奇跡,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1997年2月16日,《人民日報》這樣評論大關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戰爭年代需要,和平時期同樣需要;不僅貧困地區需要,富裕地區同樣需要;不僅農村需要,城市各行各業同樣需要”。
不僅如此,大關精神過去需要,今天我們同樣需要。大關精神永不過時!(作者系黔南州委常委、州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
羅甸縣云干鄉大關村,一個充滿堅強意志、寫著奮斗歷史的地方。在那個吃不飽、穿不好的年代里,近千村民在村黨支部書記何元亮的帶領下,劈石摳土、夯地造田,艱苦奮斗12年,再現了“愚公移山”的神話,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韌不拔、苦干實干”的大關精神。
1994年,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息烽縣的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我帶著脫貧摘帽的艱巨任務,去那里尋找答案。面對一幅幅戰天斗地的畫面、一片片頑石壘起的良田,內心深受震撼。此后一段時間,當工作或學習遇到困難時,就會想起大關,以此鼓勵自己和縣里面的同志一起,攻堅克難、扎實苦干,不到三年的時間,我所在的縣就在全省率先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20年后的今天,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機,我和黔南州紀委班子成員再次來到這里,與“當代愚公”重溫奮斗歷程、共話大關精神,心中不禁感慨萬千,仿佛當年戰天斗地的號角再次響起,勇往直前的步伐從未停歇。大關就象一面旗幟、一座豐碑,永遠飄揚或矗立在那里,縱使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依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大關是攻堅克難、堅韌不拔的象征。在“缺錢缺糧缺水”的情況下,面對“八分石頭兩分土”的惡劣環境,大關沒有安于現狀、畏縮不前,而是迎難而上、大干苦干,展現了勇于攻堅克難的優秀品質。今天,我們要改革、要發展,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難。無論是反腐倡廉、簡政放權,還是收入調節、城鎮建設,都不可避免會觸碰一些固有利益,甚至遭遇某種“利益矩陣”。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權、去自己的利,不是每個部門都愿改,也不是每個群體都想改。實踐證明,改革發展有困難,不改革發展會難上難。創造過去的奇跡,靠的是改革發展,解決今天的問題,也唯有改革發展。只有牢固樹立“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理念,頂住“會有風險、會有矛盾”的壓力,敢啃硬骨頭、敢涉深水灘,改革才能深入推進,發展才能乘勢而上,今天的改革發展才能為明天的改革發展奠基鋪路。
大關是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象征。30年前的大關,既無科技又無外援,僅靠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能創造奇跡、改變命運。今天,我們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有成熟對路的決策部署、有一定數量的人才儲備、有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有上級組織的關心支持,比當年的大關已強出不知多少倍。只要我們多一點責任心、使命感,多一點英雄氣概,多一點“闖”的干勁和“冒”的精神,上下齊心、共同努力、百折不撓、勇破難題,就一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奇跡,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1997年2月16日,《人民日報》這樣評論大關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戰爭年代需要,和平時期同樣需要;不僅貧困地區需要,富裕地區同樣需要;不僅農村需要,城市各行各業同樣需要”。
不僅如此,大關精神過去需要,今天我們同樣需要。大關精神永不過時?。ㄗ髡呦登现菸N?、州紀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