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作為一名商人和銀匠協會會長,黃光勇眼中的群眾路線就是嚴守職業道德,不欺騙顧客,把家鄉600年古老的銀飾工藝傳承好,讓大家都能享受到國家級的銀飾鍛造技藝。
生在麻料的女孩子是幸福的,因為這里的銀匠父親格外辛勤,他們幾乎要用半生的時間,為女兒準備一套價值10余萬元的純銀嫁妝。
30多歲的銀匠黃光勇也不例外,女兒才11歲,他已經將12斤多的白銀準備妥當。那些并不起眼的銀塊,經過他歷時100多天的敲打和雕琢后,蝶變成一件件優雅的苗家銀飾。
當問到黃光勇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錢為女兒籌備嫁妝時,他說:“在麻料,作為父親的義務就是給女兒做銀飾嫁妝。”
麻料村位于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西北部,村寨主體坐落在半山腰的陽坡上,干欄式的純木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疏密有致,村寨四周是層層疊疊的梯田。
進入寨門,經過一方池塘后,便能抵達村民們娛樂的小廣場。廣場旁邊,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與久經風雨的吊腳樓形成一幅空曠而寧靜的畫面。從古樹掩映下的一座座苗家吊腳樓里,傳來銀匠鍛打銀子的聲音:“叮咣、叮咣……”
麻料和毗鄰的控拜、烏高三個村都盛產銀匠,因此,人們把這三個村合稱為“銀匠村”。據不完全統計,這三個村近年走出的銀匠有1000余人。僅麻料這個只有170多戶人家的村落,就出了近300個銀匠。如今,這些銀匠分布在西江、凱里、貴陽、武漢、廣東、云南、北京等地,或是自己開銀飾店,或幫人加工銀飾,將當地的銀飾工藝帶到了全國各地。
在麻料村,老百姓口中經常說著一句話:“十萬元戶不算富,百萬元戶才算富。”這個有著170戶人家的村子,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70余戶、5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20余戶、100萬元以上的有10余戶。村里的李光雄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開了8個銀飾專賣店,光去年一年的純收入就超過500萬元,家里資產超過2000萬元。
今年30多歲的黃光勇依托自己的手藝,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開了一個銀飾加工作坊,去年純收入超過了20萬元,過上了小康生活。
作為一位世代傳承的銀匠和麻料銀匠協會會長,黃光勇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身作則,傳承好傳統的銀飾工藝和民族文化。他說道:“在我眼里,群眾路線就是嚴守職業道德,不欺騙顧客,用交朋友的態度接待顧客,真心實意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把家鄉600年古老的銀飾工藝傳承好,依托游客傳向全國,讓大家都能享受到我們家鄉國家級的銀飾鍛造技藝。”(作者單位:雷山縣委宣傳部外宣辦責任編輯/哈文麗)
作為一名商人和銀匠協會會長,黃光勇眼中的群眾路線就是嚴守職業道德,不欺騙顧客,把家鄉600年古老的銀飾工藝傳承好,讓大家都能享受到國家級的銀飾鍛造技藝。
生在麻料的女孩子是幸福的,因為這里的銀匠父親格外辛勤,他們幾乎要用半生的時間,為女兒準備一套價值10余萬元的純銀嫁妝。
30多歲的銀匠黃光勇也不例外,女兒才11歲,他已經將12斤多的白銀準備妥當。那些并不起眼的銀塊,經過他歷時100多天的敲打和雕琢后,蝶變成一件件優雅的苗家銀飾。
當問到黃光勇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錢為女兒籌備嫁妝時,他說:“在麻料,作為父親的義務就是給女兒做銀飾嫁妝。”
麻料村位于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西北部,村寨主體坐落在半山腰的陽坡上,干欄式的純木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疏密有致,村寨四周是層層疊疊的梯田。
進入寨門,經過一方池塘后,便能抵達村民們娛樂的小廣場。廣場旁邊,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與久經風雨的吊腳樓形成一幅空曠而寧靜的畫面。從古樹掩映下的一座座苗家吊腳樓里,傳來銀匠鍛打銀子的聲音:“叮咣、叮咣……”
麻料和毗鄰的控拜、烏高三個村都盛產銀匠,因此,人們把這三個村合稱為“銀匠村”。據不完全統計,這三個村近年走出的銀匠有1000余人。僅麻料這個只有170多戶人家的村落,就出了近300個銀匠。如今,這些銀匠分布在西江、凱里、貴陽、武漢、廣東、云南、北京等地,或是自己開銀飾店,或幫人加工銀飾,將當地的銀飾工藝帶到了全國各地。
在麻料村,老百姓口中經常說著一句話:“十萬元戶不算富,百萬元戶才算富。”這個有著170戶人家的村子,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70余戶、5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20余戶、100萬元以上的有10余戶。村里的李光雄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開了8個銀飾專賣店,光去年一年的純收入就超過500萬元,家里資產超過2000萬元。
今年30多歲的黃光勇依托自己的手藝,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開了一個銀飾加工作坊,去年純收入超過了20萬元,過上了小康生活。
作為一位世代傳承的銀匠和麻料銀匠協會會長,黃光勇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身作則,傳承好傳統的銀飾工藝和民族文化。他說道:“在我眼里,群眾路線就是嚴守職業道德,不欺騙顧客,用交朋友的態度接待顧客,真心實意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把家鄉600年古老的銀飾工藝傳承好,依托游客傳向全國,讓大家都能享受到我們家鄉國家級的銀飾鍛造技藝。”(作者單位:雷山縣委宣傳部外宣辦責任編輯/哈文麗)
作為一名商人和銀匠協會會長,黃光勇眼中的群眾路線就是嚴守職業道德,不欺騙顧客,把家鄉600年古老的銀飾工藝傳承好,讓大家都能享受到國家級的銀飾鍛造技藝。
生在麻料的女孩子是幸福的,因為這里的銀匠父親格外辛勤,他們幾乎要用半生的時間,為女兒準備一套價值10余萬元的純銀嫁妝。
30多歲的銀匠黃光勇也不例外,女兒才11歲,他已經將12斤多的白銀準備妥當。那些并不起眼的銀塊,經過他歷時100多天的敲打和雕琢后,蝶變成一件件優雅的苗家銀飾。
當問到黃光勇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錢為女兒籌備嫁妝時,他說:“在麻料,作為父親的義務就是給女兒做銀飾嫁妝。”
麻料村位于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西北部,村寨主體坐落在半山腰的陽坡上,干欄式的純木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疏密有致,村寨四周是層層疊疊的梯田。
進入寨門,經過一方池塘后,便能抵達村民們娛樂的小廣場。廣場旁邊,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與久經風雨的吊腳樓形成一幅空曠而寧靜的畫面。從古樹掩映下的一座座苗家吊腳樓里,傳來銀匠鍛打銀子的聲音:“叮咣、叮咣……”
麻料和毗鄰的控拜、烏高三個村都盛產銀匠,因此,人們把這三個村合稱為“銀匠村”。據不完全統計,這三個村近年走出的銀匠有1000余人。僅麻料這個只有170多戶人家的村落,就出了近300個銀匠。如今,這些銀匠分布在西江、凱里、貴陽、武漢、廣東、云南、北京等地,或是自己開銀飾店,或幫人加工銀飾,將當地的銀飾工藝帶到了全國各地。
在麻料村,老百姓口中經常說著一句話:“十萬元戶不算富,百萬元戶才算富。”這個有著170戶人家的村子,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70余戶、50萬元以上的農戶有20余戶、100萬元以上的有10余戶。村里的李光雄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開了8個銀飾專賣店,光去年一年的純收入就超過500萬元,家里資產超過2000萬元。
今年30多歲的黃光勇依托自己的手藝,在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開了一個銀飾加工作坊,去年純收入超過了20萬元,過上了小康生活。
作為一位世代傳承的銀匠和麻料銀匠協會會長,黃光勇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身作則,傳承好傳統的銀飾工藝和民族文化。他說道:“在我眼里,群眾路線就是嚴守職業道德,不欺騙顧客,用交朋友的態度接待顧客,真心實意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把家鄉600年古老的銀飾工藝傳承好,依托游客傳向全國,讓大家都能享受到我們家鄉國家級的銀飾鍛造技藝。”(作者單位:雷山縣委宣傳部外宣辦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