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古代歷史傳說中不乏與酒有關的佳話。但當下,酒桌呈現出很多不良風氣,入此局者深受其害,卻又難以脫身。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0.9萬多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5.7%的受訪者每月要參加三個及三個以上的酒局,84%的人直言反感當下酒桌文化。
35.7%的受訪者每月要參加三個及
三個以上酒局
李亮(化名)在某國企做項目經理助理,經常需要跟隨領導到各地下屬子公司談工作。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已經連續三天參加了三個酒局。
趙先生是河北省某縣的一名基層干部。他告訴記者,雖然上級三令五申禁止公務接待喝酒,但是他們接待上級仍少不了要擺酒席。“其實很多人不愿意喝酒,但是不擺宴席又擔心上級有意見。”他表示,一些愛端架子的領導,喝過酒以后,容易和下級變得熱情親近一些,顯得不那么尷尬。
調查顯示,朋友聚會是受訪者最常喝酒的場合(40.8%),其他依次是:家庭聚餐(12.7%)、公務接待(12.6%)、托人辦事(11.0%)和商務洽談(8.6%)。
在喝酒的頻率上,20.1%的受訪者每月要參加一到兩個酒局,35.7%的受訪者每月要參加三個及三個以上酒局,幾乎不參加酒局的受訪者占26.8%。從不喝酒的受訪者僅占11.0%。
37.4%的受訪者喝酒的原因是身不由己;29.9%的受訪者認為喝酒是為了活躍氣氛,打開話題;13.7%的受訪者認為喝酒是為了聯絡感情;10.5%的受訪者認為喝酒是為不好啟齒的目的做鋪墊;5.7%的受訪者認為喝酒是為了表達誠意。
84%的受訪者直言反感當下的
酒桌文化
80后的向華是一名工程設計師,他坦言自己不是一個能喝酒的人,對酒桌應酬也不在行。“和朋友一起吃飯時,大部分人都喝得情緒高漲,大家借著酒勁兒或逢迎別人或吹噓自己,稱兄道弟。我常常因為融不進去感到不知所措。”向華說,大家私下聊天時,有很多朋友一邊表示自己不喜歡酒桌的氣氛,一邊又會嘲笑不善于酒桌應酬的人,這讓他很反感。
調查中,84.0%受訪者直言反感當下酒桌文化,其中74.9%受訪者表示非常反感。
具體而言,受訪者眼中三大酒桌不良習氣分別是:勸酒(31.2%)、拼酒(22.8%)與逢迎吹噓(13.5%)。其他不良習氣還包括:炮制不必要的酒桌潛規則(9.9%)、以酒桌表現精明作為評價別人的標準(8.8%)、借酒勁肆意發泄個人情緒(7.2%)、追求高價酒(4.2%)等。
《小酒桌》《酒杯里的中國》作者李冬認為:“酒桌是一個舞臺,酒桌上的行為常常被看做禮儀和個人性情的體現,這本來沒有什么問題。但有的人擺酒喝酒動機不良,敬酒勸酒目的不純,讓中國酒桌呈現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傾向。”李冬指出,酒文化里存在一些糟粕:通過酒桌審視別人,把喝酒不豪爽與辦事、交朋友不實在畫等號,借此強行勸酒;酒桌上,把情面、私交與公事混在一起,借敬酒增加他人心理負擔。同時,公務接待喝酒常常都有利益關系,與“官本位”的價值觀密切相連。
酒桌文化和酒文化不能畫等號
由于經常去外地出差,李亮對于各地喝酒的規矩禮儀頗為了解。“在山東,一般情況下,接待方代表和我們的代表都要分別先敬在座者三杯酒,然后每個人要跟在座的人逐一敬酒。”李亮說,他一喝酒就容易臉紅,卻被看做是能喝酒的標準,更常常成為別人勸自己喝酒的理由。醫學專家告誡說:“其實,喝酒臉紅的人過量飲酒所受的傷害更大。”
趙先生說,公務接待不喝酒,其實對于大多數基層干部來說是一種解脫,避免勞神傷身。現在為了逃掉一個酒局,他要絞盡腦汁想出各種理由。
在李冬看來,酒桌文化和酒文化不能畫等號。中國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也喝愛酒,并借著醉意寫下了千古佳句,所以喝酒不是原罪。要想驅逐酒桌上的世俗、功利之風,就要在酒桌上拾起文明、禮儀和理智。尤其是國家公務人員,在喝酒的問題上要特別注意。
(摘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