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新 林建民 孫昂揚
在膝關節人工置換術治療后的功能恢復過程中,術后無痛訓練是其中的關鍵一步,但在開展康復訓練時患者常因患關節處發生劇烈疼痛而難以與功能訓練進行有效配合,導致術后關節功能無法恢復至預期標準[1-2]。本文對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術后早期無痛性康復的效果展開觀察與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2年5月在陸豐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55例(90膝)膝關節炎患者。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27例(46膝)和觀察組28例(44膝)。對照組,男16例26膝,女11例20膝,年齡48~79歲,平均(61.4±2.4)歲;觀察組,男 17例 22膝,女 11例 22膝,年齡 49~82歲,平均(63.4±3.5)歲。2組患者膝關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疼痛和屈曲攣縮畸形,且伴有下蹲、上下樓以及平地行走功能障礙。HSS評分均<60分,ROM最小值與最大值范圍分別為90°~75°~0°、100°~15°~0°。2 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術后給予觀察組患者自控鎮痛泵,持續72h,TKR無痛關節康復運動鍛煉前對自控鎮痛泵進行擠壓,2次/d,持續3d;撤除鎮痛泵后,在鍛煉前半小時給予患者西樂葆(輝瑞制藥有限公司進口分包裝,國藥準字:J20080059),200mg,每日1次或分2次口服;必須在手術當日進行關節活動,術前若有患者存在嚴重關節畸形、攣縮以及屈曲等情況,可在術后用軟枕抬高患肢并保持膝關節懸空(輕度外展中立位),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留置足底靜脈泵,待患者清醒后可開展足踝、足趾的跖曲以及背身練習,也可開展彎、壓、抬腿練習,步態練習、CPM、上下樓練習以及抗阻運動等,但應注意循序漸進。觀察組中共計44膝,手術治療后第1d均接受無痛康復訓練,并按計劃完成;第2d時能夠主動參與無痛訓練并積極配合共計39膝,余5膝則在參與無痛訓練時表現的較為被動。對照組患者(46膝)則在拔管3d后參與常規康復訓練,第1d時均能夠參與康復訓練并按計劃完成,但第2d時大部分患者表示難以耐受疼痛,能夠主動參與康復訓練者僅有4例,余42膝則在醫護人員勸說和鼓勵下方同意接受康復訓練,但訓練后發生劇烈疼痛,需接受止痛護理。出院后2組患者均應繼續進行康復訓練,時間不得低于6個月。
1.3 評價標準[3]出院后2組患者疼痛程度、肌力、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行走功能等指標參照HSS評分標準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用Wilcoxon對2組患者疼痛程度、肌力、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行走功能等指標的組間比較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行走功能與關節活動度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11膝行走功能較好,19膝一般,16膝為較差;12膝關節活動度正常,14膝為良,20膝尚可。觀察組患者中36膝行走功能較好,6膝一般,2膝為較差;35膝關節活動度正常,7膝為良,2膝尚可。經統計學分析發現,觀察組患者行走功能與關節活動度明顯更佳(P<0.05)。
2.2 2組患者行走疼痛程度對比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行走疼痛程度對比(膝)
2.3 2組患者關節穩定性對比 對照組3例關節穩定性正常,觀察組31例關節穩定性正常,觀察組患者關節穩定性明顯更佳(P<0.05,見表 2)。

表2 2組患者關節穩定性對比(膝)
2.4 2組患者肌力對比 對照組4例肌力優,觀察組28例肌力優,觀察組患者肌力明顯更佳(P<0.05, 見表3)。

表3 2組患者肌力對比(膝)
對于當前較為嚴重的或者終末期膝關節炎來說,人工膝關節置換術(artificial knee joint replacement, AKJR)是其治療方案中最為有效的一種[4]。AKJR目的在于緩解并消除患者因關節病變而產生的難以耐受的疼痛,并最終矯正關節畸形,使膝關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由此顯著提升。但現在AKJR手術多以畸形矯正以及膝關節活動改善為主,手術創傷相對較大,且患者多為高齡人群,術后虛弱、關節腫脹以及難以耐受疼痛等因素往往會在術后康復訓練過程中出現各類并發癥,其中包括心率加快、血糖指數升高、精神緊張、恐懼以及疼痛性休克等[5-6]。而在關節功能恢復過程中,術后無痛訓練是其中的關鍵一步,但在開展康復訓練時患者常因患關節處發生劇烈疼痛而難以與功能訓練進行有效配合,造成關節功能在術后無法恢復至預期標準。對此臨床多采取無痛性康復護理措施,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為手術治療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在患者心理與生理平衡的維持、并發癥的控制等方面也能夠發揮積極效果[7-8]。
本次研究中應用早期鎮痛康復后,觀察組患者在疼痛程度、肌力、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行走功能等指標方面均顯著優于未接受鎮痛的對照組,提示早期無痛性康復對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具有明顯的保障與鞏固效果。
綜上所述,對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早期無痛康復可有效緩解疼痛,并有利于術后患者關節功能的順利恢復,應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劉杰,徐嶺,沈杰敏,等.同時雙側全膝表面置換與單側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康復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26):4791-4794.
[2]韓鳳梅.老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6):106-107.
[3]王世和.人工膝關節置換:技術發展與臨床應用及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35):6587-6590.
[4]宋誠菊,王紹芝,程春華,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與康復訓練[J].黑龍江醫藥,2011,24(4):666-667.
[5]何濤.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前心理狀態與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的相關性研究[D].新疆醫科大學,2012.
[6]雷西鳳,徐鵬剛,肖李冰,等.功能鍛煉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中的作用[J].中醫藥導報,2011,17(12):99-100.
[7]梁杰.下肢熏洗方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應用的臨床療效分析[D].福建中醫藥大學,2010.
[8]黃麗華,曹平.程序化護理干預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