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泉
慢性闌尾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外科疾病,在我國的發生率約為4%~8.5%[1]。該病若治療不及時可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發生,甚至可造成患者的死亡。目前對其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英德巿浛!鎮中心衛生院對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治療該病的有關情況進行總結,旨在為慢性闌尾炎患者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05年8月~2009年3月英德市浛!鎮中心衛生院收治的57例慢性闌尾炎患者作為甲組;同時將2009年4月~2013年3月英德市浛!鎮中心衛生院收治的66例慢性闌尾炎患者作為乙組。甲組中男27例,女30例;年齡18~71歲,平均(42.36±3.93)歲。乙組中男 32例,女 34例;年齡18~70歲,平均(42.38±3.76)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組行腹腔鏡手術:患者麻醉后,在肚臍下緣做一約1cm左右的橫切口,放置套管后置入腹腔鏡,先探查腹腔,主要內容包括大腸、盆腔、盲腸等。沿著盲腸的三條結腸帶尋找闌尾,了解闌尾的病變情況,明確診斷后,使用無創抓鉗夾住闌尾系膜和頭部,緩慢提起,分離系膜直至闌尾根部,在根部單道結扎后切斷闌尾,電凝殘端,取出闌尾。乙組行開腹手術:患者常規麻醉后做麥氏切口,長度約3~5cm,尋找闌尾并緩慢提起,明確診斷后,將系膜分離結扎,再于根部結扎闌尾,距結扎線遠端約0.3cm處切斷闌尾并常規消毒后,采用荷包縫合將殘端包埋,最后常規縫合切口。對比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術后疼痛 采用VAS評分法[2],在手術結束的24h后進行評價,滿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里所有數據均由SPSS13.0數據分析軟件處理而得,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2組相比,甲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且出血量少,疼痛較輕(見表1)。
2.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術后并發癥都以粘連為主。甲組術后共出現2例,乙組出現9例(見表2)。
慢性闌尾炎是闌尾的急性炎性病變后發生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與周圍組織的粘連、闌尾扭曲等[3]。主要表現為右下腹部的慢性疼痛、消化不良、右下腹固定壓痛點等[4]。若未及時得到治療,可以出現化膿、穿孔、彌散性腹膜炎等并發癥。手術仍是目前唯一治療該病的有效方式,開腹闌尾切除術是治療該病的經典術式[5],也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效果。

表1 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表2 2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n(%)]
隨著微創醫學的發展,腹腔鏡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具有清晰的視野,不受闌尾位置和肥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其切口小、電凝殘端,還不需要縫合殘端和腹腔,不管是操作時間還是出血量以及疼痛,都能較好的得到控制。本組資料內的2組相比較,行腹腔鏡的甲組患者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疼痛顯著較輕(P<0.05)。
粘連是慢性闌尾炎患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導致患者慢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一旦發生將延長患者的臨床恢復時間。腹腔鏡的使用則較好的繞開了這一弊端。本組資料內的2組相比較,行腹腔鏡的甲組患者術后粘連的發生率較低,住院時間較短(P<0.05)。因此,本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比開腹手術更適合對慢性闌尾炎的治療。
[1]周煒.腹腔鏡及開腹術式對慢性闌尾炎患者疼痛與腹腔黏連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2):637.
[2]許峰峰,趙振獻,譚進富,等.氣腹與非氣腹腹腔鏡腹部手術后肩痛的對照研究[J].中國醫刊,2010,45(1):65-67.
[3]黨利忠.慢性闌尾炎80例臨床診斷和治療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1):110.
[4]陳慶生.腹腔鏡及開腹術式對慢性闌尾炎患者疼痛及腹腔粘連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3):284-285.
[5]許峰峰,肖隆斌,吳文輝,等.慢性闌尾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療效比較[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7,10(4):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