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藝蘋
患者肺部功能可對相關發音能力造成直接影響,而語音是存在于肺部的氣體通過氣道而產生的一系列結果。通過對發音頻率的變化情況進行研究,為塵肺病患者肺泡灌洗術療效的判斷提供一種簡易輔助檢測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1]。本次研究對塵肺病患者應用肺泡灌洗術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8月~2013年8月廣東省韶關市職業病防治院收治的72例患有塵肺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36例。對照組中男性34例,女性2例;患者年齡36~62歲,平均年齡(45.2±1.6)歲;塵肺病發病時間1~14d,平均發病時間(4.1±0.8)d;治療組中男性33例,女性3例;患者年齡38~61歲,平均年齡(45.4±1.5)歲;塵肺病發病時間1~16d,平均發病時間(4.3±0.9)d。上述三項自然指標2組患兒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臨床常規方案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肺泡灌洗術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基本操作方式為:患者在入院后的2d內完成相關的常規檢查后,第3d開始對右下肺葉進行灌洗,第5~6d開始對左下肺葉進行灌洗,第8~9d開始對右上肺葉進行灌洗,第11~12d開始對左上肺葉進行灌洗,第14~15d開始對右中肺葉進行灌洗。具體實施時間,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變化情況進行適當調整[2]。
1.3 發音頻率檢測方法 采用本院現有的二十五音分析儀,在治療前2d對患者進行二十五音檢測,分別在治療后的第1、2、3、4個星期各進行一次檢測。每次測試均進行3個頻次,以第3個頻次的檢測結果作為最后結果。受測人員在每次測試時均讀相同的10個字,其中包括宮、商、角、徵、羽5音的漢字各2字。按照國際上統一公布的音階頻率:宮音的范圍在262~293Hz之間,商音的范圍在294~329Hz之間,角音的范圍在330~391Hz之間,徵音的范圍在392~439Hz之間,羽音的范圍在440~523Hz之間[3]。
1.4 觀察指標 選擇2組患者治療前后發音頻率的改善幅度、發音能力復常時間、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塵肺病病情治療效果等指標進行對比。
1.5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臨床治愈:塵肺病癥狀表現徹底消失,肺部功能各項檢查指標完全恢復正常,發音和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有效:塵肺病癥狀表現明顯好轉,肺部功能各項檢查指標的改善幅度超過50%,發音和語言表達能力略受到影響;無效:塵肺病癥狀表現沒有好轉,肺部功能各項檢查指標的改善幅度沒有達到50%,發病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存在明顯異常。
1.6 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均用SPSS18.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發音頻率的改善幅度 對照組患者發音頻率治療前后組內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患者發音頻率治療前后組內差異顯著(P<0.05)。治療前2組發音頻率組間無顯著差異,治療后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發音頻率的改善幅度比較[n(%)]
2.2 塵肺病病情治療效果(見表2)。

表2 2組患者塵肺病病情治療效果比較[n(%)]
2.3 發音能力復常時間和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 對照組塵肺病患者的發音能力復常時間和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分別為(10.72±2.15)d 和(16.86±3.08)d,治療組上述兩項數據分別為(6.45±2.12)d 和(11.72±2.64)d,數據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肺泡灌洗術是目前臨床上對塵肺病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重要方法,已經被臨床上越來越多的塵肺病患者和廣大醫生所接受[4]。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采用肺泡灌洗術對患有塵肺病的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該組病情控制總有效率可以達到91.7%,遠遠高于接受臨床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疾病控制有效率的69.4%,該項數據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患者在食療前后發音頻率的改善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這一結果充分證明,肺泡灌洗術治療方式可以通過改善廣大塵肺病患者的發音頻率,進而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從而在短時間內提高該類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
[1]朱啟上,徐慶基,徐天才,等.矽肺患者肺功能與血氣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9,22(13):154-155.
[2]施建莉.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塵肺的近期臨床觀察[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10,19(15):273-274.
[3]高也陶,李捷瑋,潘慧巍,等.五臟相音——《黃帝內經》失傳2000多年的理論和技術的現代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27(19):152-153.
[4]諸紀芬,李光明,曾劍兒,等.全肺灌洗對肺纖維化兔動脈血氣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1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