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磊,徐曄,侯朋飛,石朝泓,胡亞超
(解放軍理工大學 國防工程學院,南京 210007)
分布式電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s, DGs)能夠減少環境污染,就地消耗電力減少電能浪費,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分布式電源與大電網的并網過程中需要解決到許多新技術問題,包括新的并網方式、拓撲結構以及控制技術等[1-2]。各分布式電源相互并聯形成微網是實現新能源供電的有效形式,微網將分布式電源、負荷、儲能裝置及控制裝置等系統有機結合在一起,既可以并網運行,也可以孤島運行[3]。
一段時間以來,微網一直是國內外電氣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美國、歐盟、日本在相關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也開展了一些示范工程[4]。出于對本國本地區實際情況的考量,世界各地對微電網的研究側重點不盡相同,美國的電力工業側重于研究如何提高微電網的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歐洲微電網的研究更多關注于多個微電網的互聯問題;日本則側重于微電網控制與儲能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我國在微電網方面加大了投入,也在全國各地建起了許多示范性的項目,但是我國的微網建設與研究還處于起步嘗試階段,還有諸多技術與實際問題亟待解決。
交流微網、直流微網、交直流混合微網是目前國內外研究的分布式電源的三種典型的并網形式,微網研究主要涉及典型分布式電源特性研究,微網供電結構研究以及分布式電源并網過程中所用典型電力電子器件控制策略研究。本文詳細論述了交流微網、直流微網以及交直流混合微網供電結構,進而研究了交流微網中關鍵器件控制策略以及直流微網典型分布式電源并網控制策略,最后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微網研究現狀得出直流微網是分布式電源實現并網更為簡便、安全、可靠的結論。
交流微網結構圖如圖1,各分布式電源通過電力變換裝置連接到交流母線然后以交流的形式對負載供電。交流微網中的分布式電源主要包括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燃料電池、液流電池等,根據各分布式電源的發電特性不同,在其并網組成交流微網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電力電子器件主要是DC/AC逆變器。依據逆變器所控制電氣參數的類型,逆變器的控制方式主要有:電壓控制方式及其衍生出的間接功率控制方式;由電流控制方式及其衍生出的直接功率控制[5]。
如圖2所示,該控制策略是將輸出電壓作為分布式電源逆變器的參考電壓,輸出電壓U(a,b,c)和參考電壓U(a,b,c)(ref)通過dq變換后得到直流電壓Ud和Uq,從而將三相對稱波形轉化為直流波形,PI 控制器的作用對參考電壓實現無差跟蹤。采用該控制方式在分布式電源孤島運行時能夠為微電網提供參考電壓和頻率。但是多個電壓控制型逆變器并聯會產生會產生許多問題,例如產生無功環流難以實現控制,不能限制故障電流以及對大電網產生干擾等。
圖1 交流微網供電結構
圖2 電壓控制策略框圖
當供電線路呈感性時,分布式電源輸出的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分別正比于輸出電壓的頻率和幅值,因而有功功率的解耦控制可通過調節輸出電壓幅值和頻率實現[6],控制策略框圖如圖 3所示,有功功率P、無功功率Q的輸出量和參考值進行比較后,將誤差量輸入到PI控制器,進而得到輸出電壓波形的參考頻率和幅值。在該控制策略下,調節過程緩慢,調節質量較差,且調節過程可能造成微電網的擾動,但是由于其以電壓控制方式為基礎能夠對微電網的電壓和頻率起支撐作用。
如圖4所示,電流控制方式是以電流為被控量和參考,其基本結構和電壓控制方式類似。在該控制方式下有功和無功能夠完全地實現解耦,短路電流也能夠得到限制,但是為了調節自身輸出功率因數角,該控制方式需要其他電源提供參考電壓。
通過對三相電壓及電流波形進行dq變換可知,在三相平衡條件下,電壓ud一定時,有功功率P和無功功率Q只與電流id和iq有關。如圖5所示,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完全解耦后得到兩個電流參考值id(ref)、iq(ref),然后將得到的電流參考值輸入到電流控制器。該控制方式能夠實現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的完全解耦,調節過程較為平滑且時間短,但該控制方式也需要有外部電壓參照以計算出功率因數角和u的值。
與交流微網類似,直流微網的微網的分布式電源同樣包括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燃料電池等。只是各分布式電源通過電力變換裝置連接到直流母線,以直流的形式對負載供電。在直流微網中風力發電單元和光伏陣列是主要發電單元,其典型特點是發電功率不可控,輸出功率受環境影響大。燃料電池具有工作溫度低、能量轉化效率高、對環境污染小等特點,但燃料電池動態特性慢,因此通常使用超級電容補償。超級電容具有充放電速度快的特點,能夠快速補償由于發電單元發電量不足或負載突變而造成的直流母線電壓的變化[7],直流微電網供電系統如圖6。
圖3 間接功率控制策略框圖
風力發電機由于受風速大小的影響其輸出電壓的頻率和幅值很不穩定,因此需要接入變流器并加以適當的控制才能夠實現并網,風力發電機的并網控制器主要通過轉速控制環節和電流控制環節來實現。通過轉速控制環實現風機發出的功率總是保持在最大值。三相整流器輸入電流通過解耦分解為d和q軸電流id、iq,通過PI控制環和PWM發生器產生調制信號,進而對三相整流器進行控制,使母線電壓趨于穩定。其控制器結構如圖7所示。
圖4 電流控制策略框圖
圖5 直接功率控制策略框圖
由于受天氣狀況影響光伏電池的輸出電壓變化范圍較大。為了實現直流母線電壓的穩定,需要接入DC/DC升壓變換器并加以適當的控制器,當由于環境變化光伏電池的輸出電壓出現波動時,DC/DC升壓變換器的可控開關器件通過PI控制環實現快速關斷,進而使母線電壓的實際值與設定的電壓參考值Udcref的誤差維持在允許的范圍之內,從而實現母線電壓的相對穩定[8]。其控制器結構如圖8所示。
根據超級電容特性可知其端電壓在充放電過程中變化較大,對超級電容而言其能量是雙向流動的,因此可以接入雙向DC/DC變換器對其加以控制,半橋型雙向DC/DC結構如圖10所示,超級電容對母線電壓的穩定作用是通過彌補母線上能量的瞬時不平衡實現的。超級電容控制器的電流內環采用滑模控制為提高系統的響應速度和魯棒性。超級電容輸出電壓uDC和參考電壓UDCref的誤差量輸入到 PI控制器然后經過超級電容限制函數得到超級電容輸出參考電流iSCref,滑模控制器通過處理參考電流和采樣電流的誤差量得到控制量d3、d4,使輸出電壓漸進跟蹤給定值[9]。
圖6 直流供電系統結構
圖7 風力發電單元控制器結構圖
圖8 光伏發電單元控制器結構圖
燃料電池主要有直接電流控制和間接電流控制兩種控制方法[10,11]。直接電流控制法如圖8所示。超級電容端電壓USCea決定了燃料電池的工作狀態,超級電容的端電壓低于設定值時,燃料電池就會啟動;超級電容的端電壓低于設定值時,燃料電池則會關閉。為使燃料電池啟動后運行在額定狀態下以保證工作效率,將燃料電池額定電流IFCN加以斜率限制得到參考電流iFCref,然后將參考電流與反饋電流的誤差量送入電流控制器產生變換器的觸發脈沖,通過控制變換器的開關器件實現對燃料電池的控制。
交直流混合微網的結構如圖9所示,在交直流混合微網中各分布式電源的并網控制策略與單純的交流和直流微網類似,但是相對于單純的交流和直流微網結構,又具有如下的特點[13]:①在交直流混合微網中,直流電源接入直流母線,交流電源接入交流母線,從而可以減少對DC/DC和DC/AC等電力電子器件的應用;②在交直流混合微網中,直流負載由直流母線直接供電,交流負載由交流母線直接供電,可以減少用電設備對電力變換設備的應用,進而節約成本。因此采用交直流混合微電網的形式,可以省略許多變換環節和變換裝置,使微網結構簡單,控制更加靈活、損耗降低,提高整個系統的經濟性和可靠性。
圖7 超級電容控制器結構圖
交流微網是目前微網的主要形式,但交流系統的控制策略和能量管理比較繁瑣復雜;直流系統不需要處理三相平衡問題,不需要很多輔助補償裝置來提高電能質量,迅速發發展起來的分布式電源可以很容易的連接到直流系統而不是交流系統,且不需要考慮移相和頻率的協調,因此直流微網較交流微網在控制方面更容易實現;我國的微網尚處于起步階段,交直流混合微網更是處
圖8 燃料電池控制器結構圖
于探索過程中,對于交直流混合微網的系統規劃、能量管理和最優控制、保護策略尚沒有經驗可循,其關鍵設備和經濟性也需要進一步研發和論證。本文論述了交流微網關鍵器件控制策略以及直流微網典型分布式電源并網控制策略,同時提出了一種交直流混合微網的實現結構,最后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微網的優缺點指出分布式電源利用直流微網形式實現并網更為簡便、安全、可靠。
圖9 交直流混合微網結構圖
[1]Kai Sun, Li Zhang, Yan Xing, et al. A distributed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DC bus signaling for modular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s with battery energy storag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1, 26(10):3032-3045.
[2]Y. W. Li and C. N. Kao, An accurate power control strategy for powerelectronics-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units operating in a low voltage multibus microgrid [J].IEEETrans.Power Electron, 2009,24(2):2977-2988.
[3]Marnay C, Robio F J, Siddiqui A S. Shape of the micro-grid [C]. 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Winter Meeting, Columbus, OH, USA, 2001, 1:150-153.
[4]黃遜青. 直流家用電器時代即將來臨 [J]. 電器,2009(3): 62-63.
[5]曹旭, 葉建華. 微網分布式電源控制策略研究 [J].低壓電器, 2011,23(27): 27-31.
[6]GUERRERO J M, VASQUEZ J C, MATAS J, et al.Control strategy for flexible microgrid based on parallel line-Interactive UPS systems[J].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9, 56( 3) : 726-736.
[7]薛貴挺, 張焰, 祝達康. 孤立直流微電網運行控制策略 [J]. 電力自動化設備. 2013, 33(3): 112-117.
[8]施婕, 艾芊. 直流微網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J]. 現代建筑電氣. 2010, 6(1): 47-51.
[9]史君海. 光伏燃料電池混合發電系統控制設計與仿真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2008.
[10]THOUNTHONG P, RAEL S, DAVAT B. Control strategy of fuel cell and supercapacitors association for a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7, 54(6):3225-3233.
[11]楊偉, 林弘, 趙虎. 燃料電池并網控制策略研究 [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 2011, 39(21): 132-137.
[12]殷小港, 戴冬云, 韓云, 等. 交直流混合微網關鍵技術研究 [J].高壓電器. 2012,48(9):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