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霞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離岸”的含義是指投資人的公司注冊在離岸法區,但投資人不用親臨當地,其業務運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開展。經營離岸貿易的貿易商(或稱貿易中間商)分別與海外的出口商和進口商簽訂買賣合同,合同規定從海外組織貨源并直接銷售給海外進口商,貨物直接由出口商所在地發運到進口商所在地,不經過貿易商所在地。通過離岸貿易,企業可以綜合全面地降低進出口運營成本。
離岸貿易是與轉口貿易平行的概念,不同的是離岸貿易更側重于資金的低成本和結算的便利性,其核心要素是業務的資金結算。其基本特征是貨物流與資金流、訂單流的分離,貿易商所在地往往是資金流、訂單流和貨物流的控制管理中心[1]。
在自貿區成立以前,上海離岸貿易的集聚區域主要在外高橋保稅區等地開展。據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外高橋保稅區離岸貿易項下商品銷售額已達到269億美元,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回落,但仍然達到206億美元[2],2010年增長到 357億美元。2012年,外高橋保稅區全年商品銷售總額突破1萬億元。
1.硬件優勢。上海自由貿易區涵蓋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相當于上海市面積的1/226。區域內聚集了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上海港)、從外高橋到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再到洋山深水港的一條沿海現代產業帶,排在世界前三大空港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與新加坡、香港、釜山等國際離岸貿易中心相比,硬件基礎毫不遜色[3]。
2.地緣優勢。上海自貿區處于長三角的核心地帶,以上海為中心的1小時、3小時、5小時經濟圈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經濟體[3]。自貿區位于長江入海口,交通運輸網絡發達,并可借助于水路運輸一直延伸到內陸地區,經濟腹地極為廣闊。不僅如此,上海南距廣東,北距天津、大連、青島、煙臺、營口幾乎是等距離。與日本、韓國、朝鮮、臺灣、俄羅斯遠東地區和香港、澳門特區距離相近。與其他離岸港相比,地緣優勢得天獨厚。
金融改革是自貿區建設的核心之一,重點是金融的自由化,包括:利率和匯率市場化、金融市場產品創新、離岸業務、金融業對外開放以及內資外投和外資內投等。通過在自貿區內先行先試,使國家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有關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4]。自貿區的先行先試政策旨在為各類投資者營造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以風險可控為前提,加快金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外匯體制,最終實現貿易投資的便利化。金融制度的創新為離岸貿易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金融的深層次改革為離岸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金融支持。
上海是中國的經濟、航運和金融中心,擁有國內眾多名牌高校,高端人才儲備豐富,特別是金融、經濟類人才。近年來上海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在強化教學質量的同時更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據統計,2012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7.8萬,同比增加3000人。其中,畢業的研究生人數同比上升15%,達3.68萬人;本科畢業生9.05萬人,同比增長4%;專科畢業生5.07萬人,同比下降9.47%,高素質畢業生數量呈不斷上升趨勢。同時上海要建設“四個中心”,也吸引著外來省市高校畢業生的大量涌入,高素質的就業人群為上海自貿區內離岸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知識和技術上的支持,也為離岸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活力和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自貿區的稅收門檻是制約上海離岸貿易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在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前,有提議指出在自由貿易園區內實行15%的企業所得稅政策,但這項提議最終并未獲得通過,中國大陸的離岸貿易仍按25%征收所得稅。究其原因在于,建立自貿區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區域內提供比區域外更優惠的政策,更為有利的貿易、金融發展環境,如若這項政策試點也經過先行先試再向全國范圍內推廣,便沒有了政策紅利之說,甚至會帶來稅收洼地,一方面失去了自貿區內享有優惠待遇的意義,另一方面也為政府帶來了稅收控制的風險。相比之下,世界其他離岸貿易中心的稅收都比較低,例如香港對離岸貿易不征企業所得稅,新加坡的平均稅收也只有17%。
人民幣于1996年最終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完全可兌換,順應了對外開放和全球化的要求,極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開展。但迄今為止,經常項目下的外匯管理仍存在繁雜的核銷手段。一般而言,進出口貨物需先經海關報關驗證繳納稅收后才能辦理核銷手續。此外,外匯管理局對從事離岸貿易的外貿企業的商業單據審核程序比跨國公司更為嚴格[5]。手序嚴格、環節復雜為企業帶來不便,同時也使企業的運營成本上升。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簽發原產地證明書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享有對外貿易經營權的企業、從事“三來一補”業務的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可以向貿促會簽證機構申請簽發原產地證。由于離岸貿易的貨物是從其他國家或地區出口,因此中國貿促會不能為其簽發原產地證書,只能通過香港簽發,為離岸貿易開展帶來不便。
此外,根據海關監管的現有規定,集裝箱在上海港轉運時必須經過海關、商檢等多道檢查手續。貿易環節的冗余致使中轉效率低下。
基于國家整體利益考慮的15%的稅率雖未能獲得通過,但離岸貿易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硬件條件,并不是全國所有地區都可以開展,而上海自貿區就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所以可以針對開展離岸貿易的企業征收較低的稅收或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但同時保證其他稅率不變或較小的變動,避免因無限制地復制推廣從而對整體經濟造成破壞。當然,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稅收監管,企業在納稅時必須提供相關真實有效的文件和材料以證實自己開展離岸貿易,避免虛假謊報行為。
外匯管理的瓶頸歸根結底是制度的問題,要想進一步“走出去”,政策要與時俱進。為此,國家應出臺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政策,簡化離岸貿易的進出口核銷手續。例如,在離岸賬戶內,凡是發生的轉口貿易、境外的服務貿易以及發生在境外出資、分紅、利息用匯等,資金自由進出,不需任何用匯申請和核銷,但仍然執行事后備案和第三方審計制度。與此同時,從事離岸貿易的企業應該呼吁簡化申請和核銷手續,行業協會也應該發揮作用,為國際貿易的發展爭取更多有利機會。
貿易便利化瓶頸的解決同樣有賴于法律法規的完善與修改,對于原產地證書的簽發只能是中國境內出口企業的規定應給予相應的放寬。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商檢政策,從事離岸貿易的企業也要與相關政府部門進一步溝通,爭取更多開展便利貿易的機會。上海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又作為自由貿易的實驗區應主動研究出自己的金融政策和專門的制度,而不僅僅是模仿接受。
此外,加強離岸金融結算制度的創新,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也是促進離岸貿易開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離岸金融水平相比于新加坡、香港和紐約等還比較低,未來可以進一步規定在一定基礎上擴大可提供離岸金融服務的銀行范圍,特別是我國各大國有商業銀行,也可以逐漸擴展離岸金融服務業務。借鑒國際離岸中心的經驗,發展“離岸金融交易市場”,支持離岸貿易的發展,促進上海金融服務向專業化、高端化和國際化發展。
[1] 張軍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離岸貿易的法律及政策保障[J] .專題研究,2013(1).
[2] 黃新祥.外高橋保稅區離岸貿易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 .聚焦長三角,2012(1).
[3] 李亞波,楊榮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離岸貿易發展初探[J] .對外經貿實務,2014(2).
[4] 柳立.做好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試[EB/OL] .中國金融新聞網,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llqy/201310/t20131021_42978.html.
[5] 曹煒.完善政策環境加快發展離岸貿易[J] .上海企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