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董紹增
(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學院,山東榮成264300)
從2011年中國開展地方碳交易試點開始,截至2014年5月23日,碳交易累計成交385萬余噸,總成交額12501萬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表明我國與世界各國逐鹿碳交易具有一定競爭力。中國作為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簡稱CDM)的主要參與方,已簽發的項目數占據了全球一半以上碳交易量,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在低碳經濟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商業銀行作為碳金融體系的主體,應積極開展碳金融業務,在助推我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建立的同時,為自身發展帶來更大的商機。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的碳金融業務包括綠色信貸、CDM項目融資與碳金融中間產品與業務等方面。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不斷擴大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領域的信貸規模,綠色信貸規模不斷增長。《中國綠色信貸年度報告2012》顯示,興業銀行綠色信貸額位居榜首。據統計,興業銀行從2006—2013年11月末,已經累計為我國上千家企業提供綠色融資3331億元,融資余額1746億元。位居第二的是浦發銀行,從2008—2013年6月末,累計投放綠色信貸3000多億元。此外,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及招商銀行也積極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綠色信貸額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
除了綠色信貸以外,我國商業銀行更多參與的是依托清潔發展機制(CDM)的金融業務。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CDM項目核證減排量(Certification Emission Reduction,CER)供應方,據統計,截至2014年5月27日,中國已獲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CDM EB)簽發的CDM項目有1391項,占世界CER的50%以上。商業銀行依托CDM項目的碳金融活動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并能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2009年,浦發銀行以財務顧問方式成功為陜西水電項目引進CDM開發與交易機構。2010年,招商銀行相繼推出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綠色設備買方信貸、清潔發展機制(CDM)融資解決方案等產品。2012年,中國農業銀行全程運作國內首例CDM項目通過聯合國的注冊。
1.開發出碳金融理財產品。如2007年8月,深圳發展銀行推出碳金融本外幣理財產品,掛鉤對象是歐盟第二承諾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的期貨合約;2010年7月,招商銀行成功發行首只綠色文明生態理財產品——“金葵花”生態文明特別理財計劃。
2.開展了碳金融中介服務,包括碳金融的結算、咨詢、擔保和托管等服務。2009年浦發銀行在國內成功推出第一單國際碳資產(CDM)抵押業務。同年,成功完成國內銀行業首單CDM財務顧問業務,項目年減排量6萬多噸二氧化碳;2010年3月,中國銀行成功完成國內首單基于CDM項目的融資配套掉期業務,滿足了浙江省鷹鵬化工有限公司金額為298萬美元CDM項目融資需求。
3.發行低碳信用卡。2010年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分別聯合北京環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國低碳信用卡與綠色零碳信用卡,開辟了個人購買二氧化碳減排量的渠道,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從企業生產領域延伸到個人消費領域。
國外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已有一定歷史,而我國商業銀行尚且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對碳金融業務尚未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缺乏稅費減免、利息補貼、擔保等配套的扶持政策體系。導致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業務的動力不足,也減少了企業對碳金融項目融資的需求。
相對傳統的金融業務,碳金融業務對專業人才的要求較高,它需要的是精通英語、金融、法律、化工、建筑、項目管理等多專業知識并了解國際慣例的復合型人才,而我國商業銀行這類綜合性高素質的人才的儲備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碳金融業務的創新活動與開展。
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要面臨較大的風險,包括項目風險、市場風險、政策與法律風險及操作風險等。項目風險首先是指審批風險,CDM項目涉及兩個國家的程序,經過多方機構的審批,時間周期較長,不確定性增加,風險增大。其次是項目獲批后能否按期投產,能否產生預期的經濟效益等不確定性的風險;市場風險是指碳排放權交易價格上下波動和市場規模大小的變化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政策和法律風險是指碳金融涉及項目的投資周期較長,未來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不確定性增加,而使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操作風險是由于缺少專業性復合人才和專門的組織機構,對碳金融業務的掌握有限而可能產生的風險。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統一的碳金融風險防范和補償機制,市場中缺乏風險對沖的金融衍生品。加之商業銀行尚未建立風險治理機構,風險管理技術薄弱,體制不健全,缺乏風險防范、風險預警、風險抵御及風險轉移等方面的經驗,導致商業銀行擔心風險而參與碳金融業務較少。
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參與層次較淺,碳金融產品與服務規模較小,種類較少,主要是在綠色信貸、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融資及較少的碳金融中間產品與服務,不能很好滿足市場的需求。
由于政府的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較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的積極性。所以,我國應學習國外政府發展碳金融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出符合現階段實際情況的碳金融發展配套措施。建立碳金融激勵機制,對積極開展碳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給予一定的獎勵。從稅收、財政、環保及監管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扶持政策措施。制定稅費優惠、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制度。環保部門與銀監部門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定期向商業銀行反饋存在信貸風險的企業或項目。監管部門建立碳金融綠色通道,減少審批層次,縮短審批時間,調動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開發碳金融產品的積極性。
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認識開展碳金融業務的市場前景,把開展碳金融業務看作是提高商業銀行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重要突破口。
1.商業銀行應成立專門的碳金融業務部門,制定碳金融發展戰略部署,有效地開展碳金融服務與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工作。
2.商業銀行應加快建設碳金融業務團隊。針對我國商業銀行綜合性高素質專業人才不足的現狀,商業銀行應從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通過招聘從外部吸引國內外的優秀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加入碳金融業務團隊;另一方面從銀行內部選拔具有專業知識、經驗豐富、了解國際慣例、富有創新精神、頭腦靈活的人才,通過在職培訓和外部進修等多種方式,提升員工的業務素質;2012年興業銀行針對碳金融業務組成了項目融資、碳金融、市場研究、技術服務、赤道原則審查五個專業團隊,形成集中碳金融產品創設、技術支持、資產管理、營銷組織、交易服務、業務合作六項職能于一體的資產運營平臺,使興業銀行的碳金融業務朝著更加專業的方向發展。
3.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國外商業銀行、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獲得技術援助,學習和借鑒相關經驗,提升碳金融業務的專業水平。
碳金融業務涉及風險與傳統金融業務相比具有隨機性、復雜性等特點。因此,商業銀行應加強對碳金融風險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風險控制機制。
1.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針對CDM融資涉及的項目風險,商業銀行在做好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組成聯合貸款的方式分散風險;市場風險可以采取購買交易保險、風險對沖等套期保值交易方式來防范風險;政策與法律風險的防范需要商業銀行隨時關注《京都議定書》締約方談判的最新進展,以及政府規定的碳金融方面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對于操作風險,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對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部門管理人員和基層工作人員的培訓和監督管理,另一方面購買商業保險等方式轉移此風險。
2.建立風險補償和抑制機制。做好碳金融業務風險的防范工作并不意味著不會產生風險。一旦風險發生,商業銀行要做好風險的化解工作,這就需要商業銀行建立風險補償和風險抑制機制。前者是指商業銀行建立風險損失儲備基金,對風險采取事先補償的措施;后者是指風險發生后,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防止風險惡化,盡量爭取化解風險,減少風險損失。
商業銀行為了克服碳金融業務規模較小、產品結構單一等不足,應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加大碳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力度。
首先豐富碳金融理財產品及各種金融衍生品;其次是碳金融中間業務的開發與推廣,為企業提供各種碳金融服務,包括咨詢、理財顧問、項目融資、融資租賃及保理業務等服務。利用自身托管基金優勢,積極爭取獲得外國客戶的碳基金托管業務。
[1] 楊小紅.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業務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 .福建論壇,2013(3):63 -64.
[2] 許春燕.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創新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 .中國流通經濟,2013(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