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擁軍
(鄢陵縣財政局,河南 鄢陵 461200)
經濟增長是財政收入的源泉,決定著財政收入的規模和質量。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因此,推動“三駕馬車”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地方財政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擴大有效投資,實現地方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既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進一步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對地方財政收入的關聯度,大力改善投資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發展與財政收入的良性循環。一是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在體制上要以民營為主,在產業選擇上要立足當地資源,圍繞一兩個產業作為突破口,扶持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做深做透主業,形成產業集群,建設工業園區,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努力壯大區域經濟總量,為地方財政收入打下堅實基礎。二是調結構、轉方式,引導投資方向從偏重房地產投資向工業等實體經濟投資轉移,避免重復投資,產能過剩領域再投資。發揮地方特色效應,走綠色低碳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三是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加大對城市交通、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既能改善民生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又為新的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培植財源必須堅持“放水養魚”策略,充分發揮財稅政策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一是研究制定和實施擴大內需,完善消費財稅政策,挖掘市場潛力,激發內生動力。延續“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補貼政策;推進節能環保汽車財政補貼政策;落實《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扶持醫療保健、休閑旅游、文化娛樂等服務業發展,促進消費拉動財政經濟增長。二是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落實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工資薪金正常增長機制,增強居民支付能力和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使居民愿意消費。三是創造有利于消費的良好環境。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完善節假日放假安排,釋放有利于消費的時間和空間;加強網絡市場監管,網絡稅收征管,完善網絡市場維權,引導新興消費模式,開發消費需求,進而形成現實購買力,使居民有能力消費。四是引導居民消費由單一的物質性消費向物質加服務型消費轉變,進而使發展型、享受型消費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使居民創新消費,帶動當地服務業的發展,成為地方財政收入新的增長極。
地方是否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關鍵在于能不能生產或提供較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務,參與域外經濟循環換回更多的貨幣。貿易的規模和質量決定地方經濟繁榮與否和財政收入的豐歉。一是運用財政政策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科技含量的企業發展。二是注重地域地理產品標示的開發、保護、應用。發揮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提高產品附加值。三是加大產品的宣傳和推介力度。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培育顧客忠誠度,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加快推進財政體制改革,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減少財政支出。遵循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原則,做好民生保障,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防范地方債務風險,減少未來財政成本。
一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企業能夠自主投資,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應該退出。要通過簡政放權,實行政府權力清單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真正做到政府法有授權方可為,企業法無禁止皆可為。為企業松綁,給市場讓位。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節約行政成本和社會成本。國有資本有序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節省政府投資。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建設探索商業開發,市場運作模式,或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從而減少政府投入。政府應做好市場規則制定和市場監管,做好信息發布,加強和改善政府宏觀調控,用好財政政策工具,努力克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弊端。二是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全面管理干預社會生活,不僅導致政府機構規模龐大、行政效率低下,而且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建設服務型政府,建立政府與社會合理分工與有效合作的體制機制。運用財稅政策扶持和培育社會組織的發展,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事務性的管理服務,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逐步實現公共管理社會化、公共服務市場化,既減輕了財政負擔又支持了社會組織的發展。
一是要科學界定財政支出責任,建立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保障標準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二是財政保障重點要由“保運轉”向“保民生”轉變,不斷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要注重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壓縮各類行政性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要深入貫徹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嚴格遵守“約法三章”,將更多的資金投向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解決群眾最迫切、最需要的民生問題。要堅持改善民生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水平相適應,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三是社會保障要堅持“保基本”和“兜住底”的要求,走漸進式改善民生之路,恰當解決效率和公平的矛盾,避免中等發達國家的高福利陷阱。
在現階段,由于地方政府財力不足,造成了政府公共預算保“吃飯”;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債務預算管“建設”的財政模式。地方政府的適度負債,加快了當地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民生改善。但同時也造成地方政府借債依賴,財政債務風險加劇。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體系,明確舉債責任,加強源頭防范,確保債務風險處于可控范圍。一是清理規范政府性融資平臺。整合資源,組建由財政部門牽頭的綜合性政府融資公司,統一辦理政府融資業務,進一步加強融資平臺公司的舉債管理,完善融資方式,探索發行地方債券融資方式,增加直接融資比重,降低融資成本,規范融資行為,加強源頭防控。二是嚴格政府舉債程序。建立專家委員會對舉債項目的適宜性、可行性、可接受性的評議論證制度,嚴格將債務規模控制在地方財力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專家委員會通過后,應由政府常委會集體表決通過,方可舉債。三是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管理。將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政府預算統一管理,探索建立權責發生制的綜合財政報告制度,全面反映政府的資產、負債狀況,并向社會公開政府性債務及其項目建設情況,接受公眾監督。四是嚴格落實舉債責任。明確地方政府對本地區的政府性債務的主體責任,對于超范圍、超規模、不按規定程序的不當融資行為,進行嚴肅的責任追究。五是建立債務風險預警及化解機制。科學設定量化指標,定期對債務風險狀況進行評估提示,嚴格控制債務余額增長的規模和速度。科學設定償債資金來源,建立償債準備金制度。形成“負債有度,用債有方,償債有錢,管理有規,舉債有責”科學規范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模式。
[1]劉捍東.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J].中國財政,2014(6).
[2]浙江省財政廳總預算局.“三駕馬車”協調拉動地方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的政策建議[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