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強
摘 要:器是以方形為基本形塑造的一種器皿,它主要運用各種長短直線組成,造型明快、工整有力、具陽剛之氣。
關鍵詞:造型藝術;紫砂方器;技藝
1 前言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宜興紫砂藝術有著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歷經百年以來巨匠大師級前輩們的探索,創作出千姿百態的諸多造型和千變萬化的裝飾手法。
2 紫砂方器的造型藝術魅力
方器造型是宜興紫砂造型中最基本的款式之一,方器是以方形為基本形塑造的一種器皿,它主要運用各種長短直線組成,造型明快、工整有力、具陽剛之氣。方器作品講求“以方為主,方中寓圓,曲直相濟”,要求比例協調、輪廓分明、塊面挺括、線條平整、口蓋緊密、氣勢貫通、力度透徹。方器茶壺的口蓋制作處理十分嚴格,不論任何方形,隨意調動壺蓋方向,均需與壺口嚴密吻合,絲絲和縫,處處貼切。
紫砂方器的成型制作方法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手工鑲接法;另一種是模具成型法。全手工鑲接就是用泥片鑲接,模具成型則是依靠模具用于壺身的擋坯及附件的印制。高檔工藝壺一般都采用手工鑲接法成型,因為手工鑲接成的制品,氣度飽滿,挺拔有力,神氣十足。一般商品壺則采用模具成型法,因為作者功底不足,只能脫離紫砂傳統工藝,依賴模具印制。用模具成型的,基本上留有模具痕跡,產品亦不飽滿,缺少應有的神氣。鑲身筒技法的成型原理猶如制衣裁縫的立體裁剪,大多以樣板裁切泥片粘合而成,而成型的難度與精確度比圓器造型的拍身筒成型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制作過程中,只要對一部分濕度、曲度掌握不當,或任何一個平面歪斜,便會在燒成過程中扭曲變形,氣勢全失。鑲身筒成型的一般流程大致是:先將泥料切成一片方形泥塊,用搭子打成厚薄一致的泥片,以事先用金屬片(或塑料片)裁好的樣板,按作品的設計尺寸形狀,裁出所需形狀,然后相接。壺身制作完成后,再制作嘴把,然后按紫砂成型工藝中所規定的嚴格的操作順序一一制作,直至完成。方器制作最重視線與面的整體搭配,兩者缺一不可。
一把既美觀又實用的方型茶壺,要求比例準確、口蓋緊密平整、塊面挺括、線條利落、氣勢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藝水平毫不遜色于其它造型。因其難度較高,所以生產數量相對較少。欣賞一件方器作品美不美、好不好關鍵在以下幾方面:紫砂方器要有“度”,構思要合理,比例要得當,線條要流暢,虛實搭配要恰當。這與創作者的功力、對作品的見解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制作的方器茶具不在乎有多少個面、有多少層,關鍵要有層次感和立體空間感。紫砂方器要有“力”,這是一把方器茶壺最重要的直觀特征。為什么清代黃玉麟創作的“鋪砂斗(下接第64頁)方壺”、現代顧景舟創作的“僧帽壺”能被收藏家和行家青睬、追捧,就是因為它們看上去非常有力,似一位“年輕的小伙子”。線條有力、角度有力、銜接有力、虛實對比有力,作品厚重。紫砂方器要有“角”。所謂方器茶壺,就是用數學立體幾何概念來衡量的。這里說的“角”,不僅是角度的意思,而是一個氣度,也就是上下左右線面界定明顯,角度協調,對稱勻稱。紫砂方器要有“粒”,紫砂方器對泥料要求比較嚴格,通常以“拼紫”、“底槽青”等摻以顆粒適當的砂粒為宜,燒成后讓砂粒在壺身上似隱似現,反而讓人感到老而不枯、新而不嫩、粗而不潤、嬌而不艷的混沌感覺,這就是方貨區別于一般其它種類紫砂壺的工藝特色。紫砂方器要有“潤”,方器茶壺是由多個面嵌接而成的,在“公共邊”處理上,也要注重“方中寓圓”的藝術感受,把線條在交界處處理得圓潤些,使線條變化更富有特征。當然一件好的作品也要根據造型特色和創作理念,不一定要牽強附會地找“圓”接點。
3 結語
藝術是靈魂,是先導,而技術是基礎,是保證。就一件紫砂壺來說,如沒有藝術在先,進行構思設計,而單從技術著眼盲目就干,雖然茶壺有嘴,有把,很光潔,通過燒制,茶壺一樣可以泡茶品飲,出水也很爽,又不影響使用,但形體不美,沒有藝術欣賞價值,是不會受人喜愛的。然而一件茶壺雖通過精心設計、構思巧妙,但缺乏技術手段表現,也不過是紙上的“賓客”。想要創作出一把好的方器茶壺,必須練好基本功,提高文化教養、技術素質、審美觀點、生活閱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