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宏
摘 要:關于無形財產的性質,在學界有物權說、債權說、知識產權說、第三類財產說等不同觀點,但都存在一些問題。虛擬財產應當是一種無形財產,與知識財產相并列。虛擬財產具有無形性特征和經濟價值的特性,是其作為無形財產的重要理由。
關鍵詞:虛擬財產;無形財產;性質
一、關于虛擬財產的性質爭議及評述
關于虛擬財產的性質是存在較大爭議的話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包括如下幾種:有的學者指出,“從現行民法規定來看,網絡游戲虛擬財產是軟件的開發者原創的,同時,網絡游戲虛擬財產在集聚的過程中也有玩家的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動的產物。并且具有精神性要素。因此,其應該被歸入現代民法所認定的作品范疇之內。”[1] 這種觀點可以稱作“知識產權說”。還有的學者認為,虛擬財產的重點不應在于虛擬物品本身,而在于它所反映的服務合同關系。虛擬財產權利就是玩家可以享有由服務商所提供的特定的服務內容的權利。每一個虛擬物品就是一張合同,由玩家占有后即視為合同簽定并轉變為虛擬財產。[2]這種觀點也可以稱之為“債權說”。在此基礎之上,有的學者提出了“特殊的債權說”,認為虛擬財產可以被看作是玩家主張債權的權利憑證,同時這種債權與傳統的民法債權存在一定的區別,呈現出“一種動態擴張的趨勢和一定的物權化特征”。另有一種觀點認為,虛擬財產權是一種具有物權屬性的新型財產權,它與傳統的物權雖然有共性,但又存在明顯的區別,不能簡單的將二者完全對立或等同。筆者暫且稱之為“新型物權說”。最后還有人認為,虛擬財產是第三類財產,既不屬于有形財產,也與無形財產不相符合,需要為其制定獨具個性的虛擬財產保護法。這是“第三類財產說”。
首先,筆者認為“知識產權說”并不合理。具體理由如下:第一,該觀點將虛擬財產等同于民法意義上的作品,其財產權利的類型也就是著作權,那么,它就必須符合我國《著作權法》關于作品的立法規定。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的規定,虛擬財產并非作品,不屬于其中列舉的任何一項內容。那么,虛擬財產是計算機軟件嗎?答案也是否定的。根據新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二條的規定,本條例所稱計算機軟件,是指計算機程序及其有關文檔。顯然,虛擬財產的內容與上述兩個概念全然不符。對于盜版計算機軟件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話我們可以按照侵犯著作權罪處理,但是對于侵犯虛擬財產的違法行為,卻不可能適用于這一罪名。第二,作品的產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此作品的所有人對其享有諸多的權利。而虛擬財產并非是所有人創造,它本身已經由相應的網絡運營商所制造并提供,盡管部分內容也會融入所有人的智力勞動,但有的虛擬財產只須提供對價的金錢即可獲取,并不需要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正是在此一點上,作品必須具有創造性才能夠獲得法律的認可和保護,否則就不能成為“作品”,但虛擬財產即便是在理論研討的階段也無此項要求。
其次,虛擬財產不是物權。虛擬財產本身確實具有排他性和管理可能性,也需要一定的存在空間,在此一點上與傳統的物非常相似,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物加以看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這也是一種權宜之計。當初知識產權誕生以后,也是被作為一種物權的新表現來對待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識的加深,我們發現知識產權已經脫離了物權運行的許多基本規律,只得將其重新獨立出來,制定完全不同于物權法的財產制度,而虛擬財產不應再走這樣的老路。將虛擬財產作為物來看待的立足點之一是物與財產的概念基本相同,繼承了古羅馬法中的“物即財產”的觀念。這樣一來虛擬財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物也就是一種特殊的財產,其實反而承認了現有的財產類型根本無法將其很好地概括進來。
再次,虛擬財產也不應當被認定為一種債權或者特殊的債權。虛擬財產的部分價值確實體現在所有者能夠要求相應的信息服務提供商按照約定提供服務,但是更為主要的部分則是在于,只要所有者沒有違反禁止性規定,就可以不受運營商的控制,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志對虛擬財產行使各項排他性的權利。這種價值內容是一般的債權無法涵蓋的,更類似于物權的許多特征。如果說虛擬財產權包括對虛擬財產的所有權,可以對其進行占有、收益、使用和處分,那么再說它僅僅是一種債權就是不全面的。即便在財產的流轉方面涉及到了債權的部分內容,但是這對于財產權利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任何財產的流轉都必然要有債權,但債權的這種法律關系不能代替客體本身的法律性質的探討。
最后,第三類財產說從邏輯上就是一種講不通的觀點。財產要么是有形的,要么是無形的,怎么會存在一種既不是有形也不是無形的財產呢?如果真有這樣的類型,我們就必須重新審視之前對于有形財產或是無形財產的定義是否準確。其實,該論者仍是將無形財產與知識產權等同了起來,并沒有認真區分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沒有認識到無形財產應當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不宜對其加以過多的限制。虛擬財產的獨立性應當得到重視,但將其作為第三類財產與有形財產、無形財產并列并非明智之舉,也過于抬高了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
二、虛擬財產是無形財產
如何確定無形財產的范圍,本文擬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以相關財產法律的規定為前提,其中主要是指民事法律制度中涉及財產權利的內容。該客體是否能夠作為財產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往往并不以刑事法律規定為標準,而是首先看它是否能夠納入民事法律的調整規范;第二,作為一個補充條件,我們也必須正視在現實生活中,盡管民事法律規定對此問題尚無有效的規制,但犯罪分子已經在該領域開始大量實施類似于財產犯罪的嚴重違法行為。這一現象為刑事立法研究提出了新問題和新要求,此種情形之下,如果等待民事或者其他相關法律制度建立或健全以后再探討有關刑法事宜,可能為時過晚。因此,也有必要對該類問題積極的做出是否可以預先進行刑事考量的研究。而虛擬財產所涉及的刑法保護問題恰恰是此種情況的典型代表。
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虛擬財產既不適宜作為物權,也難以成為一種真正的債權,更不應當牽強地界定為特殊的債權或者新型物權。上述兩種權利的類型特征已經得以固定,實際上是一種封閉的權利體系,能夠容納新型財產的可能性極低。同時,作為無形財產代表的知識產權也與虛擬財產存在重要區別,難以相互包容,因此,后者只能作為與前者相并列的概念同屬于無形財產。虛擬財產之所以能夠作為一種獨立的無形財產類別,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理由:第一,虛擬財產具有無形性特征。無形性是指的經濟價值的實現方式只能通過抽象思維感知和認識,而虛擬財產恰恰符合了這一特征。;第二,虛擬財產在本質上也是一種信息。無形財產在本質上是一種信息財產,正是信息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其他的形式特征,虛擬財產的信息不同于知識財產的記錄載體,它主要是以電磁記錄為主要形式,雖然也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作為依托,但載體本身仍不是反映信息內容的唯一條件,而是需要電子計算機、網絡等媒介共同作用,才能實現虛擬財產的物質化。但是,就其本質是信息這一點來說,它與無形財產仍是完全契合的。第三,虛擬財產存在的廣泛性和重大的經濟價值已經具備了作為獨立的財產類型的保護要求。其實,無形財產作為一種開放性的財產類型,遠遠不止知識財產和虛擬財產兩種形態,只不過其他類型的重要性和保護吁求仍然沒有在現實社會當中得以體現,而虛擬財產恰恰符合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 石先鈺,陶軍,郝連忠:《論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 房秋實:《淺析網絡虛擬財產》,載《法學評論》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