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紫玉
摘 要: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重要物質基礎。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是財富的增長。財富的創造者是企業,因而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企業的發展來實現。然而,隨著現代企業的社會化傾向越來越顯著,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來自社會的干擾因素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社會治安方面,比如:犯罪分子不擇手段索要甚至強搶基建項目,強行向企業推銷產品,強買強賣,強裝強卸,強制低價收購廢品;盜竊企業產品、社會或原材料;盜割電線、電纜,因盜竊造成輸油管道被打洞、野外設施遭破壞等涉企違法犯罪行為十分突出,嚴重困擾企業的正常運行,給企業和國家造成很大經濟損失。企業的社會治安防控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筆者試圖從法律制度建設的層面對企業治安防控工作進行初步探討。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介紹目前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中關于企業治安防控工作的一些規定及其評價。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企業治安防控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第三部分是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企業;社會治安防控;法律
一、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中關于企業治安防控的規定及其評價
我國目前關于企業治安防控的規定主要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中比較全面而系統地規定企業治安防控的法規主要有國務院《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以下簡稱《內保條例》)、《公安機關監督檢查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規定》。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例如,遼寧省公安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的意見》、福建省公安廳印發的《進一步加強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防控網建設的意見》、合肥市公安局印發的《關于加強社區和單位內部治安防控的實施意見》等。其他有關企業治安防控的規定散見于《治安管理處罰法》(主席令第67號)、《人民警察法》(主席令第69號)等。
(一)具體規定。《內保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務院公安部門指導、監督全國的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對行業、系統有監管職責的國務院有關部門指導、檢查本行業、本系統的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對行業、系統有監管職責的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指導、檢查本行政區域內的本行業、本系統的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及時解決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第十六條規定:“公安機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履行下列職責:(1)指導單位制定、完善內部治安保衛制度,落實治安防范措施,指導治安保衛人員隊伍建設和治安保衛重點單位的治安保衛機構建設;(2)檢查、指導單位的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發現單位有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或者治安隱患,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3)接到單位內部發生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的報警,及時出警,依法處置。”再有,《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中,第一項是“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人民警察法》第六條規定:“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按照職責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職責:……(十三)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組織的治安防范工作;……”
(二)評價。《企業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地規范單位內部保衛工作的行政法規,標志著我國單位內部保衛工作開始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內保條例》以法規形式界定了企業和公安機關維護企業內部安全的職責和任務。然而企業是維護內部安全的主體,是第—責任人,但不具備執法資格;公安機關是執法主體但又不同程度存在“隔靴撓癢”的問題。較長期以來,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內部的治安保衛工作一般由企業內部自行承擔。應該說,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體制對維護企業內部治安秩序,保衛職工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安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對公安機關警力不足也是很大的補充。隨著國家法治進程的不斷加快,企業既有生產、經營的經濟組織的屬性,同時又有行政執法屬性,這勢必造成政企不分。保衛機構往往是從維護企業利益出發,有失于執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這顯然于我國法治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條例》規定企事業保衛組織職能特點之一,就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界定了保衛機構的職責權限。一方面,該《條例》與《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許可法》的規定相一致,不賦予保衛機構行政刑事偵查權和治安管理處罰權限;另一方面,該《條例》積極為保衛機構和保衛人員設定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可以行使的權限,以解決其履行治安防范職責的需要。
二、當前企業治安防控工作的現狀、問題及原因
(一)當前企業治安防控工作的現狀。當前各地方各部門紛紛出臺了一些“保障經濟發展,服務扶持企業”的措施。如湖北省公安廳、武漢市公安局分別提出了“服務企業二十條規定”、“服務企業二十四條規定”等,有的公安局還建立了領導和民警聯系企業的長效機制,對重點大型企業明確為“治安重點保護單位”,有的甚至設立了“駐企警務室”,派駐專職民警指導監督企業做好治安防控工作。這些措施雖然對促進企業治安防控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現在社會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每天都有新的企業誕生,量大面廣,而且企業是創造財富聚集財富的地方,容易成為犯罪分子侵犯的主要目標,因此,涉企刑事犯罪仍然十分嚴重。以全國各地高發的“三電案件”為例,三電(電力電信廣電)設施被盜現象多發,被盜電信電纜等設施經濟損失巨大。不法分子往往選擇價值較高的電線電纜金屬銅為作案目標,這些金屬市場需求大,回報高,且有固定渠道現金套現快,公安機關雖有專項打擊,但犯罪成本低,令許多不法分子鋌而走險。“三電”案件多以團伙作案、流竄作案,甚至動用專用車輛和盜割裝置,機動性強。且犯罪分子對電力知識比較了解,裝備齊全,分工周密,手段日趨專業化,一些膽大妄為的犯罪分子假冒“三電”企業職工,身著帶有企業標志的統一工作服,公然作案,且具有躲避電纜報警的能力;還有一些犯罪分子攜帶刀槍作案,暴力化趨勢愈發嚴重。根據調查發現,案發地點多在防范措施相對薄弱的城鄉之間。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我們看到,在治安形勢異常嚴峻的情況下企業治安防控工作存在著諸多問題和薄弱環節,如企業對內部治安防范的責任主體意識不明確,治安防控意識淡薄,普遍存在“重經營,輕管理,重經濟效益,輕安全防范”的問題,導致對企業治安防控工作投入不足,企業保衛機構不健全,值守巡邏力量少,物防技防設施不到位,使企業存在許多治安隱患和漏洞,另一方面,公安機關也存在警力不足,特別是對企業安保方面的投入有限,據了解,公安機關從事經濟(企業)保衛的專職警力很少,甚至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警種。
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著重從法律制度建設方面分析,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我國關于企業治安防控工作的規定效力等級比較低,系統規定企業治安防控的《內保條例》是以行政規章的形式發布的,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其執行力度和約束力度有限。第二,我國關于企業治安防控工作的立法滯后,雖然我國宣布已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法規涉及方方面面比較多,但涉及企業治安防控的并不多。《內保條例》是2004年12月1日開始實行的,現在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該條例并未及時修訂補充。第三,現有關于企業治安防控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存在立法缺陷。如《內保條例》中關于企業治安防控主體的規定不甚明確,《內保條例》第三條、條四條和第五條分別規定了:“國務院公安部門指導、監督全國的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對行業、系統有監管職責的國務院有關部門指導、檢查本行業、本系統的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的領導……”;“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內部治安保衛工作負責”。那么企業治安防控的主體到底是公安部門,還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是單一主體,還是多元主體?《內保條例》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只表述為“指導、監督”、“領導”以及“負責”。如果義務主體不明確,那么責任主體也無法確定,將會出現責任如何追究、造成的損失如何分擔的困惑。
三、對策和建議
(一)建議及早啟動對《內保條例》的修訂補充。要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治安形勢、企業治安防控的需求等因素,對不適應的條款進行刪改,對缺乏的條款進行補充、完善,使之適應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的需要。最好是能提高法律效力等級,由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訂頒布,改《內保條例》為《企業(事業)單位治安防控法》。其中主要是進一步明確企業治安防控的責任主體,責任義務等具體事項以及違反責任義務的法律后果,使之更具有權威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省市地方人大和政府要不等不靠,在遵守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結合本省市地方的實際,制定出臺適應當前形勢的企業治安防控方面的法規,把《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內保條例》等法律法規中關于企業治安防范工作的規定進一步細化具體化,加強對企業治安防控工作的領導,強力組織有關部門和企業遵照實施。
(三)公安機關積極履行職能。有關部門特別是公安機關,在構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工作中要更加重視企業(事業)單位治安防控網絡的建設,要加大對公安部93號令的貫徹實施力度,要加大對企業經保警力的投入,要把“警企合作”、“警企聯防”、“服務企業”等好的做法制度化,形成長效機制。加大對涉企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排查不穩定因素,破獲涉企刑事案件,打掉涉惡涉霸違法犯罪團伙,打擊知識產權犯罪,保護知名品牌,打擊侵害企業利益的合同詐騙、金融犯罪和內部職務犯罪,保障企業群的權益,構筑起維護企業生產安全、市場經營安全、經濟運行安全的銅墻鐵壁,以實際行動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企業治安防控屬于城市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五大塊“社會面巡邏防控、社區防范、治安卡點堵控、內部單位防范和網絡虛擬世界防控”中的“內部單位防范”,確保企業的安全生產是企業和政府的共同責任。
參考文獻:
[1] 王強. 推進內保三級單位治安防控網絡建設的思考. 公安研究.,2014年第1期(總第231期).
[2] 李樹文. 關于新時期公安機關服務企業的定位思考. 《盤錦日報》2005年11月17日第003版.
[3] 羅全. 淺談企業內部治安防控工作的對策與思考——以江西新余鋼鐵集團公司為案例. 東方企業文化·公司與產業.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