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鶯++王世泰
摘要:本文就中國古代音樂與儒家音樂的契合之處進行了論述,仔細解讀了《溪山琴況》中以“和”為主題的儒家音樂思想,并指出了《溪山琴況》至高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和” 《溪山琴況》 儒家思想
中國音樂的審美過程經歷了繁瑣的發展階段,伴隨著歷史發展的演變不斷傳承。徐上瀛的《溪山琴況》便是完整地、系統地提出了以“和”為主的音樂思想,并從嶄新的角度加以概述,完美地詮釋了美學思想的審美內涵,展示了儒家音樂思想更深層次的內容。
一、以“和”為美的基本內涵
對于《溪山琴況》的基本內涵,學者有著不一樣的精神解讀。蘇景說過《溪山琴況》的基本精神內涵是“清和”二字,而王仲舒則認為是“和靜”,吳毓清將其解讀為“清和淡雅”,蔡仲德認為應該是“淡和”二字。歸納一下,它的基本精神內涵就是一個字——“和”。這也正是徐上瀛想要表達的核心意思。他認為,“和”是一切的根源,而所謂的“和”,就是“眾音之莜會,而優柔平中。”在極端的環境中尋找一份平和與優雅,這也正所謂“重而不虛,輕而不鄙,疾而不促,緩而不馳”,由此可見,“和”就是指適中、平穩、張弛有度。對于“和”的主張和推崇,《溪山琴況》中直接表述為“不足則音虧缺,大過則音支離”,可以看出,“以和為重”應作為《溪山琴況》的綱要核心,是整部著作的精華所在。若是將《溪山琴況》喻為一棵參天大樹,那書中對于“和”的闡述和推崇無疑就構成了這棵樹的根,源源不斷地向上輸送著營養與水分。至于樹的主干自然就是“和”之后的八況,而最后的十五況則組成了這棵參天大樹的無數枝葉。
二、以“和”為美的集中體現
在《溪山琴況》整部著作的開首這樣寫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協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這里提到的“至圣”,無疑是指傳說中古琴的始創者伏羲氏、神農氏等諸位先賢。徐上瀛認為,上古圣賢創造古琴的目的不僅是對自身性情的陶冶,更重要的是安撫天下人的性情。他在《溪山琴況》中也明確指出應該“為琴樂之”,將古琴的音樂思想與“以和為重”的概念緊密結合,并將創造古琴的目的在“諸位先賢”的基礎上加以提升,認為在安撫天下人性情的同時,應使之歸于“和”。“二十四況”中也明確提出應以“和”為“首重者”,也正是對其美學價值的一種規范,這也恰恰是《溪山琴況》最具價值的地方。
此外,《溪山琴況》中提到的“和”是指適中、平穩、恰如其分,這也正是古琴彈奏中的“細辨其吟猱以葉之,綽注以適之,輕重緩急以節之”,“弦欲重而不虐,輕而不鄙,疾而不促,緩而不馳。”這是“和”的集中體現。而在著作其他幾況中也經常提及,如“不足,則音虧卻;太過,則音支離,皆為不美。”“無毗陽毗陰偏至之失。”“不清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要知輕不浮,輕中之中和也;重不煞,重中之中和也。”這就決定了古琴彈奏者必須對其有著絕對的掌控分寸,游刃有余,這是樂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和”,更是一種登峰造極的音樂造詣。而樂理上的這種“和”,恰恰是源自儒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的“以和為重”的理論。
三、以“和”為美的審美范疇
以“和”為美的審美范疇在《溪山琴況》中具備多種內涵,這是受到歷史上眾多“和”的觀念的深刻影響。如著作中提到的琴樂彈奏的目的在于使人心歸于“和”的范疇,這一觀點就與儒學家派的“樂之務,在于和心”以及“樂者,審一以定合,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先王立樂之方”的主張相一致,這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社會倫理學的范疇。此外,作者還從琴樂演奏中“弦”、“指”、“音”的相互關系去談“和”,認為“吾復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而和至矣。”這種觀點是從琴樂彈奏的技巧出發,說明“和”的重要指導作用,也指出了“和”對于審美范疇的諸多層次和要求。細細斟酌,文中提到的“弦與指合”,強調的就是彈奏者對于琴樂把握的熟練程度,提出了包括“欲順而忌逆,欲實而忌虛”,以及“指下過弦”、“弦上遞指”等彈奏技法。力圖使“指”與“弦”處于融洽的合作關系當中,最終形成“弦與指合”的高超彈奏水平。而所謂的“指與音合”,是指在彈奏的指法足夠純熟的基礎上,“細辨其吟猱以葉之,綽注以適之,輕重緩急以節之,務令宛轉成韻,曲得其情”。在彈奏的過程中,琴樂必須合乎章法、合乎節奏,這樣的樂音才會繞梁三日,達到指與音的“和”,這是對彈奏者技藝的考驗。然而,作者并沒有單純停留在彈奏技巧的贅述上,而是進一步上升為曲必須“得情”,朝著“意與音合”的審美境界前進,即以演奏展現的絕妙樂音來觸及人內心深處最為脆弱的心理區域,這是單純的彈奏技巧難以達到的范疇。《溪山琴況》中指出,從“意與音和”中體會到的,正是琴樂審美境界中的弦外之境。“和”況中這么寫道:“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而巍巍影現;與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變也,虛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閣流春。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則音與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這也恰好指出了樂音中的特定內容可以給人無盡的遐想空間,回味悠長,豐富人的內心感受。從《溪山琴況》的內在體驗看,它所描繪的琴樂中的審美意境,也并非遙不可及。事實上“以和為重”的思想的確充斥著巨大的情感容量,這也正和儒家音樂思想中的審美意識不謀而合。
作者簡介:
柴鶯,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