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鷹
摘要:聲樂學習是一個較為艱苦漫長的過程,而美好的歌聲需要動力的支持,這個動力就是--氣息。如何感受歌唱中的氣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簡單易懂的練習氣息?本文將結合個人在教學上的一些經驗來進行分類講解,使初學者或對此有疑問的學習者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關鍵詞:聲樂 氣息 練習方式
在聲樂學習中,不論是學習民族、美聲還是通俗唱法。都無能繞開氣息、發聲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簡單來講,在物理發聲學上,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么放在聲樂學習中,這個所謂的物體就是我們的聲帶,而聲帶振動的條件就是氣息的沖擊,再通過空氣作為介質傳播到人們的耳朵中去。
但是氣息的練習自古就被提及到重要的位置上。到如今,國內外無不重視。其中的一些方式和辦法也非常有效,對于聲樂學習者的專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哼鳴練習
哼鳴練習是很多聲樂學習者在發聲練習中使用的一種方法。此練習是通過哼鳴來感受氣息的走向,從而找到用上氣息的感覺。這個練習在一般情況下,是將雙唇輕輕閉上,牙關節松弛并打開,小舌頭輕輕抬起,發聲時,氣息從鼻子慢慢呼出。用連貫的上行、下行音階進行練習。
(如例一)
(一)一般哼鳴練習
如例一所示,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哼鳴練習曲,練習從下而上,進而再由上回到起音。不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發聲能力的人,都是比較適用的。初學者可以以此感受腔體的打開和松弛的程度,還可以感受氣息的一個大概走向。
但是,具體問題就要具體分析。筆者認為,此類發聲練習還是更適合有一定腔體打開能力的學習者。對于初學者,并有一定的咽壁拉伸能力的人,也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女生,因為從發聲原理上可以看到,女聲的發聲腔體,空間相對較小,聲帶較為薄、短,在高聲區比較方便,這有利于感受到中高聲區的連接和高位置的穩定。而對于男聲,尤其是初學者,或者有些發聲問題(如胸腔、喉頭、下巴等)沒有解決好的情況下,就只能在中低聲區進行適度練習。
(二)張口式哼鳴練習
還有一種哼鳴練習方式,就是張開嘴進行練習。這個練習的特點就是,在張開嘴的時候,小舌頭是沒有抬起的狀態,要與舌根部分連接,處于一種后半部分封閉狀態,這種狀態更多是尋找氣息貼著咽壁走的感覺。也多是由下而上,再回到原點的基本練習為主。對于有一定哼鳴練習能力的人,尤其是女生,也可以使用由上而下的發聲練習進行訓練。
(如例二)
這個練習能避開一些下巴、牙關節、胸肩部位緊張的問題。是一個不錯的練習方法。不過應該注意的是,牙關節松弛打開要適度,不能打開得過大,甚至是僵硬。這有可能加大下巴的力量,給下巴和舌根部位帶來壓力。一般會出現聲音僵直、卡死的情況。
總的來說,哼鳴練習是一種氣息練習的有效方法。只是在練習中,要用在適宜的學習者身上,這樣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那些氣息并不穩定,或者氣息上浮情況比較明顯的學習者,就要慎重使用,或者選擇其它發聲練習進行糾正。
二、滾音練習
滾音練習也被稱為滾氣練習,有的學生更為形象的叫“打嘟”練習。其實這個練習并不難,練習時雙唇輕輕閉上,并微微翹起,做出一個輕輕吹氣的動作。然后根據音階的長短來進行練習。練習中,嘴唇通過氣息的不斷沖擊,發出連貫的振動。
這個練習的使用率還是比較高的,很多從事聲樂教學的教師都或多或少的使用過這個練習。做這個練習的步驟也比較簡單,學生能比較容易掌握,可以說是一個信手拈來的方法。對于加快教學效率有一定的幫助。
(如例三)
但是有一句俗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個好的氣息練習,如果不能了解其訓練的內在要素,練習的意義就不存在了。學生在練習時,只是一味的做著單一機械的動作,并沒有更為深刻的去思考,怎樣練習才會有更好的效果和成效?而教師在授課時如果側重點偏向學生的高音是否練得更高,聲音練得更響。那么這條練習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所以,在準備這條滾音練習時,應當從整體上去考慮。從頭到腳,尤其是上半身的狀態要自然穩定。練習開始時嘴唇是輕輕閉合的,一定不能過于用力去向下壓,壓力一旦過大就會將下巴和喉頭部位的通道卡住,不利于氣息的自然通過。練習時,口鼻可同時吸氣,并感覺腰腹有微微的膨脹感,同時嘴唇向前慢慢伸出,做一個吹起的動作,腰腹保持住擴張的狀態,氣息吹出,嘴唇發出“嘟”的連貫音階。
這里要注意的是“嘟”這個音,尾音為“u”,是五個元音中的一個閉口音。練習時一定要將“u”音的口腔狀態做好。有些人在練習中只管發出聲音,并不注重成效。此時我們就可以運用這個音來改善一下腔體的狀態,也借此來幫助口咽腔順利打開。尤其是男聲在練習中要注意喉頭的放松和放下。如果口咽腔沒有打開,喉頭必定會向上跑,“u”就會變成“ü”,卡住氣息的通道,使聲音失去應有的共鳴和氣息支持,變得干澀單薄。
所以在進行練習時,要注意腔體打開的同時,氣息充分,將“u”音均勻的發出來。隨著音階的上升,腰腹肌肉更加用力,腔體一定要控制好。保持好這樣的狀態,才可以在開口音的練習中發揮較好的作用和效果。也為演唱中的發聲咬字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三、開口音練習
開口音練習是目前大多數聲樂學習者的練聲方式,通過不同的音階結合母音的變換加以輔助,來進行訓練和提高。從而使練習者在演唱中的吐字和咬字達到演唱所需要的狀態。如何讓母音與氣息順暢的結合到一起,并可以根據音階和母音的變換,來而達到氣息與聲音的結合呢?
首先要了解母音的組成。在發音中母音有聲母和韻母之分。聲母好比是發音的前鋒,它使用在韻母的前面,可以和韻母構成一個完整的音節。聲母發音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音節的質量。同時,聲母還影響起音時氣息的使用方式。以此可以分為塞音送氣,擦音送氣、塞擦音送氣、鼻音送氣、邊音送氣五類。endprint
(一)塞音送氣:b、p、d、t、g
(如例四)
如譜例四所示,這條下行練習,用 “p”作為聲母,“a”作為韻母。聲母“p”是一個短促而有力的音,結合“a”音,可以快速的將氣息送出來。此練習適合那些動作遲緩,猶豫不決的練習者,對于氣息慵懶,口腔打開動作緩慢的人,尤為適用。其它五個聲母也如此。
(二)擦音送氣:f、h、s、sh、r、x
這六個聲母,在開始發聲時都有一個短暫的停留,其中“f、h、s、sh”運用比較多。這類發音對于氣息不是很好,還有找不到“氣頭”的人來說比較適用。而“h”這個音,類似于打哈欠的感覺,相對于其它的音,更容易打開腔體,所以使用率很高。
(三)塞擦送氣:z 、c 、zh 、ch、 j、 q
練習塞擦音時,其滯留感更加明顯一些。其中“z 、c 、 j、 q”使用率較高,而“zh、ch”在練習中可能會帶進一些舌根和下巴的問題,則較少使用。
(如例五)
如譜例五中“z”的發音,在舌尖抵住上下牙齒的同時,氣息從齒縫中出來,再快速的轉到“a”上。由下行到上行再下行來進行練習。這條練習在牙關節不用打開的同時,先找到氣息的出發點,從而,用后面的韻母將腔體打開,并拉住氣息。
(四)鼻音送氣:m、n
其實這兩個鼻音聲母的使用率非常高,尤其是聲母“m”。發音時,在雙唇閉上的同時,氣息從鼻腔送出。練習中可以慢慢體會到氣息在口、咽、頭腔中的流動感,還能感受聲音的高位置共鳴。
(五)邊音送氣:l
邊音聲母只有一個“l”。發音時舌尖需要輕輕抵住上齒后邊的硬腭,與此同時,氣息從舌頭的兩邊呼出。這個音的訓練對于牙關節的打開與放松,舌根的松弛以及喉頭的放下,有較好的輔助作用。因此在練習中也較為常見。
以上幾種練習方式,是筆者在聲樂教學上的一些體會。對于初學聲樂或者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在氣息的認識和練習上有較好的幫助,可以在練習時較為正確的把握住練習的方向。從而對于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有較好的指導作用。當然其中也會有一些不足和不全面的地方,還希望在今后的發展中去發現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志羽.怎樣提高聲樂演唱水平[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2]韓斌.20世紀歌唱大師[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田玉斌.談美聲歌唱藝術[M].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4]鄒本初.沈湘歌唱學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