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宏
摘 要:本文從交易費用、產權理論、契約理論、企業治理理論角度試圖闡明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產生和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交易費用;產權;制度;契約
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十八大提出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四大特征,即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般分為以下五種: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制度的起源、變遷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制度的起源和功能。諾斯認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的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由于現實社會中的個體是有限理性的,具有機會主義傾向,追求個體效用最大化。個體的自利性和有限理性,在交易中市場處于信息不對稱地位,加上機會主義行為,使得交易具有不確定性,交易費用高。于是在個體在多次的博弈后開始締結和約,催生了制度的產生。康芒斯和科斯都把企業稱為制度。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體制下,分散的小農從生產,農戶眾多,獲取市場信息有限,在活躍的市場經濟中交易成本高。自家庭聯產承包確立以來,其制度缺陷越來越明顯,限制了農業生產技術進步,農村經濟發展。這種生產關系已經開始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需要變革。
隨著勞動力允許自由流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激增,耕地出現大量閑置。外出農民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土地經營權,這就是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把股份制引入家庭聯產承包制,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開離。外出農民將土地流轉到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手中,與他們締結和約,以土地價值為入股資本,取得股權。或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之間締結和約,組成互助合作組織,為生產和產品流通提供信息服務。
土地流轉的結果就是農村土地實現了規模經營,作為一種農村經濟的一種基礎性的生產關系,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專業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成為土地規模經營的具體組織形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便產生了。
制度具有激勵、配置、保險和約束等功能。
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薄弱,抵御風險能力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土地流轉雙方都產生積極激勵效應,流轉土地使用權是農民取得股權,年終分紅,其余時間安心外出務工。對于專業大戶,合作社這些取得土地使用權的組織,經營規模擴大,也即增加了投資,有利于提高競爭力。而對于整個農村來說,則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來自于現存制度所未能實現的潛在收益,因此制度從一種安排形式向另一種安排形式的演進。制度變遷的過程也是博弈的過程,博弈的均衡即是新的制度的均衡。
1、從制度需求角度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受家庭小農經濟分散經營的約束,農村經濟潛力始終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對于大多農民,外出務工收益遠高于在家種地,把土地閑置,農民又覺得不舍,土地成為農民外出的一個牽絆。所以農民有對土地新制度的需求。
我國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農村生產力受束與當前的小農生產,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足夠動力支持,整個國家層面也有對土地新制度安排的需求。
正如小崗村的十八個紅手印開始了農民公社向家庭聯產承包土地制度的變革,新的土地制度的出現是自然演進與認為設計的結果。農民需要多種渠道獲取經濟來源,國家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土地作為最基本的三大生產要素之一,其使用權的自由流動是應有之義。
2、從制度供給角度來看。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城市迅速擴張、工業迅猛發展,城市和工業都需要農村提供上產要素,農村跟不上城市和工業發展的腳步,整個經濟便會失去協調。而當前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無疑是土地制度,對當前土地制度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基于我國對當前土地制度改革的需要,國家適時出臺了相關土地流轉規范政策,允許土地使用權的交易,在制度供給層面給予支持。
3、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指人們一旦選擇了某個體制,由于規模經濟 、學習效應、協調效應、適應性預期以及既得利益約束等因素的存在,會導致該體制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得以自我強化。制度的變遷沿著既定的路徑演變,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并迅速優化或者將錯就錯進入惡性循環。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土地流轉,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我國農村基本土地制度,曾經對我國農村經濟解放有巨大積極作用。土地制度涉及利益關系復雜,當前土地制度改革也要在當前基本土地制度基礎上進行。
三、交易費用、產權理論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交易費用。交易費用思想由科斯最先提出,威廉姆森發展了交易費用理論,從契約理論角度分析交易費用,并提出交易費用概念。威廉姆森、達爾曼、馬修斯、考特都認為:交易費用包括準備合同的成本、達成合同的成本、監督和實施合同的成本。威廉姆森認為交易費用的大小取決于交易的因素、與人有關的因素和市場的結構。交易因素包括: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維度。人的因素主要是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
盡管我國農業分散經營,上產單位眾多,近似于完全競爭市場,然而,農村土地經過多年投資,資產專用性高;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不確定性高;市場主體眾多,交易極度頻繁,這使得我國當前土地制度下的經營體制交易費用很高。因此,農村經營體制需要由企業這個契約來代替市場這個契約。把分散的小家庭經營個體組織起來。
交易成本促使產權所有人改變產權結構,分散的小型的家庭土地承包權在市場經濟交易中交易成本不斷增加,土地流轉導致土地私有產權的集中,共有產權也就形成了。共有產權的具體形式就是合作社。農民將土地作為股本加入農業合作社,合作社作為共有產權擁有者,是許多單個農戶自愿組織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根本性質是單個農戶通過放棄自身的部分個人產權加入合作社,通過形成共有產權,以獲取更大收益。endprint
(二)產權理論。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它不僅是人們對財產使用的一束權利,而且確定了人們的行為規范,是一些社會制度。具有強制性。產權由所有權、使用權、用益權、處置權構成。
產權分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所有者并不必然地具有經營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知識。產權的分離要求明確的產權界定。
稀缺性是產權產生的基本前提。我國人多地少,在土地使用權不能自由流轉的情況下,產權的可分離性和可交易性是土地流轉集中的前提,土地資源稀缺,分散經營嚴重限制了專業大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產權中的任何一項權利都是可交易的,實質上就是商品的所有權與貨幣的所有權的交換。
產權理論認為,清晰的產權界定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公有制與私有制到底誰更有優勢,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與其關注公有還是私有,我們更應關注的是產權的界定。隨著經濟、技術的進步,社會正的交易費用越來越明顯,產權理論研究的目的在于怎樣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德姆塞茨認為,降低交易成本在于兩點:談判是否被允許;談判被允許后,當事人的數量。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1)允許談判或者說允許產權的重新組合形成特定產權組,可以降低交易費用。應用到我們的研究中即允許土地使用權的流轉。(2)當談判被允許,談判當事人的數目既不是越多也不是越少越好,個人所有權的程度和范圍趨于和全部成本的最小化相一致。也即是土地流轉導致的土地的規模經營并不是越大或者越小越好,我們需要一個適度的規模,在這個規模上,全部社會成本最小化。
談判當事人即為我們所討論的經營主體。具體邏輯如圖:
四、契約理論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契約是一種產權界定方式,它是市場交易的前提。 實際上是將所有的市場交易都看作是一種契約關系。契約維護締約雙方或多方的合作,鼓勵締約方在恪守承諾、承擔責任的前提下,謀求新的、更為遠大的利益
契約增加信任、推動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界定雙方的利益,補償雙方的成本
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還是農業合作社,都是土地流轉的農民與土地集中的經營者簽訂的契約具體形式。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大多采取承租土地的方式進行生產,出租土地的農民和經營者不存在委托代理關系。
農業合作社的成員大多是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是互助性經營組織,一般是作為非盈利機構,為成員農產品的加工流通提供服務性支持,合作社的經營者與成員之間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對于合作社經營者的激勵機制的不同會形成不同形式的農業合作社。于是就出現了契約型合作、會員型合作、入股型合作。
五、企業理論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交易費用的存在是企業產生的原因之一,企業內交易費用是決定企業規模的原因之一
企業是對市場的替代而存在,從而節省交易費用。
企業的邊界:企業將傾向于擴張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過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領頭羊,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作為個體經營者,無論規模,其實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在激烈的市場中獲取信息,提高科技的能力都有限。而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各個經營個體的聯合,作為互助組織,組織程度不夠集中,而企業本身作為農業經營的個體,無論規模、組織結構都能在整個農業經濟中起到帶頭作用。
不同的農業經營主體同時存在的原因是經營規模和組織結構不同的結果,也是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階段的不同具體存在形式。
最初級的農業經營主體是家庭個體的小農生產,土地流轉的結果是個體小農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進行產權的重新組合,個體產權轉換為共有產權;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作為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成員,是產權結構進一步組合的結果。農業經營主體的最高級形式是農業產業化企業。
參考文獻:
[1] 陳愛娟,方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產生及其內在缺陷的經濟學分析[J]. 江蘇社會科學,2004.(4)
[2] 高強,劉同山,孔祥智. 家庭農場的制度解析:特征、發生機制與效應[J].經濟學家,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