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明
摘 要:職能轉變是當前鄉鎮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鄉鎮管理體制落后,自身沉重的包袱,鄉鎮職能的不準確定位,干部隊伍等方面的問題突出,必須轉移鄉鎮政府的工作重心,轉換運行體制機制,堅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實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
關鍵詞: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問題;對策
隨著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業與農村工作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呈現出了一些新矛盾,鄉鎮政府職能如何實現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是當前鄉鎮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當前鄉鎮政府職能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鄉鎮管理體制落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是鄉鎮機構和崗位設置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原有的鄉鎮機構和崗位設置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雖然也經過不斷地調整,但基本上是按照與上級對口確定的,多數鄉鎮機構還是按照“七站八所”等事業單位的準行政組織身份出現,習慣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在新形勢下仍擺脫不掉過去大包大攬行政事務的慣性;二是鄉鎮管理體制不健全、責任不統一。主要是管人與管事脫節、事權與財權脫節,“牌子響、責任大、權力小、難協調”,在管理中往往處于矛盾狀態,一旦管理就涉嫌越位,撒手不管就意味著不作為,在農村中介組織不完善,農民自我服務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又不知道該對誰簡政放權;三是鄉鎮的混編、混崗現象嚴重。鄉鎮工作任務重、頭緒多,在具體工作中,行政管理與事業單位的編制、崗位劃分并不十分清楚,有的鄉鎮不是因事設崗、因崗定人,而是因人設崗、因崗找人,導致許多干部職責不清,不能聚精會神地做好本職工作。
(二)鄉鎮自身的沉重包袱阻滯了帶領農民致富的進程。近幾年,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機構改革,鄉鎮人員編制控制得相對較好,但行政與事業編制不平衡,事業單位仍是“僧多粥少”、效能低下,人員精簡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有些鄉鎮干部的工作任務和目標不夠明確,整天無所事事,導致人浮于事。計劃經濟時期,農業稅及附加是鄉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維持鄉鎮運轉的基本保障。但隨著農業稅收的取消,鄉鎮財政缺口很大,致使鄉鎮主要領導的部分精力放在了鄉鎮財政方面,研究發展、考慮服務受到時間、精力的影響,無法保證農村公益性事業投入,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發展農村經濟的職能發揮不夠。
(三)鄉鎮職能的定位不適應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一是鄉鎮職能錯位。主要表現為政事不分,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管理、經營等多重角色,表面看是在為企業和農民服務,實質上卻在花錢辦錯事,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二是鄉鎮職能越位。鄉鎮職能泛化,就像一個全能政府,由于受職能權限的制約,想管卻又沒辦法管,導致管了大量不該管、管不好的事;三是鄉鎮職能缺位。新形勢下,干部的配置與農村實際需要不配套,鄉鎮究竟管什么、怎么管沒有解決好,工作模式陳舊。
(四)鄉鎮干部隊伍狀況與農村工作現實需要不適應。一是思想還不夠解放。部分鄉鎮干部對農村改革的背景、形勢和任務認識不清,缺乏創業精神和進取意識,缺乏責任感和緊迫感;二是干部隊伍結構不合理,缺少懂政策、懂經濟、懂服務的干部。部分干部的業務水平、工作能力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滯后于農業產業化進程;三是干部的管理方式單一。由于鄉鎮工作與當前農村需要不適應,個別干部想干事卻又覺得無事可做,雖然制訂了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考核落實難、量化難、兌現難,使一些干部喪失了工作積極性。
二、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的對策建議
(一)轉移鄉鎮政府的工作重心。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農村工作需要,將鄉鎮工作重心向抓服務、抓產業轉移。重新整合鄉鎮機構崗位設置,大量精簡合并一般事務性機構,把鄉鎮事業單位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轉變,通過機構調整和職能界定,便鄉鎮工作與外部市場、農民利益、主導產業發展現狀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農民增收、產業發展來檢驗鄉鎮工作實效,強化鄉鎮促進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職能。
(二)轉換鄉鎮政府的運行體制和機制。按照產業化、專業化服務的要求,對干部實行服務目標管理責任制。堅持因事設崗、因崗定人,優化組合干部資源,增強干部壓力。大力促進干部轉型,加快鄉鎮干部由生產型向經濟型轉變、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提高干部駕御市場經濟和開創工作新局面的能力。
(三)堅持依法行政,規范政府行為。鄉鎮政府同農民的接觸最經常、聯系最直接,是依法行政的前沿陣地。隨著農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經成為鄉鎮職能轉變的關鍵。一是要下大力氣開展培訓教育活動,組織鄉鎮干部全面學習各項涉農政策法規,提高基層干部的法制觀念和政策水平,自覺做到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二是要切實轉變干部的工作作風,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處理工作中的一切問題,要學會用說服、教育、引導的辦法開展農村工作,與農民說心理話、做貼心人,真心實意為農民實事、辦好事,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三是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目前,農民集體觀念比較淡薄,更要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普法宣傳,教育引導農民處理好民主與法制、權利與義務、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
(四)全面落實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部署,這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目前,大部分鄉鎮靠財政吃飯,由于農業稅收的取消,有的鄉鎮根本無力承擔鄉鎮公益性事業。今后鄉鎮要有大的發展,就必須按照城鄉統籌的發展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打破長期以來城鄉分治、分割的二元雙軌制模式,把鄉村建設納入總體發展規劃,努力增加投入,為農民創造基本的生產生活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