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翠環
摘 要:本文立當前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從數量和結構尋找問題,分析內在的社會經濟原因,為全面深化改革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建言獻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
一、總體情況: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存在問題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699萬,較2012年的680萬增長了19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而據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 而據官方統計,截至2014年4月底,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簽約率為31.5%,簽約率不到5%的高校仍有11所。在上海,截至5月10日,高校應屆畢業生總體簽約率為42.8%,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2013年和2014年中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面對這一背景,黨和國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提出“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有著現實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有著以下突出特點和問題:
(一)畢業生絕對數量龐大。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699萬,較2012年增長19萬人,據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較2013年增長28萬人。
(二)本科生就業率低、收入不理想。2014年《教育藍皮書》顯示,在初次就業率上,本科生低于其他學歷的高校學生:專科生為79.7%,碩士生與博士生均為86.2%,而本科生僅為67.4%。而在收入水平方面,本科生特別是重點高校學生也相對處于不利的地位。 “211”重點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僅為3157元,甚至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畢業生的3793元和高職院校畢業生的3291元。
(三)大學生創業不足,就業壓力難以分流。一方面,大學生在有限的市場需求中激烈競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爭奪極其有限的企業職位。但另一方面,果斷邁出第一步進行自主創業,自行創造就業機會的大學生卻是微乎其微。目前全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約為1%,而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發布的2013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中,除了排名前兩位的浙江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其他高校創業率均不到1%。與發達國家比如美國20%以上的創業率相比差距甚遠。
二、原因探究: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
(一)就業結構性矛盾。我國產業結構的特點是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而占產業比重最大的中低端加工產業所吸取的是低層次、低文化水平的勞動力,真正能夠為高教育水平的大學生提供崗位的知識密集型和高端服務型產業的比重有限,相關產業鏈不完善。導致“用工荒”和“就業難”問題并存,就業結構性矛盾嚴重。研究表明,國內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能帶動70萬個就業崗位,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占36%,遠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50%-60%水平。
(二)高等教育體制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首先,高校擴張政策使得歷年來高校招生量持續快速增長,遠遠超過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所能夠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數量,一些高校盲目擴大招生人數,忽視教育質量,導致畢業生數量參差不齊,更加劇了就業問題。其次,高校的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現實需求,部分高校專業設置不完善,不能夠與市場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程度緊密結合;有的學校熱衷于擴大專業設置以達到“綜合性大學”的規模,但保量不保質,使得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競爭力。
(三)大學生自身的就業選擇傾向影響。一是大學生對于就業崗位具有明顯的“重事業輕基層”的特點,近年來“公務員熱”、“國企熱”持續升溫,跨國公司的職位競爭激烈,基層、農村層面的崗位卻少人問津;二是扎堆一二線城市和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對于廣大中西部地區及中小型城市欠缺熱情;三是自主創業觀念較弱,不愿意承受創業風險進行投入。
背后是社會經濟根源的作用:中部、西部地區收入水平與東部存在較大落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民營企業近年經營狀況不佳,失業現象嚴重,崗位穩定性低;小城市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這些都阻礙了大學生多元選擇的可能性。
三、改革思路:多方聯動,數管齊下求突破
具體解決方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深化高等教育領域改革,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首先是要限制高校擴張進程,控制大學生數量的增長。其次是完善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使高校能夠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專業的設置,防止“書齋式”學生的批量復制,以適應當前社會對于大學生的整體要求及專業不對口等現狀的挑戰。第三是改進對于大學生的在校成績評價機制,弱化成績一元評價體系,注重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綜合表現等多方面客觀考評,在課堂上增加團隊實踐和創新部分,引導學生自覺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滿足市場的就業需求。(2)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大學生就業環境。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以此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合適的高質量就業崗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最根本途徑。二是改善地區發展的結構性不平衡,提高中西部地區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城市、農村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吸引大學生到廣大中西部和農村尋求就業機會,將集中的就業壓力分散,促進供求關系更為平衡。(3)完善促進大學生創業機制,推動多渠道就業創業。改善大學生創業融資條件,通過國家資助貸款,促進小額貸款公司合法化等方式促進融資渠道多元化。適當降低創業門檻,以各種形式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完善“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創業體制;加強知識產權法的立法和執法力度,為大學生消解后顧之憂,建立高效創業園區、產業孵化機制等給創業更多支持與指引。社會要給予大學生創業以足夠的支持和包容,美國硅谷地區的“鼓勵創造,包容失敗”的創業氛圍成為締造硅谷夢的動力和支持,我國社會需要成為大學生勇敢踏出創業第一步的堅強后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