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十年惠州市進出口貿易額總體呈平穩增長態勢,其中三資企業出口大幅增長,而國有企業出口額卻連年出現負增長。通過對2003—2013年惠州市統計公報數據研究并實地走訪調研,從經營機制和管理要素角度出發,分析兩種不同性質企業的出口狀況成因并從加強政策引導、創造品牌聚合效應、夯實企業內部管理等方面給予對策建議。
[關鍵詞]惠州市;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出口狀況
[中圖分類號]F7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8-0041-03
[作者簡介]陳康(1975-),男,廣東陽江人,講師,經濟師,國際商務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惠州作為廣東省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經濟合作城市,自改革開放以來,其外向型經濟得到了健康、持續、穩定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逐年上升。尤其進入“十一五”和“十二五”以來,惠州的對外貿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6年的212.31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573.9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從2006年的122.77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333.2億美元。然而,從企業的出口額絕對數來看,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出口表現卻截然不同。三資企業出口額從2006年的107.68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284.5億美元,而國有企業出口額從2006年的10.38億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5.3億美元(詳見表1)。
表1 2003-2013年惠州市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出口額情況
單位:億美元
20世紀80年代以來,惠州市委市政府實施“工業立市”戰略以來,培育了以TCL集團、華陽集團、德賽集團、麥科特集團為主的一大批本地國有控股企業,打造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數碼產業基地,產品遠銷海外,為惠州的出口貿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與此同時,惠州本地的中小型出口導向型國有企業在外部競爭環境以及內部機制影響下,通過股份改制、資產重組、產權優化等改革措施實現了轉型升級,一部分企業破產關閉退出市場,使全市出口份額急劇減少。隨著實際利用外資額不斷增長,外資企業數量逐年增加,三資企業對惠州出口貢獻率越來越大。截至2013年,惠州市總出口額333.2億美元,其中,三資企業出口額284.5億美元,占總額的85%,而國有企業僅占1.6%。三資企業出口絕對值的逐年增長與國有企業出口份額的逐年下降形成極大反差,使外資企業成為惠州市的出口主體。
二、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經營機制比較
國有外貿企業在經營者的選擇與委派、經營戰略、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行政主管部門或行政化的集團公司的控制和干預,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委任經營者更多地是基于政治標準、人事平衡,甚至是個人關系,所委任的經營者往往既非業務專家也非管理專家。國有外貿企業至今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而只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企業經營如果遭遇正常外部風險,化解困難的關鍵在于企業戰略的調整和管理制度上的靈活性。而現行的外貿企業管理體制卻削弱了企業追求自身利益和應對危機的主導權,因為經營者的權力來自上級機關,經營者在對企業發展和上級機關的目標責任相權衡的利益博弈中,自然會從屬于后者,甚至其關注點也根本不在企業經營上。上級機關領導層的變動也會造成所屬外貿企業經營者地位的不穩定。經營者的等級觀、自身素質的不足等因素都限制了經營者考慮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與員工的溝通。即便個別經營者素質較好,但因缺乏良好體制和環境的支持,企業發展戰略實施的效果和企業成長的可持續性均大打折扣。“外貿承包”思維的巨大慣性則進一步使經營者著重于短期目標,其主要管理手段還是層層壓指標,通過年年加碼實現所謂的“發展”。
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國有外貿企業越來越感受到市場競爭的壓力,企業必須要自負盈虧,企業的相對獨立性日益形成,因此,國有外貿企業的改革和重組勢在必行。
近十多年來,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惠州國有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部分改制后的企業管理體制依然落后,經營理念未得到根本改變。傳統的以任務為導向、以創匯為目標、忽視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管理思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企業主動參與國際新市場競爭的意識仍然較淡薄。企業注重鞏固和維持傳統老客戶關系,缺乏挖掘新興市場客戶的動力和能動性。正在擺脫傳統計劃經濟影響的出口型國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么轉換經營機制,實施大規模的企業內部改革,搶占市場制高點,為自身爭得一席生存和發展之地,要么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重組、改制或破產淘汰?;葜菔谐隹谛蛧衅髽I如TCL集團、德賽集團、華陽集團、麥科特集團就是本輪國企改革中的優勝者。
在企業制度上,三資企業嚴格按照現代公司制度建設管理,嚴格執行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公司年輕充滿活力,沒有歷史遺留問題,不存在冗員,且多為生產型企業,生產效率較高,擁有自己的銷售網絡和出口市場,以銷定產,所以其運營模式比國有企業更具優勢。
三、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管理要素比較
從企業規模和產品類型來看,惠州本地國有企業在企業改制后數量規模明顯減少,除TCL集團、德賽集團等少數幾個以數碼電子高科技產品為出口產品的國有控股集團外,其余的國有企業主要以紡織品、本地農副產品等低附加值商品為主,貿易方式多為一般貿易,出口市場單一,產品類型和出口額較少。從三資企業情況看,截至2013年,惠州共有三資企業6627家,主要以經營塑料制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為主。2013年,三資企業共完成工業增加值約843億美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1%。經濟運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各項經濟指標運行良好,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從企業運營角度來看,三資企業資金充裕,資產收益率、利潤率較高,雄厚的資本為出口提供動力和保障;而國有外貿企業由于多年受行政因素的干擾,出口退稅額不足或不及時的情況時有發生,占用企業大量流動資金,增加了財務成本,造成企業缺乏自主性、資產負債率長期居高不下、經營效益總體不理想。技術進步是產品結構優化和市場競爭力提高的關鍵因素,除了少數幾個國有控股大企業外,多數國有外貿企業本身不是生產型企業,不具備核心產品,出口需要自行采購,產品大多為農副產品、紡織工業品,缺乏高科技含量,在國際市場上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以電子信息工業為主導的惠州三資企業充分利用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繼續擴大優勢,同時圍繞生物技術、現代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等新技術產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搶占制高點,形成新的優勢產業群,延伸產業鏈,提升“惠州制造出口”的含金量。
從人力資源配置情況看,長期以來,國有外貿企業機構臃腫、龐大,人浮于事,辦事效率低下,除設置基本的管理業務部門外,還增加了一些黨委、團委、行政常駐辦事處等附屬部門,部門機構設置的復雜性容易導致崗位分配不公和辦事互相推諉,最終造成經營成本增加,辦事低效。國有外貿企業作為外貿出口主要力量,培養了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外貿一線人才,為推動本土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但由于薪酬待遇低,分配欠公平等原因,許多優秀人才被三資企業挖走,人才流失嚴重。三資企業則加大培育力度和引進適合企業發展的外貿決策、洽談和業務拓展人才,進一步精簡機構,注重簡政高效,利用高額薪酬待遇和優厚條件吸引和留住人才,給予他們展示自我業務能力的機會和充分的展空間。
四、對策建議
首先,要加強政策引導。政府需要出臺一系列政策,徹底改革外貿管理體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扭轉以“創匯”為導向的經營方式、注重出口經濟效益。貫徹“大外貿”戰略,由政府牽頭,以本地國有外貿龍頭企業實施“幫扶”措施,整合中小外貿企業資源,實施企業合并和資產重組,整合成幾個大型的國有外貿企業,提升整體核心競爭力。
其次,要打造品牌聚合效應。國有外貿企業要形成商品出口規模,優化商品出口結構,創立名牌,形成品牌聚合效應。提高產品的品牌價值和技術價值,提升商品出口競爭力。
再次,要夯實企業內部管理,實施業務流程再造。企業上游的供貨方實現業務整合,通過合資、相互參股等形式實行一體化經營,形成雙方利益上的共生關系,共享生產和市場營銷信息,穩定出口的貨源基礎、降低采購和經營成本,提高盈利能力,進而加大對產品的研發力度和營銷投入,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就要求進一步優化營銷思想,實施以人為本,合理配置人力資源,調整管理組織結構,重組業務流程。
五、結語
總之,要保持惠州出口貿易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盡快使惠州跨入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第二梯隊,必須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合理高效利用外資,深入研究國有出口企業如何有效借鑒三資企業管理運營模式,充分發揮惠州地處沿海經濟區位優勢和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資源優勢,推動國有企業和三資企業出口貿易同步發展,推動惠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惠州統計局.惠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3—2013)[EB/OL].惠州統計信息網,http://www.hzsin.gov.cn/hz09type.asp?typeID=16.
[2]岳健勇.關于國有企業出口困境和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分析[J].當代中國研究,2002(1).
[3]李邦健.上海國有外貿企業與“三資”企業出口貿易比較研究及其啟示和結論[J].國際商務研究,1999(1).
[4]周蘋.國有外貿企業出口下降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財經,1996(6).
(責任編輯: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