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貿易自由化是一個國家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不同地區生產者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條件。以2012年44個國家的橫截面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以Elias Dinopoulos和Bulent Unel(2013)模型為基礎,研究貿易自由化對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通過控制不同國家的收入水平、人口規模等因素,并使用經濟自由指數作為衡量貿易開放程度的變量,研究結果顯示:貿易自由化對出口產品質量在整體上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產品質量;貿易自由化;出口產品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8-0053-03
[作者簡介]鄔汝威(1988-),男,漢族,浙江寧波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投資。
一、引言
學術界關于貿易自由化對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研究表明,貿易開放至少在中期以內是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了世界出口市場的很大份額。多年以來中國企業一直在提倡技術創新,越來越多的出口商由追求單一的數量增長轉變為數量和質量的同時提升。本文基于貿易自由化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討論貿易自由化對出口產品質量產生的影響。
二、理論回顧
(一)產品質量的理論模型
早期Shapiro(1983)關于產品質量的研究僅局限于國內市場,其理論無法滿足對日益發展的國際貿易環境的討論。在前者的基礎上,Falvey(1989)將公司產品質量與聲譽引入國際貿易的大環境,實現了進一步擴展。Falvey(1989)依然從產品質量在消費之前無法被觀察到的前提條件出發,分析了在國際貿易中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并詳細探討了原產地證明、最低質量標準等非關稅壁壘。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大,Falvey(1989)認為生產者通過商標來區別于其他競爭者。Shapiro(1983)和Falvey(1989)為產品質量分析提供了理論模型,但在具體的實證研究中需要對質量有一個明確的度量。產品質量作為國際貿易實證研究的重要變量,其分析難度在于產品質量是無法觀察到的。Feenstra(1988)使用Hedonic回歸來測量日本汽車進口的質量。Feenstra(1988)利用1979—1985年的數據分析了配額限制和從價稅對汽車進口質量的影響,他發現日本進口轎車的質量顯著提高,但是卡車的質量變動不確定。
(二)產品質量的衡量
為了找到產品質量的代理變量,Hallak(2006)采用單位價值的方法來衡量出口產品質量,也就是出口總價值與出口數量的比值。Hallak(2006)利用60個國家的橫截面數據來研究雙邊貿易的全球模式,他發現富裕的國家傾向于從高質量產品國進口相對較多的產品。Kalina Manova和Zhiwei Zhang(2012)也采用單位價值方法來考察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對企業出口的重要性,他們發現更成功的出口企業使用更優的生產要素來生產更高質量的產品。除了單位價值法,一些學者采用了其他標準來衡量產品質量。因為ISO 9000標準象征著產品的高質量,所以Eric A.Verhoogen(2008)選擇了ISO 9000標準來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質量升級機制。通過分析墨西哥制造業的面板數據,Eric A.Verhoogen(2008)試圖建立一個在發展中國家中將貿易和工資不平等聯系在一起的質量升級機制。最終發現,規模較大、生產率較高的企業比規模較小、生產率較低的企業更能促進出口和白領工資、藍領工資增長。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學者也對中國的產品質量問題進行過相關研究。為了考察中國加入WTO之后出口產品升級的現象,殷德生(2011)利用四位數的行業貿易數據,分析了中國出口產品升級的決定因素和變動趨勢。殷德生(2011)以單位價值法為基礎,將貿易成本、市場規模、貿易規模等因素包含在模型中,利用2002—2008年的數據建立實證方程。劉偉麗、陳勇(2012)也采用了單位價值法,利用海關進出口企業和產品月度數據分析了中國制造業的質量階梯問題。劉偉麗、陳勇(2012)提出在短期內中國應該發展質量階梯較短的產業,而在長期內應該發展質量階梯較長的產業。
(三)貿易自由化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貿易自由化除了會影響出口企業的生產率,還會影響產品質量。在面對產品模仿和價格競爭的情況下,Elias Dinopoulos和Bulent Unel(2013)發現貿易伙伴數目的增加將使出口質量的臨界值提高,但是每單位運輸成本或者外國市場進入成本的降低會使出口質量的臨界值減小。Mukesh Eswaran和Ashok Kotwal(2007)也考察了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工業產品質量的影響。他們假定作為要素的中間產品是不可貿易的,并且這類中間產品由具有市場勢力的公司生產。他們指出貿易自由化將導致進口增加,而進口增加會促使國內生產者改善生產技術,從而提升社會福利水平。Pinaki Bose和David M.Kemme(2002)分析了轉型經濟體國家的貿易改革,他們發現進入壁壘的減少有利于降低進入成本,進而導致市場上低質量生產者的增多。Pinaki Bose和David M.Kemme(2002)指出轉型經濟體國家的貿易自由化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消費者對國內產品的質量期望值下降。在發展中國家,要素投入部門的貿易自由化對最終產品的高質量創新具有一定影響(Swapnendu Bandyopadhyay和Rajat Acharyya,2006)。發展中國家的低質量出口品不利于發達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增長,而這種低質量的出口品是由發展中國家國內企業的低技術所導致。
三、模型構建
五、結論及對策
本文利用2012年44個國家的橫截面數據分析了貿易自由化對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由于不同國家存在收入水平和市場規模等差異,可以利用多元回歸法來控制這些影響因素。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自變量lnIEF的符號為正,這表明貿易自由化對出口產品質量具有正面影響。自變量lnIEF的P值為0.000,這表明其影響是非常統計顯著的。所以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貿易自由化對出口產品質量(用單位價值來衡量)的總體效應是有利于質量提高的。
如今中國貿易自由化的步伐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參與出口貿易。隨著國際市場上外貿企業的增多,有效的貿易競爭將帶動出口產品質量臨界值的提高。政府應該充分利用貿易自由化來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第一,鼓勵中小企業積極參與貿易合作,提供支持性政策。從上文模型中可知,外貿企業數目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本國出口產品質量的提高。我國許多中小型外貿企業缺乏國際化視野,在海外市場變幻莫測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較落后的經營理念。行業內高效率企業的增加,將帶動整個行業國際競爭水平提升。如果外來企業的進入存在技術溢出效應,那么這種正的外部性能夠幫助國內生產者實現技術改進,從而拉動本行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升級。第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外部經濟的作用。貿易自由化帶來的企業數目增加,將給政府部門帶來額外的管理負擔。出口企業貿易活動的增多伴隨著行政管理復雜化程度的加深,這將考驗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和服務水平。政府在簡政放權的同時,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還要加強信息服務建設。如今是信息化時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強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作為后盾。第三,實現更大范圍的貿易自由化,讓所有出口企業都能獲得同等的發展機遇。目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政府應該關注欠發達地區外貿企業的經營狀況。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溝通合作,最大程度地實現信息共享。通過出口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中國出口產品質量才能夠得到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劉偉麗,陳勇.中國制造業的產業質量階梯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 2012(11).
[2]殷德生.中國入世以來出口產品質量升級的決定因素與變動趨勢[J].財貿經濟,2011(11).
[3]Marc J.Melitz.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4]Robert C.Feenstra.Quality Change Under Trade Restraints in Japanese Auto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103(1):131-146.
[5]Juan Carlos Hallak.Product quality and the direction of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68(1):238-265.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