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我國24個省市2004—2011年的數據,借助空間計量方法對生產性服務業FDI空間集聚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從全局Morans I 指數分析來看,生產性服務業FDI和經濟增長均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并呈現空間集聚的特征,某個地區與鄰近地區生產性服務業FDI和經濟增長的水平有關。從空間滯后模型分析看,生產性服務業FDI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總體上小于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但是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弱化的趨勢,而生產性服務業FD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不斷提升。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FDI;經濟增長;空間計量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8-0066-03
[作者簡介]矯萍(1978-),漢族,黑龍江密山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黑龍江東方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服務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2E042);黑龍江省高校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項目(1254G048)。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生產性服務業投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目前生產性服務業FDI流量已占全球FDI流量的50%左右,金融、租賃和商務服務、信息傳輸和計算機服務、物流和通訊等生產性服務行業已成為吸引 FDI 的主要領域。伴隨著服務業國際轉移以及國內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利用外資正步入“服務經濟時代”,生產性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提升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
國內外學術界對生產性服務業FDI的研究成果相比于對制造業FDI的研究成果要少一些,理論研究的落后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通過檢索現有文獻, 研究整體服務業FDI經濟增長效應的較多[1][2],有關生產性服務業FDI集聚經濟增長效應的少量研究也主要是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等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來進行分析[3],研究方法單一,而且這些傳統的計量分析方法均默認各個變量觀測值相互獨立,而忽視了空間相關性,即一個地區與鄰近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FDI和經濟增長可能具有相關性,因此容易產生模型設定的偏差問題,進而導致估計結果的偏誤,而空間計量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基于此,本文將空間相關性因素納入分析框架,采用空間計量的方法分析生產性服務業FDI空間集聚的經濟效應,以期從新的視角探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措施。
二、變量選擇、數據說明與模型設定
本文被解釋變量選取24個省市的國內生產總值來反映經濟增長,用各省市的GDP 表示(PERGDP),用生產性服務業FDI與控制變量來表示解釋變量。
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本文借鑒Goodman和Steadman的投入產出表法,利用2010年投入產出表計算14個服務行業的中間需求率,將中間需求率高于60%的服務部門歸屬為生產性服務業[4],具體包括(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服務業,(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金融服務業,(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5)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采用上述五個行業的FDI實際利用金額之和來表示生產性服務業FDI(PSFDI),并根據各年度匯率的中間價調整為人民幣計價。
控制變量是用來控制其他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選擇能夠影響各地區經濟增長的資源稟賦差異的變量[5],具體有:(1)政府干預水平(GOV),用政府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表示;(2)經濟開放度(OPEN),用出口貿易總額占 GDP 的比率來表示。
囿于數據可得性,本文收集了 2004—2011 年全國 24個省、直轄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西藏、吉林、寧夏、海南、青海、重慶、四川,因數據缺乏未被納入)的生產性服務業FDI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各省市統計年鑒,其他變量的原始數據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商務年鑒》。
基于以上分析,構建一般的非空間計量模型,即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從表2 可知,(1)生產性服務業FDI(PSFDI)和經濟開放度(OPEN)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生產性服務業FDI以及經濟開放度均對各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如 2011年,生產性服務業FDI流入量每增加1 萬元,GDP 相應增加7.95 萬元。(2)生產性服務業FDI的回歸系數比經濟開放度的回歸系數小,這說明生產性服務業FD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比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要小。(3)從動態的發展過程看,2004-2011 年經濟開放度的回歸系數變化較小,總體上有變小的趨勢,而生產性服務業FDI的回歸系數變化明顯,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這說明在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方面,盡管生產性服務業FDI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總體上小于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但是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弱化的趨勢,而生產性服務業FD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不斷提升。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將空間相關性納入分析框架,借助空間計量的方法,利用我國24個省市2004—2011年的數據,對生產性服務業FDI空間集聚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從全局Morans I 指數分析來看,生產性服務業FDI和經濟增長均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并呈現出空間集聚的特征,某個地區與鄰近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FDI和經濟增長水平相關。從空間滯后模型分析看,生產性服務業FDI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總體上小于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但是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弱化的趨勢,而生產性服務業FDI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不斷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我國各省市應進一步吸引生產者服務業FDI以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應加強相鄰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經濟互助,充分發揮各地區生產性服務業FDI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集聚優勢來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戰琪.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12(6).
[2]趙玉娟.服務業FDI對中國的經濟效應研究——基于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D].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
[3]黃衛平, 方石玉.生產者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8(4).
[4]Bill Goodman,Reid Steadman.Services: Business Demand Rivals Consumer Demand in Driving Job Growth[J].Monthly Labor Review, 2002,125(4):121-156.
[5]陳立泰等.服務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西部論壇,2012(2).
[6]沈體雁.空間計量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1-125.
Abstrac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n FDI agglomeration in producer services by using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 of 24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4-2011. The global Morans I index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FDI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a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level of FDI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is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adjacent areas. The spatial lag mode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 on FDI in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ing economic is less than economic openness, but the effect of economic openness is weakening, and the effect of FDI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i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
Key words: producer services; FDI; economic growth;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責任編輯:陳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