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重慶榮昌縣昌州街道辦事處,重慶 402460)
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是一項十分復雜且重要的工作,病蟲害防控工作水平和質量將直接影響著整個稻田內水稻的質量,關系著生產的糧食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著農戶的收益。因此,探討﹑分析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只有農戶重視種植中存在的問題,最終,才能認清影響水稻生長的因素,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應對對策,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與綠色防控技術,可有效提高農戶種植的水平和質量,保證稻田與水稻安全。
以重慶西部的榮昌縣為例,該縣200多畝水稻田利用了四種綠色防控技術對稻田進行管理,傳統農藥被生物技術替代,使用后,提高了防控水稻病蟲害的作用,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該技術的實施是為了培育無病水稻,并使稻秧更加強壯。首先,統一種植品種,需挑選優質的稻苗進行培育,其種植田地應選用土壤肥沃﹑向陽﹑避風﹑地勢較高,且便于排放的冬炕田;在種植前,需將所有雜草等清理干凈,并對田地進行耕整;播種前,需對所有種子和苗床進行消毒處理,待其進入育秧期時,需利用防蟲網進行全面覆蓋,可較低其病蟲害的發生率;移栽秧苗的前2天內,需對其噴灑“送嫁藥”,以保證秧苗是在無病蟲害的情況下被植入本田內。
該技術主要是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安全﹑輪換使用集成農藥,并精確其配置,將規范的農藥使用方法進行普及,合理利用農藥,可優先降低其對稻田造成的影響。水稻主要的病蟲害有水稻飛虱﹑螟蟲和稻曲病,這些病蟲害將會使水稻的產量降低,該縣農藥進行科學調配,防控效果顯著。
1 基本藥劑
將阿維菌素﹑稻騰﹑乙蟲腈以及拿敵穩四種藥劑作為基礎農藥,與其他的農藥結合使用,不僅降低了藥劑成本,還使重大的水稻病蟲害等到有效控制。乙蟲腈并不能使飛虱等到有效防控,稻田內如發現飛虱危害較重,需及時將其與速效農藥結合使用;其中拜耳組合用藥,對卷葉螟的防控效果明顯;稻騰主要是對二化螟進行防控。
2藥劑使用方法
如果稻內的卷葉螟還處于低齡,且處于高峰期,可對200多畝稻田使用10ml的稻騰進行防治;褐飛虱的用藥防治工作應在其處于低齡的若蟲高峰期內進行,利用12ml以上的乙蟲腈藥劑噴灑稻田;拿敵穩主要是防治水稻的紋枯病和稻曲病。防治紋枯病時,667平方米的稻田使用40g拿敵穩,在水稻處于孕穗期和分蘗盛期時噴灑一次。防治稻曲病時,利用同樣含量的拿敵穩,在水稻破口前10至15天使噴灑,如期間遇到下雨,應重新噴灑。
利用先正達組合用藥對稻田進行噴灑,可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率,防治效果顯著。其對藥劑的單項處理效果也較為優異,如殺菌劑和殺蟲劑。當秧苗處于秧田期時,利用福戈對稻田進行噴灑,可使秧苗的素質更加優異;使用福戈和頂峰結合劑,可對田間的飛虱進行有效防治;使用愛苗和福戈結合使用可打卷葉螟,并兼治飛虱。
愛苗農藥對紋枯病的防止效果較好,使用后,水稻的產量明顯增高。其主要用于水稻的破口期前與齊穗期內,噴灑次數不可少于2次。先正達主要是防治中等病蟲害,根據到田間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如稻田內某一病蟲出現重發現象,需及時對施藥時間﹑用量和次數進行調整。
該技術主要是利用蟲治蟲﹑菌治蟲等生物技術對稻田內的蟲害進行防控。水稻田中利用蜘蛛﹑黑肩綠盲蝽對蟲害進行控制;并在其分蘗盛期是,將稻鴨進行放養,破口期時再將這些稻鴨收回,利用其活動和取食行為,可有效減少水稻飛虱和紋枯病的發生率;為水稻噴灑農用抗生素等環保型藥劑,以保證水稻生長的安全性和稻田的安全。
該縣水田中還有各類魚﹑青蛙等生物,利用這種生物農藥對水稻進行防控,使得生產的糧食更加安全,且市場價格是一般糧食的2至3倍。該技術的實施不僅沒有化學藥劑的殘留,還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該技術利用殺蟲燈﹑害蟲信息素以及誘蟲板對水稻田間的蟲害進行防控。可以利用食物作為誘餌對害蟲進行誘殺,還可使用防蟲網對蟲害進行阻隔或是利用銀灰膜對害蟲進行驅趕。該縣稻田主要有二﹑三化螟﹑螟蟲以及卷葉螟,利用燈光誘捕器內的誘芯將害蟲引誘過來,害蟲被粘黏在上面,可讓害蟲間無法受精,有效減少了其蟲口量。
綜上所述,水稻生長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水稻飛虱﹑螟蟲﹑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以及稻曲病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水稻的生長,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提高水稻品質。筆者提出,首先應該利用生態調控技術,對秧苗進行培養,保證其在植入本田時,沒有受到病蟲害侵蝕,該技術水稻種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其次,應該科學使用農藥藥,需根據稻田具體情況有選擇性的進行施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控;而后,利用生物技術對病蟲害進行控制,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與安全性;最后,利用理化誘殺﹑防控技術,從根本上控制害蟲的數量。筆者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能投入到該課題研究中,針對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議,為提高我國水稻種植做出重要的貢獻。
[1]唐朝勇.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現狀及對策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2014,(07).
[2]張草.潘進軍.鄭霞娟.濟源市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的探討與實踐[J].河南農業,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