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簡介
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講授世界政治理論、中國政治、比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較、美國社會發展史等課程。代表論著有《法治與民主迷信——一個法治主義者眼中的中國現代化和世界秩序》《農民與市場》等。
何謂理想主義?
今天我想談談什么是理想主義?為什么大學要培養理想主義?這里首先談關于理想的三個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現實,這是關于理想的第一個特征。
第二,理想意味著善良完美的觀念,是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精神。公元前5世紀的柏拉圖是古希臘世界里最著名的唯心主義者,他的著作集中討論“善”,即“good”。從11世紀到18世紀,歐洲流行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核心內容是絕對精神,是absolute,即完美的善良,絕對的善,也就是孔子講的“至善”。
“理想”不是關于個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觀念,是大公無私。
Idealism通常都攻擊私有觀念,攻擊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柏拉圖窮其一生,鼓吹“理想國”。理想國是個道德國家,沒有私有制。比柏拉圖早生120多年的孔子也有這樣的思想。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社會就是大道,是最大的道理。這理想是完美的,所以是永恒的。這理想到了馬克思的時代,成就了一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那偉大理念不會死,因為那理想是善良完美的。所以,理想是道德的、完美無私的,是無私地去為社會做貢獻。這是關于理想的第二個特征。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觀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為現實。實現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惱就出現了。所以,理想是很難實現的觀念,經常是窮盡一生的努力也無法實現的完美觀念。
“社會”的進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義。除了學習實用的科學知識,大學生要為服務于社會做準備。
理性時代中的大學教育
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現實主義的時代,是理性時代,不是浪漫時代。“理性”指的是“對代價的敏感性”,是算得失賬,是盤算個人的付出和個人的收益。對今人而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既然生命不過百年,生命內的物質享受就是一切。所以,個人的物質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那么,為什么還要在大學里討論理想,鼓勵理想主義呢?
這就要先解釋什么是“大學”。“大學”指的是最大的學問。我們把University譯為“大學”。University的詞根是universe,是宇宙。University的意思是環宇普遍的學問道理,包括了自然及社會科學知識和道德人文知識這兩大類。
直到20世紀開始,要在我國當“知識分子”,就要熟讀四書五經。“四書”的第一本是《大學》,《大學》開篇的第一句就講了“大學”的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用今天的話來說:學問的最大目的有三個:(1)光大高尚的品德,(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追求“至善”這一最高境界。
為什么把無私地為社會服務當作“至善”?為什么“至善”被稱為“大學”?
人類社會需要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當這種人文精神衰落了,就只剩下科學了,這個社會就被功利主義左右,被物質主義所壟斷,就墮落成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什么是人類社會?彼此關聯的人群構成社會。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來源于社會,卻并不維護社會,并不能使社會上的人互相幫助,相親相愛。相反,個人主義承認強者勝出,弱者成為社會的失敗者,活該被強者奴役。
大家可能都知道亞當·斯密(A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書中闡述了一個道理:一只看不見的手,指揮著自私自利的人們在不知不覺、毫無意識和目標的狀態下,為社會的財富積累做了貢獻。這個道理經常被當前的經濟學家們引用,為自私自利辯護。
然而,亞當·斯密并不僅僅寫了這一本書,他在1759年出版了同樣有名的《道德情操論》,在其中,他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民族發達,有的民族落后?他首先解釋說: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還有另一個本性,就是獲得社會的認可、尊重。這種欲望是獨立于個人功利欲望的。他稱這種被社會認可的欲望為“同胞之情”(fellow feelings),指的是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受道德觀念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同胞之情”對保持人類社會關系的和諧至關重要,所以,追求永恒高于追求個人私利。
接下來,他就回答了問題:為什么有的民族落后呢?他說所有的民族都需要fellow feelings來獲得進步和發展,但很不幸,只有一小部分民族能擁有這種高貴的情操。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社會能從社會組織的野蠻階段進步到文明階段,成為文明社會。人人自私只是野蠻社會的機制。
道德情操是舉世皆知的,但能擁有這種道德情操的只是極少數人,以道德情操為本的民族也極少。為什么到1700年為止,我國文明在世界上領先了兩千年?我國有孔子,孔子以道德情操為“大學”,讓所有的社會精英去研究和遵循“大學”,成就了中國的道德治國,成就了“禮儀之邦”。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當年,過去的成年人對我這樣的過去的青年,曾經這樣講。可當時的我沒有感覺。而今,作為今天的成年人,我對今天的青年也這樣講。為什么?因為我們昨天的理想,決定了中國今日社會的現實。當我在這校園里呼喚找回理想主義的時候,那反映了我對今天社會現實的痛苦反思。如果你們今天對現實不滿,那么,你們的理想就是祖國的未來。我希望這未來不是更墮落,而是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