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領
審美 —— 通向自由幸福之途
今天,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是從“讀自然之書”“讀藝術之書”這兩本厚厚的大書開始的。他們的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很是放松,下午2:00以后就放學了,小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是至少閱讀30分鐘的課外書,學校很重視并鼓勵課外閱讀,培養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們的課后活動非常發達,主要圍繞“體育、藝術、社會實踐活動”來展開,學校教育不以分數為中心,學生成績不排名,寒暑假沒有家庭作業,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基本上是在快樂玩耍的“體育”、“藝術”與“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度過的。
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人的成長要經過“自然人——審美人——社會人”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才能算得上是健全的人。幼兒與小學階段是審美人的充分成長階段,需要有一個輕松快樂的成長時間與成長空間,審美人格才能逐漸成長出來并主導人的一生。人唯有通過審美才能在內心建立一個超越功利的維度,從而使人能夠自由自在地享受人生,也就是說,唯有通過審美,人才能成為一個自由而幸福的人。
顯然,中國孩子的成長普遍缺少審美人的充分成長階段。
中國培養“工具人”的教育體系使教師們帶領學生面向課本,發達國家培養“文明人”的教育體系使教師們帶領學生面向整個世界。發達國家普遍重視體育與美學的訓練,發展中國家普遍輕視體育與美學的訓練。中國與發達國家最根本的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是人的“體育素質與美學素質”的差距。發達國家的教育普遍讓孩子由“自然人”經過“審美人”而走向“社會人”;而中國“以掌握知識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側重的是“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核心課程的系統訓練,普遍讓孩子由“自然人”迅速地成為“社會人”,缺少玩耍、體育、勞動、義工、音樂、文學、美術、公民這種“審美人”的充分成長階段,缺少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的培養,過早的讓孩子在12歲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識灌輸與邏輯思維訓練,抑制了形象思維與情商的生長發育,使右腦神經細胞由于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縮,從而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生命激情與創造性。
中外教育之對比
對比國際上教育領先的國家,如歐洲、美國、近鄰的日本,中國教育正走在與世界教育潮流相反的道路上而不能自拔。
號稱“全球教育第一”的芬蘭,孩子7歲入學。芬蘭的教育有明確目標:一,讓孩子成為可以獨立生存的人;二,為每個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芬蘭學生花在課本學習上的時間只相當于中國學生的一半,大量的時間花在自學與各種各樣的活動之中,去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而興趣愛好與特長是產生豐富個性與創造性的源泉。芬蘭政府將占GDP比例近8%投入教育,要求教師均取得碩士以上學位,不僅學費、書雜費全免,就連孩子們吃的午餐也由政府買單。芬蘭人全心全意孕育著一個國家的未來。
法國教育部長達爾科斯上任不久就宣布,把小學生每周上課的時間縮短為4天。
最讓我們感動的是,我們的近鄰日本,也曾經歷過應試教育的夢魘,然而他們經過了30年的努力,已經完成了基礎教育的改革,他們倡導“寬松教育”,孩子們得以自由生長。
2011年9月,我同“魯道夫·史坦納學院”(華德福教育學院之一)的貝蒂教授比較中美教育,結論是:中國教育的問題是“中國學生普遍沒有自我”,美國教育的問題是“美國學生普遍過度自我”。顯然,中國的教育要從解放孩子與解放學生們的“自我意識”開始。
好的自我意識可用一個公式表達:自我意識=自主性+審美感覺與愛的情懷+科學思維。人的成長應以自我的成長為中心,從培養自主性與高級的美感開始,讓孩子與學生們成為自己。文明國家的建立是從社會制度上保護每個公民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開始,從個人的“自由、平等、人權”開始;沒有個人的“自由、平等、人權”,就沒有文明的國家。國家的強盛是建立在每個個體的人格獨立與自由選擇之上,只有個體自我的站立,才有國家民族的真正站立。發達的美感是一個人、一個民族與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志。文明的國家是建立在擁有美感的國民身上。對美的認識的高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與一個人的發展高度。
野性而高貴的人格
—— 教育的終極目標
在我看來,教育就是一種引導,引導孩子與學生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形成高級的美感——教育說到底,就是對人的自我意識、對美感的喚醒。教育一個人能給予自己的生命以意義和方向——教育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鼓勵孩子與學生們的自我選擇來喚醒自我意識與喚醒美感,使孩子與學生們成為自己,成為內心世界強大的能充分自我實現的人。
我發現,培養“野性而高貴”的人格應作為人類教育的終極目標。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從“心”開始,也就是說教育要從“軀體—情感意志”開始,而不是從條條框框的“理性靈魂”開始。
從秦朝開始,中國長期都是皇權社會,皇權社會的最大特點就是泯滅個性以整體來壓倒個體,培養“場——依附性”的人格。因此,皇權社會的教育一定要從束縛人的“軀體”、弱化人的“情感意志”、消滅人的“自我意識”開始。盡管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國推翻了清王朝,告別了皇權社會,但皇權社會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直到現在還依然嚴重存在,并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在主導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阻礙中國成為現代性的國家。
文明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一個社會的改變有三個方面,人心—制度—物質。現代文明的根本,不在物質上,也不在制度上,而是人們內心的精神上,是“文明人”來創造“文明的制度與文明的產品”。所以,文明人的培養是第一位的,這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教育的全部內涵,更是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核心。由此可見,變革社會要從變“心”開始。而心的變革應從重建個人主義的文化價值觀開始,鼓勵人人追求自我實現,并從制度上保證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教育從“心”開始
—— 中國文明之路
中國的崛起應圍繞“以美立國,以法治國”來展開:美是內治,學校教育要以“美育”為中心,努力培養“美、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社會教育要以“宗教”為中心,通過社會自發的宗教組織與宗教活動,努力提升人的心靈美感與人格品質;法治是外治,其目的是以普世人權為中心使社會管理有序化,構建憲政民主法治下良序的市場經濟秩序;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實現由“身體化生存方式”向“審美化生存方式”的全面轉變,并最終成為審美國家。這就是民族國家走向現代文明國家的必由之路。
為此,我們的教育也需要由“培養工具人”的教育文化轉型為“培養文明人”的教育文化,實現中國文化深層價值觀的重大轉變:教育要由“國家本位的教育體系”轉型為“個人本位的教育體系”,教育的核心理念要由“以德為本”轉型為“以美為本”,人格塑造要由培養“場——依附性”的人格轉型為培養“場——獨立性”的人格,教育目標要由培養“善于考試的人”轉型為培養“善于自我實現的人”,教育內容要由“學好數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偏重智能的訓練轉型為“人文精神與科學思維并舉”的訓練;從“自由、選擇、責任”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出發,以關懷個體的生命質量與幸福度為中心,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理想,讓教育從“心”開始,也就是從“軀體—情感意志”開始,把“體育與美育”作為激發社會活力與創造性的突破口,最終把中國建設成為美學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的現代社會。
給孩子與學生們更多的玩耍、體育、勞動、藝術與科學探究課程以及戶外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從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與解放心靈開始,讓中華民族的下一代“野性”起來、“高貴”起來,擁有“野性而高貴”的人格,這樣的人就會選擇一種新的社會制度與新的社會交往方式,就會逐漸形成一個有高級美感、有高雅文化、有自由度、有個性、有創造性的開放的社會。這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并使人民幸福的真正道路。
2014年1月6日于美國舊金山
(摘自“愛思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