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軒鴿
當四分之一國土淪陷在霧霾之中,稍有一點常識和獨立判斷能力的個體,都不會將其真正的元兇,鎖定為哪一個具體的要素。
燃煤、土壤塵、二次無機氣溶膠、工業污染、汽車尾氣、垃圾焚燒與生物質燃燒,這不過是霧霾的大面積持續發生的具體的物理原因,真正的終極原因,是因為我們社會治理體系中“否決”類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
燃煤形成的污染,建筑制造的土壤塵,汽車尾氣,垃圾焚燒及生物質燃燒造成的污染,等等,都會加劇霧霾的損害,但你卻不必為此支付成本。正因如此,就需要另一種力量來制定標準,主持公道。這種職能,通常就由政府或第三方組織來承擔,以便隨時阻止或叫停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
這種叫停或糾正行為,本身是政府的職能,是一種公共產品和服務。如果政府的這一職能缺位就意味著政府失職,意味著政府本應提供的“否決”類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而要保證政府履行這種職責,必要的懲戒機制必須健全,即有力有效的監督問責機制——“否決”機制不可或缺。
對于霧霾制造者的行為,政府負有第一責任,一旦政府失職,不作為或者亂作為,甚至縱容,就應該有一種“否決”的力量對其進行懲戒。遺憾的是,當下中國最緊缺的就是此類制度性公共產品的供給。
要徹底根治霧霾,減少其存量,遏制其增量,唯有優化問責機制,在加強否決類公共產品供給方面下功夫或可有效。
(共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