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延茂 任艷 王輝等
摘要:花育45號是山東省花生研究所以D141為母本、D144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后經系統選育而成的小花生品種。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早熟、抗旱性強、適應性廣、結果集中、適合機械化作業等特點,于2013年3月通過遼寧省品種備案[遼備花(2012)83號]。
關鍵詞:花生;花育45號;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5.201文獻標識號:B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7-0132-02
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花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由于耕地的減少,糧油爭地矛盾日益突出。干旱也威脅著我國的農業生產。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主要勞動力外出轉移,生產上對適合機械化作業栽培品種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因此選育高產穩產、早熟、適應性廣、抗旱抗逆性強、結果集中適合機械化作業的花生新品種在生產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1選育經過
以選育高產、穩產、抗逆性強小粒花生品種為育種目標,于2003年以歷年雜交育種中表現優質、抗病、耐瘠薄等某一方面優異的中間材料D144、D141為父母本組配雜交組合,2004年種植雜種F1代,去除假雜種后全部混收。2005年對F2群體進行單株選擇,2006~2008年(其中一年南繁)將上年表現較好的單株種成株行,并對結果數多、果型整齊、抗性強、分枝數適中的植株按單株選收。2009年,中選單株按株行種植,觀察結果數、抗逆性、果仁外觀品質, 特別是豐產性狀,同一株行中剔除表現差的材料,其余單株混收。2010~2011年將上年表現較好的株行混收材料進行田間小區產量試驗比較。
2產量表現
2.1本所試驗田測產結果
2.1.12010年品比試驗試驗地地力中等,起壟露地春播,種植密度15.0萬穴/hm2。每小區15 m2,重復3次。其產量為6 448.5 kg/hm2,對照魯花12號的產量5 513.4 kg/hm2,增產16.96%,經方差分析達極顯著水平。
2.1.22011年品比試驗栽培條件與2010年相同,花育45號產量為4 834.4 kg/hm2,對照魯花12號、白沙1016產量分別為4 443.0 kg/hm2和3 966.0 kg/hm2,較對照分別增產8.8%和21.9%,經方差分析達極顯著水平。
2.2遼寧省區域試驗結果
花育45號參加2012年遼寧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備案試驗,花生莢果平均產量為4 138.4 kg/hm2,比對照白沙1016平均增產19.4%,在18個參試品種中居第2位,在7個試點中全部增產。其中遼寧省農科院作物所試驗點增產高達44.0%,遼寧職業學校、葫蘆島種業公司2個試驗點均增產23.0%以上,錦州市農科院試驗點增產18.2%,阜新風沙所試驗點增產11.7%,丹東市農科院試驗點增產5.9%,省水土保持所試驗點增產1.2%。
3特征特性
該品種屬中間型早熟小花生品種,平均生育期121天。株型直立,株高46.9 cm;葉片寬倒卵圓形,葉色深綠;分枝數5.5個,花黃色,連續開花,單株莢果數16.2個;花生結果集中,田間掉果落果較少,適合機收;莢果果柄較短,莢果粗、短,果腰不明顯,近斧頭形,網紋深;種仁近三角形,種皮粉白色,內種皮黃色;出仁率71.1%,百仁重61.3 g。
4栽培技術
花育45號為早熟花生品種,既適合春播,也適合麥套和夏播。
4.1選擇土層深厚地塊,精細整地
花生高產田宜選土層深厚、土體深活暄、耕作層肥沃、結實層疏松的生茬地,以砂質壤土為佳,地勢要平坦,排灌方便。主要技術措施包括:早春或冬前深耕30 cm左右。為提高深耕當年效果,可以結合深耕增施肥料。開春后頂凌耙地保墑,加深熟化耕作層。春播前造墑,均勻撒施有機肥、化肥等,使土肥充分結合。
4.2合理施肥,培肥地力
花育45號具有出苗快、長勢旺的特點。施肥原則: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高產田要求施優質圈肥60 000~75 000 kg/hm2,尿素約225 kg/hm2,過磷酸鈣900~1 200 kg/hm2,硫酸鉀(含K2O 50%)225~300 kg/hm2,或草木灰1 500~1 950 kg/hm2或三元復合肥(NPK各為15%) 750 kg/hm2。將全部有機肥、鉀肥及2/3的氮、磷肥結合冬前或早春耕地施于耕作層內,1/3氮、磷肥在起壟時包施在壟內。中等肥力以下土壤種植,需加大密度和增加肥力投入,特別是有機肥投入,以便獲得較高產量。
4.3精選種子,適期播種
播種前半個月將種子連續晾曬2~3天,剝殼后進行篩選,剔除病粒、秕粒和霉粒,選擇籽粒飽滿、種皮鮮亮的籽粒做種。足墑播種,以確保苗全、苗齊、苗壯。以春播前5天內5 cm日均地溫≥15℃為適宜播期。采用起壟雙行覆膜種植方式,壟距80 cm左右,壟高10 cm,壟面寬50~60 cm,壟上小行距30~35 cm,穴距15~16 cm。播種15.0萬~16.5 萬穴/hm2,每穴2粒種子,播種深度3~5 cm。
4.4加強田間管理
前期管理:當花生幼苗頂土剛露綠葉時,應及時開膜放苗,并在膜孔上周圍壓土,防止水分過分蒸發及保持地溫,同時防止春風將地膜吹破、吹走。花生苗期應注意及時防治蚜蟲和薊馬,方法是葉面噴施40%氧化樂果乳油800倍液或20%廣克威乳油1 000倍液。
中期管理:即從花生開花到飽果期前。當植株葉斑病病葉率達5%時(正常年份為8月上旬)葉面噴施800倍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0倍的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連噴2~3次,間隔10~15天;7~8月高溫多濕期間,若發現棉鈴蟲等為害,應及時用萬靈、棉鈴寶等藥劑防治;結莢期若發現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可用辛硫磷等農藥灌墩防治。
后期管理:目標是防治病蟲害的發生,防止植株早衰,促進果大果飽。若遇雨水偏大應及時排澇,防止爛果。及時收獲,減少或避免芽果和爛果發生。
參考文獻:
[1]萬書波. 中國花生栽培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孫大榮. 花生育種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3]任艷,石延茂,王輝,等. 高產花生新品種花育27號的選育及其栽培技術要點[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