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南
一
1932年1月28日,蔣光鼐和蔡廷鍇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上海打響對日抗戰第一槍。淞滬抗戰是一場惡戰,日方投入了20萬兵力,十九路軍只有5萬余人,苦戰月余,迫使日軍三易主帥。5月21日,蔣介石命令十九路軍即日由海上運輸入閩剿共,不得延誤。
十九路軍入閩之初,福建省內一片混亂。各地土豪橫行,雜牌部隊稱雄割據,宗派械斗此起彼伏。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聲濤無心政事,蔣介石升任蔣光鼐為駐閩綏靖公署主任,蔡廷鍇為十九路軍總指揮兼十九路軍軍長。十九路軍抵閩后,紅軍第一軍團退出漳州、漳平、龍巖地區。利用福建紅軍主力入贛作戰之隙,十九路軍又陸續占領了閩西、閩北蘇區不少地方。為求一時安定,蔣光鼐和蔡廷鍇決定和廣東搞好關系,使得十九路軍有個后方,同時又為保存實力,他們消極執行蔣介石剿共計劃,在閩西已控制地區,成立了一個閩西善后委員會,采取耕者有其田的改良主義辦法。在蔣、蔡二人精細策劃和用心整治下,福建漸漸穩定下來,露出一派新的氣象。
二
1933年5月,陳銘樞從法國返回香港。陳銘樞與十九路軍的關系非同一般。1933年8月,陳銘樞抵達福州。他和蔣光鼐、蔡廷鍇在于山補山精舍召開了秘密會議。陳銘樞在會上提出了反蔣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聯合廣東、廣西,擁胡漢民為領袖,共同反蔣;中策,如果廣東不愿意,就與廣西聯手,先取粵、再反蔣;下策,如兩廣均不加入反蔣政府,就聯合共產黨,共同反蔣。
蔣光鼐和蔡廷鍇覺得上中策雖好,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下策則很危險,容易激起國民黨各派的共同討伐。他們認為,現在公開反蔣,似乎太早了一點,最好是維持現狀,搞半獨立來聚積力量,聯絡四方訓練干部等待時機,再起事。但陳銘樞不愿意等待,礙于昔日老上級的知遇提攜之恩,蔣光鼐和蔡廷鍇只得表示同意。
在福州取得一致意見后,陳銘樞就頻繁往來于香港、廣州之間,廣泛聯絡國民黨內外的反蔣人士。但事與愿違,胡漢民明確拒絕成立以他為首的倒蔣政府,他不提倡訴諸武力,要堅持和平斗爭。廣東陳濟棠,本來是贊成三省合作,一省若有難,另兩省全力援助。可陳銘樞要組建聯合反蔣政府,公開討伐蔣介石,陳濟棠就有些猶豫不決了。廣西李宗仁、白崇禧對于倒蔣一直熱衷,但昔日往事的教訓,終讓李、白決心難下。他們托詞,要組建聯合反蔣政府,兩廣一起反,可以,但廣西不單獨參加行動。在與粵桂兩省聯系的同時,陳銘樞考慮到紅軍是咫尺近鄰,兩次派人到上海與共產黨聯系,卻都沒有下文。
10月上旬,蔣光鼐和蔡廷鍇派十九路軍秘書長徐名鴻領頭,偕陳公培等前往江西瑞金,見到了朱德和毛澤東,但沒有見到當時當權的臨時中央總負責人博古。十九路軍本來想要與中共達成具體的反蔣作戰同盟計劃,互相支持,但博古把持的中共最高層對他們的意圖不夠了解,沒有改變既定的關門主義指導思想。中共沒有接受和十九路軍攻守同盟的計劃,對福建方面來說,多少都有一些遺憾。
三
陳銘樞沒能請得動國民黨的風云人物胡漢民,但他請動了另外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李濟深來做福建反蔣政府的領袖。1933年11月,福建事變的精神領袖李濟深抵達福州。17日,李濟深、陳銘樞召開各黨派聯席會議,就舉義發難時間和組織新國家、改換國旗等事進行了討論。18日,根據陳銘樞提議,“閩變”的幾個主要策劃者在福州鼓山涌泉寺歲寒寮又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這是“閩變”之前的最后一次重要會議,也是分歧最大的一次會議。與會者在抗日、反蔣、聯共這三點上是一致的,但蔡廷鍇主張與蔣介石政權決裂時間要拖延一兩個月,以便解決全省雜牌部隊,集中十九路軍兵力,應付蔣介石陸、海、空軍的進攻;陳銘樞則認為蔣介石政治已經天怒人怨,只要義旗一掛出來,全國必然群起響應,即使蔣介石以十幾個師來進攻,十九路軍以一當二,再加上紅軍的沿途阻擊,也有戰勝的希望。
蔡廷鍇堅持己見,陳銘樞也強調要迅速發難。會議拖到午夜,由于陳銘樞是這支部隊的家長,蔡廷鍇最后只好妥協,同意了陳銘樞的意見。
11月20日,中國各省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在福州南校場(現五一廣場)舉行萬人集會。出席大會的有來自全國25省的代表,海外華僑代表,福建各界民眾團體和駐福州部隊官兵數萬人。大會主席黃琪翔致開幕詞后,薩鎮冰、李濟深、余心清、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先后發表演說(陳銘樞因勞累過度,重感冒未能出席),一致主張打倒蔣介石、南京政府及國民黨,建立人民革命政府,保障人民權利,實行農工解放。大會發表了《人民權利宣言》,隨后舉行了數萬人的反蔣大游行。大會主席團根據會議決議,著手組織政府,推舉李濟深為人民革命政府主席,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11人為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員。
22日上午,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舉行成立典禮,決定以上紅下藍中嵌五角黃星為國旗,以福州為首都,定年號為中華共和國元年,同時劃福建為閩海、延津、興泉、龍汀四省。
四
福建事變的消息一經公布,朝野震驚,一片嘩然。
胡漢民、陳濟棠、李宗仁等致電福建,對他們反蔣、抗日表示同情,但對福建方面宣布打倒國民黨,廢除青天白日旗,改元建號的舉措則大都表示反感。李濟深周邊所形成的反蔣小集團,絕大部分是國民黨的老黨員,以曾經追隨孫中山為榮,他們只認國民黨的旗號。但是福建事變,李濟深卻打出了“生產人民黨”的旗號。南北各方軍事力量因此對福建事變紛紛采取觀望態度,甚至反弋一擊,擁護蔣介石“討逆”。蔣介石大為震怒,他親任“討逆軍”總司令,調派11個師20萬兵力赴閩“討逆”。12月中旬,蔣介石飛抵建甌,在那里設立行轅,親自指揮作戰。
福建事變,對正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拼命苦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來講,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形勢的變化對粉碎“圍剿”十分有利。當時,毛澤東、周恩來提出意見,要聯合十九路軍共同反蔣,為第五次反圍剿創造條件。彭德懷更是提出具體建議,要支援十九路軍的福建事件。但臨時中央的最高決策者博古、李德對福建事變持左傾態度,他們害怕丟失根據地,不敢實行向蔣介石后方進攻的戰略,只想繼續在內線作戰,同時把中間派看作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對福建事變在政治上不聲援支持,軍事行動上也完全不配合。結果,蔣介石最擔心的后方不但沒有受到紅軍威脅,蔣的部分軍隊還得以順利通過蘇區。
蔣介石大兵壓境,閩方軍事委員會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討論對蔣作戰方針。閩北不戰而失,十九路軍士氣低落。起初,蔣介石對閩方聲稱有6個軍近10萬兵力還有所顧忌,只敢步步為營,但有了范漢杰貢獻的密電碼本,蔣介石軍隊及時得悉了閩方軍事部署和兵力實際情況,采取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不到一個月,閩方就全線崩潰。在從容不迫解決了福建事變后,蔣介石立即揮師“圍剿”中央蘇區。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不得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一次中央人民政府開會時,毛澤東曾和陳銘樞談起過1933年的福建人民政府。毛澤東說,“沒有你們那時的人民政府,就沒有我們現在的人民政府。我們今天的人民政府還是從你們那里學來的?!?/p>
(摘自《閩都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