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灝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一起震動朝野的大案——戶部侍郎郭桓盜賣官糧案爆發。此案牽連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以及中央六部,涉案人員達數萬人。朱元璋通過這件案子將大明朝的官場整個掃蕩了一遍,成就了其鐵血帝王的威名。那么,這個案子是如何產生,又如何被查處的呢?
㈠
在朱元璋的人生字典里,他最為痛恨的兩個字莫過于“貪官”。出身于草根階層的朱元璋,曾經親眼目睹和體驗了底層民眾謀求生存的諸多艱辛,也切身體會到一個貧民在社會底層掙扎時所受到的種種屈辱與苦痛。所以在他當上皇帝后,對待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毫不手軟。這種做法也抬高了帝國官場的權力風險值。本來一個士子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當官以實現光宗耀祖、庇蔭子孫的人生夢想,可是生不逢時,在洪武年間當官卻往往會要人命。于是“鄉黨自好之士”,多視宦途為畏途,對于當時朝廷的官員錄用并不熱心,誰也不愿意拿自己的一條命去搏一場未知的富貴。既然讀書人不愿意主動依附,朱元璋只好從民間社會將那些忠誠之人提拔到權力系統工作。
為了不讓官吏禍害老百姓,朱元璋想過很多措施,“糧長制”是其中之一。當時規定每一萬石稅糧為一個納稅區,每個納稅區都是由當地富戶中最有實力的人擔任糧長,以負責稅糧的催征輸解。從糧長在權力系統中所處的地位來看,他們中的很多人屬于地方上的半公職人員,并不屬于體制內的正式官員;從他們的身份來看,這些人更接近于小吏,與體制內的官員相去甚遠。
洪武年間,“糧長”這種有權無職的地方具體辦事人員,之所以有著很強的誘惑力,主要是因為他能夠從征收稅糧的過程中撈取更多的灰色利益。但凡有利益出沒的地方,就會有趨之若鶩的人群。除了依托納糧來撈取灰色收入,一些糧長還想出各種辦法中飽私囊。他們或者將自己及其親友們應當繳納的稅糧,分攤到納稅區的眾人頭上;或者在應該繳納的正糧之外,再加上各種附加費,這些附加費的名目可以達到十八種之多,是正糧的數倍以上;或者將收繳上來的稅糧當作高利貸放出去,再向上級部門申請延期交納。
除了基層糧長以權謀私外,糧食輸送過程也是問題多多。例如,當時一石秋糧從浙西運送到南京,由于沿途層層剝盤,所耗運費高達四石糧食的價格。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朝廷采取以鈔折糧的舉措,也就是每石米折鈔兩貫,農民可以繳錢折糧,免除運費。但對于那些習慣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地方官員,他們同樣會變著法子在秋糧征收中苛斂,以獲取灰色收入。
明朝實行以鈔折糧的本意是為了降低運費,減輕糧農負擔,可是一項好政策就這樣被歪嘴和尚念歪了。也難怪朱元璋憤怒道:“害民如此,罪可宥乎?”如此坑害老百姓,還指望我饒恕他們的罪過嗎?
㈡
隨后爆發的征糧腐敗案,事發地是應天、鎮江等五個州、府。這幾個地方是朱元璋當年平定天下的根據地,在戰爭年代里長期支援朱元璋的軍隊南征北戰。朱元璋不曾忘記這份恩情,在他即位后免除該地區所有民田的夏稅秋糧,官田則減半征收。
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夏稅秋糧,應天、鎮江等五個州府,沒有一粒糧食提交國庫。民田稅糧全免,可當地還有幾十萬畝官田,從官田征收的糧食跑到哪里去了?拔出蘿卜帶出泥,由應天、鎮江等五個州、府引發的征糧腐敗案牽涉的細枝末節非常龐雜,但這個案子的最終指向都系于一個人,那就是戶部分管征糧工作的侍郎(副部長)郭桓。
郭桓究竟收了多少賄賂、盜賣了多少官糧?按照朱元璋在《大誥》中的說法,郭桓等人盜賣官糧的數字,他怕寫全了人們不信,只略寫為700萬石,若再加上其他各項,一共涉案金額折合精糧達到2400余萬石。而這相當于當時整個國家一年的收入。在朱元璋鐵血反腐的大政策背景下,作為戶部侍郎的郭桓竟敢以身試法,貪污如此巨額的國家財產,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朱元璋如果再不出手,任由事態這么發展下去,后果將變得不堪設想。他于是成立了專案組,不光要查,而且要一查到底。
㈢
朱元璋查辦案件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一竿子插到底,《大誥》中說“如六部有犯贓罪,必究贓自何而至。若布政司賄于部,則拘布政司至,間斯贓爾自何得,必指于府。府亦拘至,問贓何來,必指于州。州亦拘至,必指于縣。縣亦拘至,必指于民。至此之際,害民之奸,豈可隱乎?”從哪兒來的賄賂,就查到哪兒。郭桓、王志等京官貪污受賄是禍源所在,地方官吏苛斂罪責難逃,糧長們濫收費用更是板上釘釘。至于地方官府浮夸出來的虛假產值,朱元璋也就不再去刨根究底了。而對于這個案子造成的損失,朱元璋派人去各地追贓。跟著發了一道文:許多地方官員借此機會在全縣范圍內科斂百姓,等于加征了一道稅。收稅的總額之中,大約上繳百分之一就足以補償贓款,其余部分便落入自己的腰包,而原來收藏的贓款自然還是自己的。他要求各地耆民赴京面奏,揭發地方官的犯罪事實,下決心嚴厲懲處各級官員和牽連案件的富民。
至此,這個案子已經不是郭桓和幾個主犯的問題,而是朱元璋要將這個案子的牽連度擴展到什么程度。當時朱元璋的特務網絡已經遍及全國,許多官員白天貪污,晚上就被揭發。朱元璋的巨型大網已經撒下,對郭桓同黨的追查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展開。為了保證除惡務盡,朱元璋走的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嚴酷路線。對于他來說,不見血的權力運行,根本無法保證大明朝的長治久安。
在嚴格的追查之下,朱元璋很快發現,六部的所有官員幾乎都成了郭桓的同犯,當然這個結果也是朱元璋事前應該能夠想到的。其中涉案官員包括兵部(國防部)侍郎王志、禮部(禮法)尚書趙瑁、刑部(司法部)尚書王惠迪、工部(建設部)侍郎麥至德等,當時除了上面所列的六部高級官員外,所有侍郎(副部長)以下官員都卷入其中。
每個部除了尚書(部長)一人,侍郎(副部長)兩人,所有的辦事官員都被殺掉了。當時的部長成了光桿司令,官員們陷入了恐懼之中,見面的第一句話應該就是“你們今天死了幾個?”其實到后來這個問題也不用回答,因為一個部里最多只剩下三個人。
這種雷霆萬鈞的雙線清洗,成就了朱元璋鐵血帝王的威名。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既看到了朱元璋的道德制高點,也看到了他的憤慨與暴怒,可我們至始至終都沒有看到一個有為君主應該具有的理智。(摘自《人民論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