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在
【摘 要】 從2007年內蒙古財經大學取得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開始,全方位開展了會計專業建設、改革和創新。在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師資團隊、教育教學方式、實踐教學、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辦出了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取得了明顯建設成效。
【關鍵詞】 會計人才; 特色; 培養模式; 綜合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27-0109-04
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綜合改革始于2007年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實踐。200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專業作為當年國家第一批批準建設的專業之一,按照準確定位、注重內涵、突出優勢、強化特色的要求,結合學校“立足內蒙古,面向邊疆民族地區,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會計專業開展了全面綜合改革建設研究,在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師資團隊、課程教材建設、教育教學方式、實踐教學、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取得了明顯建設成效。建成1個會計學自治區重點學科,會計學、審計學和財務管理3個自治區品牌專業,會計學、財務管理2個自治區級優秀教學團隊,會計實驗室被評為自治區合格實驗室。《基于特色鮮明的會計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研究》獲學校重點項目立項;《模擬市場競爭環境的會計、財務、審計一體化實驗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培養的學生在第四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ERP沙盤對抗賽中獲一等獎,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三等獎,第二屆“中華會計網校杯”校園財會實務大賽中獲華北地區總冠軍。在此基礎上,2012年會計專業又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立項。經過不斷實踐、改革、再實踐的建設探索,本專業在師資團隊、人才培養方案、實驗教學創新體系、會計誠信文化教育、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構建起了特色鮮明的蒙漢兼通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適應了我國西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多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要,實現了立足內蒙古,面向邊疆民族地區,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升了自治區會計專業建設水平,對自治區乃至全國地方財經類高校的專業建設產生了顯著的示范與推廣效應。
一、建立了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蒙漢兼通的特色教學團隊
建立了一支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合理、學緣結構多元化、數量充足、經驗豐富、有較強的凝聚力和團結協作精神的高水平寬視野的專兼職蒙漢兼通的高水平教學團隊。同時由于會計專業的實踐性特色突出,還培養打造了一支既能從事理論教學,又能從事實踐教學;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雙師型、雙專業型”的師資隊伍。目前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現有專任教師6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9人,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52.24%,碩士生導師14人;具有博士學歷學位(含在讀博士)的教師28人,占專任教師的41.79%,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教師比例達95%以上;雙師型教師12人(中國注冊會計師非執業會員);全國優秀教師1名。自治區優秀教學團隊2個,自治區教學名師1名,自治區教壇新秀1名;自治區優秀教師2名。總體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團結合作、教學經驗豐富、學術造詣較深的專兼結合、蒙漢兼通的教師隊伍。
(一)打造了蒙漢兼通的師資隊伍
會計專業蒙語授課始于20世紀80年代。通過多年建設,逐漸形成了一支蒙漢教師比例合理,學歷、職稱與專業結構不斷優化,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指導能力的復合型教學團隊。專任教師中蒙古族教師21人,蒙古族教師中蒙漢兼通授課教師為16人,其中3人專職負責會計專項與綜合實驗教學,5人同時擔任會計理論與實驗課程教學,9人擔任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教授3人,副教授8人,講師助教5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比90.2%。師資梯隊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潛力持續提升。蒙漢兼通師資團隊建設著重于完善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的建設。從專業帶頭人培養、骨干教師培養與引進、專業教師培養、兼職教師建設四個層次入手,完善了蒙漢兼通專職教師到地方相關行業和領域一線學習交流、地方相關行業和領域人員到學校兼職講座和授課的制度和機制。建立蒙漢兼通教師培訓、交流和深造的常規機制,特別是蒙漢兼通青年教師在崗專業培訓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制度不斷規范,充分發揮了老教師言傳身教的幫帶作用;定期開展的教學觀摩活動,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的同時,也增強了團隊凝聚力。經過以上教師培養機制的建設,目前已形成一支結構不斷優化、數量充足、了解社會需求、經驗豐富、熱愛教學的高水平、寬視野的專兼職蒙漢兼通的教師隊伍。
(二)注重實驗教師團隊建設
會計專業的實踐性特色突出,為此我們致力于打造一支既能從事理論教學,又能從事實踐教學,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雙師型、雙專業型”的師資隊伍。會計專業任課教師中有31人參與實踐技術指導(實踐教學),占比46%,其中專職實驗教師4人。通過制度化舉措不斷提升實驗課程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此外,從企事業單位選聘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會計人員承擔本專業相關實踐課程的教學與講座,促進與提升實踐教學水平,加強了實踐教學研究是提升實驗實踐教學水平的重要保障。本專業教師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項實驗教改項目并獲獎,如2000年的項目《新世紀會計學科實踐教學研究》,獲2001年高等教育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模擬市場競爭環境的會計、財務、審計一體化實驗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獲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加強會計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項目,獲2000年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關于會計實驗教學規范化的幾點思考》項目,2006年獲自治區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二、完善了多層次、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方案
結合會計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會、財、審三個專業互相支撐,協調發展。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堅持會、財、審分專業類別、蒙授與漢授相結合、本科和研究生分層次的原則,形成了多層次、多樣性相對完善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目前會計學院設有會計學、會計學蒙語授課,財務管理、財務管理蒙語授課,審計學(含注冊會計師方向)和工程造價四個本科專業。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兩個專業招收民族學生,實行蒙漢雙語教學,是對蒙漢兼通人才培養的具體舉措。四個專業互相支撐,協調發展,分別制定了相對完善的多層次、多樣性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了貼近實際、相對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進一步提升了蒙漢兼通人才培養層次,人才培養效果突出。endprint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為了落實學校內涵建設的發展思路,在2012年學分制改革以及新一輪教學方案調整安排之時,該院領導班子創新探索了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針對蒙漢兼通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經多方調研、數次討論,根據該區高端會計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提出了以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為突破的會計高端人才培養的改革目標,并確定在2012年招生計劃中開始實施。為此,在教學方案調整中,新增設了審計學(注冊會計師方向)教學方案,與會計學蒙授方案協調,便于蒙漢兼通專業人才的培養。教學方案確定后,還進行了師資選配,對教師的職稱、學歷進行了要求,特別配備了蒙漢兼通教授進行部分核心課程講授,同時強調有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及有注冊會計師課程授課經驗的要求。對于選定的教師,安排其通過外派、網絡等各種方式參加相關培訓,保障授課質量。
(二)實驗教學模式改革
為落實蒙漢兼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會計學院不斷改革完善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由綜合實驗、課程實驗以及實訓為一體的實驗教學體系,并繼續完善“三個層次”的實驗(操作型實驗、設計型實驗和研究型實驗)項目,使學生的基本技能、專業素養和個性化能力通過實驗教學得到培養。通過配備蒙漢兼通教師的全程輔導,增強蒙漢兼通學生的實驗效果,另外設計了以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為目的開發的綜合性實驗項目。構建了以沙盤為平臺,模擬企業運營環境,將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業務融為一體的綜合實驗體系,蒙古族學生與其他學生混編一組,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導他們共同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從而解決問題,使蒙漢兼通學生主動參與實驗,而不是做實驗,變“被動實驗”為“主動實驗”,培養蒙漢兼通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
三、創新了突出能力導向的實驗教學體系
形成了完整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完善了財、會、審一體化實驗教學創新體系,已形成了較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課堂實驗與綜合實驗、校內實習實訓、校外頂崗實習以及導師制主導的其他實踐教學環節。
(一)完善了蒙漢兼通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在明確實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和完善蒙漢兼通人才培養計劃與方案,通過2006年、2009年及2012年3次教學方案的修訂,已形成了較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課堂實驗與綜合實驗、校內實習實訓、校外頂崗實習以及導師制主導的其他實踐教學環節。
為了實現教學的一貫性與協調性,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通過導師制,對學生的各項實踐教學活動進行四年一貫性指導,對蒙漢兼通學生,專門配備蒙漢兼通教師進行專門輔導,從學生第一學年的社會調查指導到第四學年的實習報告、畢業論文(設計)都由同一名導師指導。實現對學生的一貫性與系統性訓練,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近兩年,會計學院優秀畢業論文(設計)占全部學生比例超過5%。
(二)推進了實踐教學保障體系的建設
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相應的保障體系與之相配合。為此,該院組織教師編寫了實驗教材,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引進,特別是由蒙漢兼通教師編寫出版了蒙文教材,建設了較完備的會計實驗室,建立了幾十個校外實習基地。
(三)開展了協同創新推進實踐教學研究
為了促進與提升實踐教學水平,該院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的研究,并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其主持的《模擬市場競爭環境的會計、財務、審計一體化實驗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獲得了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基于特色鮮明的會計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研究》獲該校教育教學重點項目立項。此外,教師還發表了幾十篇關于會計實踐教學的論文。這些成果在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進一步加強了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的實踐教學水平。
四、強化會計誠信文化教育建設
現代會計之父、教育家潘序倫曾提出“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天生具有寬廣、淳樸、誠實的民族特性,大家在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結合蒙古族學生特性,從專業視角強化了會計誠信教育。具體實施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高素質的誠信師資隊伍
在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建設中,教師首先應該做到正直、誠實、嚴謹、科學,以其誠信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會計學院為提高教師的誠信道德素質,首先加強蒙漢兼通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在教學任務承擔、教學精力投入、教學改革、教書育人等方面對蒙漢兼通教師嚴格要求,定期考核,要求他們做到“以德治學”,從而提升整個會計學專業的誠信文化教學水平。其次,提高蒙漢兼通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把蒙漢兼通教師選送到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崗位代職工作,體驗會計專業實踐中誠信與敬業精神之所在,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切身體會講清講透會計專業學習與誠信道德的內在一致性聯系。
(二)會計專業教育與會計誠信文化教育有機結合
教學中注重將知識技能傳授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教師不斷探索找準知識技能傳授與職業道德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努力挖掘知識點中蘊含的職業道德因素,使得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全過程,培養與強化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
第一,從會計啟蒙教學——基礎會計入手,教育學生熱愛專業,堅持原則。講授會計核算方法時,把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法規貫穿其中,教育學生樹立依法辦事,嚴格規范職業行為,不違法亂紀的信念。講授會計循環和會計核算程序時,要教育學生認識到會計工作的嚴肅性和客觀性,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對每一筆經濟業務都要仔細核算和監督,做到賬目清楚、計算準確、數字真實。講授財產清查時,要教育學生維護財經紀律,保護國家和企業的財產安全。
第二,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教育學生精通業務,顧全大局。教師在講授各章節內容時教育學生各項業務的處理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維護國家和股東的利益,維護企業與職工的利益,正確處理國家、企業、股東和職工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公平正直、廉潔奉公。當各方面利益出現矛盾時,要以大局為重,切不可損人利己。endprint
第三,在審計類課程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做到客觀獨立、公正廉潔。該課程除了講授審計知識和審計技能之外,務必教育學生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履行會計監督職能,嚴肅認真地監督每項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防止發生錯弊,堅決同一切違法亂紀的行為作斗爭,客觀、公正、獨立地處理企業的每一項經濟業務。
(三)注重學生誠信素質的養成教育
在學生入學教育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始終把學生的誠信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進行貫徹。在入學教育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確會計專業不僅要在專業知識、職業能力方面有要求,同時在誠信方面要有更高的要求。高等學校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會計專業就是要傳承誠信文化,誠信做人,不做假賬,讓學生知道誠信就是在學校要做到考試不作弊,論文不抄襲。誠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就是要做到誠信做人,遵循準則,不做假賬。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始終把財經法規和職業道德等相關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生樹立誠信的職業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誠信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
五、構建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對“2011協同創新”作出了戰略部署。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高層次會計人才培養的助推器,也是突顯為地方培養急需會計人才辦學特色的重要舉措。會計專業構建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加強內蒙古自治區會計隊伍建設,優化會計隊伍人才結構,改革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會計人才發展規劃實施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會計人才發展規劃的實施方案》,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與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學院聯合舉辦了注冊會計師方向班本科教育合作項目,開啟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校政協同“訂單式”培養模式,為自治區培養經濟建設急需的CPA人才。
在注冊會計師方向班的專業建設過程中,專門邀請注冊會計師協會與財政廳會計處相關領導、會計師事務所相關負責人就該教學方案進行充分研討,根據意見與建議對教學方案進行了修改與完善,體現了“校、政、所”三方面的協同創新。
(二)與自治區審計廳、呼和浩特市審計局的協同創新
2010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審計廳與內蒙古財經大學在人才優勢互補、審計科研課題研究、干部崗位培訓、后續教育及教學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簽訂協議。會計學院為審計廳提供后續教育基地,支持審計機關審計人才的培養與提升,而審計廳為會計學院師生提供審計實習實踐基地,為師生安排審計實習項目,便于師生參與審計實踐活動。
此外,會計學院2012年12月與呼和浩特市審計局簽訂合作協議,成立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審計干部培訓分院,協同開創會計審計人才培養新途徑。
(三)企業實習基地的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是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彌補校內會計實驗設備和場所的不足,提供促進教與學互動的社會職業環境,把會計實踐教學延伸到企業經營管理中去。經過不斷的努力,會計學院已與赤峰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中天華正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分公司、內蒙古工商銀行營業部、中國石化內蒙古分公司、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國家稅務局等50多家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立了眾多務實的校外實習基地。這些實習基地除滿足教學及實習要求外,也為會計學院學生提供了優越的實習環境,同時讓企業了解學生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結 語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專業綜合改革與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基本要求。2007年以來,專業綜合改革各項實踐舉措在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連續5年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全面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總之,在突出特色的建設目標思路下,全面開展了會計專業綜合改革建設研究,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強化蒙漢雙語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與實踐,取得了明顯的建設特色與優勢。
【參考文獻】
[1] 劉增麗.構筑學科梯隊加強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的基本策略[J].中國人才,2011(14):190-191.
[2] 李朋偉,王憲齡,張景亞,等.加強重點學科建設,構建創新人才培養平臺[J].中國西部科技,2011(13):83-84.
[3] 李桂榮,楊淑君.地方財經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C].中國會計教育年會暨第六屆會計學院院長論壇論文集,2013:193.
[4] 裘益政,許永斌.基于管理型特色的卓越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C].中國會計教育年會暨第六屆會計學院院長論壇論文集,2013:2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