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輝
摘 要:當前,全球資源日趨枯竭,加強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深入研究石油地質類型,分析儲油層及生油層的特征,有利于提升我國石油勘探能力,提高油氣產量,避免資源浪費,從而確保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本文通過概述石油地質類型、探討石油地質類型的進展以及研究創新點。
關鍵詞:石油;地質類型;研究;創新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1 石油地質類型概述
隨著石油勘探技術的不斷提高,對石油地質類型進行深入研究也越來越被重視。在分析一個地區的含油氣情況之前,需要著手研究區域構造條件和形成條件等控制作用,以及研究地殼運動沉積的周期性、旋回性及基底結構等,最終判斷出有利的含油區與生油區。一般來說,石油地質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生油層。能夠生成并提供具有價值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巖石稱為生油氣巖,而由烴源巖結構組成的底層就叫做生油層。生油層一般可分為泥質巖和碳酸鹽巖。二是儲集層。它具有兩個特征:具備孔隙,以容納流體物質;具備孔隙間的聯通性,可滲透和過濾流體。儲集層一般分為碎屑巖儲集層和碳酸鹽巖儲集層。三是蓋層。即封隔儲集層以防止油氣上溢的巖層,其主要的結構特征是:孔隙度低,可明顯抑制流體的滲透,并及時阻礙油氣溢散。
就生油層的沉積環境或巖相來看,最有利于產生石油的區域是有利于生物繁衍、保存以及有利于石油巖發育的環境。而油層分布集中且廣泛的區域,除了碎屑巖類和碳酸鹽巖類之外,還包括火山巖、變質巖、泥巖等。另外,一般的蓋層巖石類型包括鹽巖、泥頁巖、膏巖、致密灰巖等,對于蓋層的勘察,是石油地質勘探的重要依據之一。
2 石油地質類型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國內外在石油地質類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形成一些較先進理論,如烴源巖研究、湖相層序地層學、金屬-有機質相互作用原理、基底構造對圈閉的控制等。這些研究成果指導著石油地質類型的研究方向,具有較高的石油勘探應用價值。
2.1 烴源巖研究
評價沉積盆地的油氣潛力,需要深入了解烴源巖的分布狀況。層序底層學方法和氣候模型都有利于判斷及預測烴源巖。首先,通過層序地層學研究,可以了解盆地演化、有機物分布、沉積環境序列之間的關系。其次,通過運用氣候模擬及地理變化知識,可以檢驗氣候資料、有機質產量及保存的對比關系;可驗證模型能否模擬一些關鍵性的變化;可評判過去及現在不同的氣候預測條件;可通過對比地質資料來進行不同階段氣候模型的修正。
2.2 湖相層序地層學
層序底層學發展至今,已經具有研究陸相沉積環境的趨勢,可利用鉆井相關資料,結合沉積或侵蝕間斷面以及特殊的巖相段,來確定各個湖相層序。具體來說,在海相沉積環境中,海平面變化和沉積補給是控制層序發育的兩個主要因素,而構造和氣候則影響著湖相層序的發育過程。
2.3 金屬與有機質相互作用原理
目前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金屬的沉積與有機質有關。金屬與有機質相互作用理論應用于石油勘探之中,尤其對于石油地質類型的研究意義重大。這一關系有利于勘探人員判斷出:有油氣的地方礦化作用發生的溫度,與卡林型金礦的礦化溫度相比要低很多,這有利于捕集石油的保存;尋找卡林型金礦的勘探技術適用于“卡林型”油田的發現;導致油氣遷移和捕集的熱液系統,與引起金礦化作用的熱液系統屬于同類;石油捕集和金礦化的空隙均是由熱液碳酸鹽溶解作用造成的。
2.4 基底構造對圈閉的可控性
通過對由基底控制的油氣圈閉進行分類,可劃分20類,由此提出基底斷塊模式這一概念,即油氣圈閉大多是由一定地質環境下的基底控制。通過這一理論可以尋求油氣開發的途徑,并相應降低成本。
3 石油地質類型研究的創新點
3.1 可膨脹套管技術研究
可膨脹套管技術誕生于80年代初,用擴管器將異型管擴張成圓形再使其依靠井壁,下入井內,至遇到水層或破碎帶而無法正常鉆入時,可達到封堵水層或破碎帶的目的。割縫膨脹管,則是90年代末由美國研制出的新型產品,具有更好的封堵破碎帶效果,同時它比異型管更容易擴徑,可減少上部井眼的尺寸及套管層數,有利于便捷解決復雜井段的井壁穩定問題。而當前,膨脹式割縫管和實體套管的開發,也已經應用于鉆井勘探工作中。
3.2 新型技術研究
在石油地質類型研究基礎之上,實現創新型的技術研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對巖石復雜構造及非均質速度建模及成像技術,儲層及流體地球物理識別技術,多次分量地震勘探技術,煤層氣地球物理技術,井地聯合勘探技術等等。技術鏈要從勘探向開發延伸,通過研究石油地質類型來全面提高石油勘探的水平。由此,多種石油勘探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可形成一條完整的物探技術鏈條,進而提升我國的石油勘探競爭力。
結語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我國石油勘探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多學科協同研究及滲透的綜合性勘探體系由此形成。我們知道,石油地質類型研究是提高石油勘探水準的關鍵之處,而且地質類型在不同的地質區域內有著不同的組成及特征。當前,建立在石油地質類型研究基礎之上的石油勘探技術,正在向集成化、精細化、多領域滲透化方向發展,從研究區域構造條件等控制作用入手去探究一個地區的含油氣情況,最終確定縱向上各因素的相互關系,以便明確有利的生油層及含油層。無疑,了解這些變化規律可以促使我們追求更好的石油勘探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志,李燕承,周冕.探討石油地質類型對石油勘探的作用[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09).
[2]傅家謨,史繼揚.石油成因與石油勘探—關于當前石油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地質地球化學,1978(02).
[3]羅永.關于石油地質類型對石油勘探作用的思考[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06).
[4]姚達因.石油地質類型研究對勘探的作用探討[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2(05).
[5]郭峰,陳世悅,王德海,胡光明,紀友亮,任國選.松遼盆地濱北地區白堊系泉頭組—嫩江組沉積特征[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