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德斯通軍械廠位于美國亞拉巴馬州麥迪遜縣的亨茨維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爭催生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美蘇登月競賽期間,在德裔火箭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的領導下,它由一個軍械工廠發展成為火箭發動機和其他技術的研發中心。現在,雷德斯通軍械廠是美國陸軍導彈司令部的一個主要中心,它將繼續推動亨茨維爾的高科技經濟。
誕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亨茨維爾是一個安靜的地方,主要以其宏偉的住宅、興盛的棉花工業以及阿拉巴馬州第一個首府的地位而著名。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期,歐洲和亞洲已經處于戰爭狀態,美國陸軍開始為化學彈藥工廠選址。美國國會議員約翰·J·斯帕克曼是田納西河谷的本地人,他強力推薦將亨茨維爾作為工廠選址,而且與田納西河毗連的4萬英畝土地可提供給政府。1941年,美國陸軍在選址上建立工廠,命名為亨茨維爾兵工廠,后來又在附近建造起雷德斯通軍械工廠。
在兵工廠,美國陸軍生產過彩色發煙彈、催淚彈、芥子氣以及其他化學戰劑,而軍械工廠則生產過手榴彈、炸彈、化學炮兵彈藥。在二戰期間,兵工廠生產了超過2700萬件化學彈藥,而軍械工廠生產了大約4520萬單位的彈藥。戰爭期間,這些機構的雇員因其成就贏得了五次最高的陸海軍優異服務獎章。斯帕克曼繼續支持工廠的計劃,并出任國會議員,1946年開始擔任美國參議員。作為一名日漸有影響力的參議員,并于1952年時作為民主黨副總統的競爭者,斯帕克曼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一方面保持雷德斯通軍械廠正常生產,另一方面說服陸軍把新的導彈和火箭研究工作放在雷德斯通軍械廠。
轉型
在戰爭結束后的幾年里,軍械工廠一直處于待命狀態,而兵工廠則登廣告出售。在冷戰時期,美蘇激烈競爭的一個領域是導彈和火箭研發。1950年,美國實施了一個叫做“回形針”行動(回形針用來給高價值外國科學家的卷宗做標記)的計劃,德國火箭工程師沃納·馮·布勞恩和他的外籍德國科學家團隊(戰爭期間他們研制了德國V-2火箭項目)就是通過該計劃從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試驗場轉移到雷德斯通軍械廠。在雷德斯通軍械廠,他們為開發導彈建立了一個核心集團。在經費保障不足的情況下,他們開發了“雷德斯通”火箭,該火箭后來發展成為將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送入軌道的“丘必特”C型火箭。
當時,軍械廠缺乏受過充分培訓的本地工人,外地人涌進小城里,在再度復興的軍械廠里從事專業性、事務性和生產性工作。其中,500名文職人員和500名軍事人員,包括德國科學家,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來到雷德斯通軍械廠。盡管陸軍對雷德斯通軍械廠的雇員數量多年來起伏不定,但仍在亨茨維爾地區雇主名單中居首位。根據亨茨維爾-麥迪遜縣商會的一份報告,工資表上有14601名雇員。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的人造衛星進入太空,揭開了太空競賽的序幕。1960年,喬治·C·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在雷德斯通建立,馮·布勞恩任主任。此前,他和其他102位德裔科學家已經成為美國公民。1960年7月,設在雷德斯通軍械廠的陸軍機構不再擔負有關航天的任務,連同大約4700名文職雇員,包括德國研究團隊,均轉到新建立的美國航空航天局喬治·C·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該中心也設在亨茨維爾。在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新組建的科學研究組開始對“水星-雷德斯通”運載火箭進行火箭測試,準備于1961年把美國第一位航天員愛倫·B·謝潑德送入太空。
1961年,美國發射“探險者”-1號衛星進入太空。約翰·F·肯尼迪總統當時承諾,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要把一個人送到月球并把他安全地送回地球。由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牽頭,科學家們全力以赴地履行這一承諾。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的科學家們都擔負制造“土星”-5號火箭的任務,該衛星將航天員送上通往月球之路。航天員尼爾·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踏上月球表面的一刻,宣告“雷德斯通”以及其他地方的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的努力取得了“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無論是在月球表面運送航天員的探險車,還是進入太空的“土星”火箭助推器,都是雷德斯通技術的成果。
發展
隨著1972年美蘇登月競賽落下帷幕,雷德斯通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中的地位下降。但是,在此前的三十年里,雷德斯通軍械廠和與此相聯系的美國航空航天局各研究中心以及有關科學家和工程師大量涌進亨茨維爾,已經改變了該地區的文化和學術氣氛。新興高技術產業興起后,亨茨維爾地區繼續吸引著企業家。對經濟和科學環境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亨茨維爾的阿拉巴馬州大學,它雇用和培育了許許多多的工程師、數學家和科學家。亨茨維爾市為重新部署政府職員而準備的一份研究稱,亨茨維爾三分之一的從業居民在專業、技術和科學領域工作。該報告還進一步指出,該市中等家庭收入在5.2萬美元以上。
此外,雷德斯通軍械廠還擴大了它的研究范圍,致力于其他研究領域。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雷德斯通軍械廠也卷入了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軍備競賽。1962年8月,美國陸軍導彈司令部在雷德斯通軍械廠正式組建,擁有19套大型導彈系統。在雷德斯通軍械廠研制的導彈中,有“霍克”(意譯名稱為“鷹”)防空導彈、“奈克”(意譯名稱為“勝利女神”)防空導彈以及機載“陶”式反坦克導彈。其中,“霍克”防空導彈由以色列國防軍在1967年以色列和幾個阿拉伯國家之間進行的“六日戰爭”中首次使用,機載“陶”式反坦克導彈在越南戰爭中得到使用。美國在1983年對格林納達實施空降突襲的“緊急狂暴”行動中,還使用了雷德斯通研制的“毒刺”導彈。在1990年到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雷德斯通研制的“愛國者”防空導彈被部署用于保護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的設施免受伊拉克“飛毛腿”導彈攻擊。雷德斯通的“龍”式和“陶”式反坦克導彈系統在海灣戰爭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紀90年代,美國陸軍繼續把導彈技術及其空間應用轉移到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為應對國際恐怖主義日益增大的擔憂,美國聯邦調查局危險設備學校于2004年9月在雷德斯通開始了其訓練計劃。
2005年,雷德斯通軍械廠成為美國國防部基地關閉與重組計劃的受益者。按照這一計劃,美國陸軍把三個主要司令部總部,包括導彈與航空司令部,搬遷到雷德斯通。為武裝部隊所有軍種服務的導彈防御局的大部也搬遷到雷德斯通。最終,大約4500個聯邦職位及估計5000個合同商職位在2009—2011年間搬遷到亨茨維爾地區。
雷德斯通軍械廠既是太空時代的基石也是太空時代的受益者。現在,它已進入其第7個十年發展階段,仍是美國軍事成就的一個重要部分。
(編輯/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