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春
2000年,53歲的蔣勛決定從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位置上辭職。當時,一個學生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淚流滿面,考試寫作品分析時卻寫不了幾個字,蔣勛沒法給這學生打分。“這個學生就是當年的我。”蔣勛說。他想把美還給生活,還給販夫走卒,于是給五行八作各色人等辦美學講座。他認為,“美學”的原意是“感覺學”,不限于視覺美感,研究的是2000種色彩,10000多種嗅覺,各種分貝的聽覺,及味覺和觸覺。他的很多講座內容都是就地取材,從古畫引出的話題可以落實到臺灣隨處可見的植物葉子;講“善與美”這個貌似空泛的話題,他以花和杜甫的詩作為論據:“欣欣物自私”,生命像花一樣盡情綻放,艱難地完成自我,展示自我,才是最大的善與美。他細說《紅樓夢》,把它當“佛經”來讀,“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在蔣勛看來,中國圖書能夠“將個人生命情懷提升在藝術之上”。
曾仕強在歐美拿的學位,但被譽為“中國式管理大師”。39歲那年,他就升任正教授,在臺灣很難得,但“身體也快要報銷了”。老父親告誡:“叫你讀《易經》,你為什么不讀呢?”他以為《易經》不過是算命、風水之書,父親只拋出一句話:“你先讀《易傳》就明白了。”光陰流轉,2009年,曾仕強講的《易經的奧秘》在“百家講壇”播出,收視率超過于丹《論語心得》。在他眼里,《易經》“已經變成我們血液里的東西,我們生命當中的基因”,易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避免了思維絕對化。他還把中國式管理的精髓歸納為“修己安人”,認為中國式管理以人為中心,西方式管理以事為中心。這位七十多歲的老頭兒,如今粉絲眾多,包括河南鄉鎮醫院的院長、山西的煤老板,浙江的民營企業家……思維方式的轉變,是粉絲的最大收獲。有粉絲感嘆:“理解了圓通境界,就像打通經絡,一通百通。”
從《雙截棍》開始,周杰倫唱的《東風破》《青花瓷》《菊花臺》《刀馬旦》等歌曲,讓“中國風”紅遍了大江南北。“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如此令人叫絕的歌詞,都出自方文山之手。在當代流行樂壇,“我愛你、你愛我”的俗套模式已成主流,而方文山卻獨辟蹊徑追尋古典情愫,把流行音樂從靡靡之音帶到了古典與歷史、懷舊和真摯相融的意境中。周杰倫這樣形容方文山:“總是覺得他是屬于那種穿長袍站在私塾,搖頭晃腦教小孩子背誦詩書的夫子,這樣的人跑來現代,還用電腦創作歌詞,看來可能真有上輩子這種事吧!”方文山對中國的古物、文化、歷史、建筑等都有著濃厚的懷舊情懷,甚至自己制作了一座規模宏大、建制精細的唐長安城模型,里面有紅土城墻、勾欄酒肆和煙雨樓臺。他曾憧憬著坐上時光機,回到那個最開放的時代。
1973年,在美國學新聞學的林懷民回到臺灣,在沒有專業舞者和劇場的情況下成立云門舞集,開始自己編舞。這是華人社會首個當代舞團,已創作出《白蛇傳》《紅樓夢》《九歌》《水月》《行草》等一百六十多出舞作,躍上全球兩百多個舞臺,“不論是白領菁英或農村阿伯,都能看得很開心”。尤其是云門的《行草》,雖取材傳統,但風貌卻是當代。穿著黑色服裝的舞者,在白色的舞臺上起舞,有如宣紙上的墨跡。在巨大的白色銀幕上投射的錄像和幻燈,與舞蹈相契合,把王羲之、懷素、張旭等歷代名家的書法,呈現在觀眾眼前。“我們的演出最重要的不是敘事性的、不是抒情式的,甚至不是視覺性的,而是學會怎么感染觀眾,怎么和觀眾交換能量。”林懷民認為,“云門”的語言就是“完全用傳統訓練出來的身體在重新創造”。舞者進云門就像修行,打坐、太極、書法等,是最重要的訓練。他說:“我也不是講‘復興文化,但一頭栽到傳統文化中去,真是柳暗花明。”
八九歲時,白先勇在上海聽了梅蘭芳演唱的昆曲《牡丹亭·游園驚夢》,從此終身難忘。近二十多年來,以寫作成名的白先勇自詡“昆曲義工”,大力推廣昆曲。2004年4月,由白先勇主持制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開始世界巡演,幾乎場場爆滿。“盛況”的背后,凝聚著白先勇等人諸般心血——傳統昆曲唱腔過于沉長、節奏緩慢,白先勇組織兩岸音樂人大膽突破,將西方歌劇和東方戲曲相結合,加入大量幕間音樂和舞蹈音樂;為使昆曲與現代劇場接軌,采用“空舞臺”的設置,拓展了載歌載舞的虛擬空間;舞臺地板打破傳統地毯,利用灰色調地膠作舞臺,將優美的書法運用其中,景片上則書寫著柳宗元的散文;全部演出服裝系手工蘇繡,具有濃厚的中國山水畫風格。他們還請來當代昆曲名家對青年演員進行強化訓練,確保昆曲的古典精神。最終,一席五彩斑斕的視聽盛宴呈現在觀眾面前。有報道說,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的觀眾人群年齡下降了30歲”。
小學生皓皓在臺北孔廟讀經,心中頗不樂意,卻“意外”回到兩千多年前,遇見孔子和他的學生們,還追隨孔子周游歷險,被圣賢的仁義之道感化,重返現實后終于領會“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儒家智慧。——這部名為《童游孔廟》的兒童劇,是“孔廟傳奇三部曲”中的一部,其他兩部是《孔廟情緣》和《禮運大同》。2009年,劉克華領導的六藝劇團與臺北市民政局合作,以臺北孔廟作為展演環境,創作演出了一系列孔廟情境劇。劉克華說:“這里演出與劇場十分契合。演員先多了虔敬之心;觀眾也會有穿越時空的感覺,更容易入戲。”盡管劇本使用大量“之乎者也”的典雅中文,卻絲毫沒影響觀眾的熱情。有家長分享道,四歲的孩子看完演出去書店,竟然指著一本《白話孔子》的童書要買回家。很多孩子還搖頭晃腦地學著小主角,念誦“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之類的臺詞。劉克華表示,希望“用表演的方式宣揚儒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