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



近日公布的7月數據顯示,2014 年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2731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萬億元和5460億元。其中,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852 億元,同比少增3145 億元。2014 年1-7 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0.81 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577 億元。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19.42 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個和1.0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3.13 萬億元,同比增長6.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2.2 個和3.0 個百分點。
7月份信貸數據顯然超出市場預期。此前機構給出的7月份信貸分布區間大約在6500億-8700億之間,盡管預期比6月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預計比去年增加,并不認為會顯著回落。而從實際公布的數據來看,回落的速度和幅度超出市場預期。
數據公布的8月13日當天,滬深兩市股指一度大幅回落,但收盤時基本將日內跌幅收回。
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解讀7月份主要金融數據時表示,7月份金融數據的回落,與基數效應、今年6月份“沖高”較多以及數據本身的季節性波動等有關,深入分析的結果顯示,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仍處在合理區間,貨幣政策“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并沒有改變。
該負責人分析稱,今年6月份新增貸款大幅沖高至1.08萬億元,7月份的季節性回落就較去年更為明顯。歷史上7月份歷來是“小月”。今年6、7兩月合并來看,平均每月新增貸款仍有7000多億元。在“三期疊加”、經濟運行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以及房地產市場正在調整的背景下,有效貸款需求沒有過去那么旺盛,6月份貸款大幅沖高消耗了較多的高質量貸款項目儲備,金融機構需要一些時間來補充。7月份存款季節性下降較多,存貸比有所上升,金融機構相應調整貸款的投放進度。此外,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連續11個季度上升,信貸資產質量管控壓力有所加大,金融機構貸款投放,特別是對一些信用風險集中暴露的地區和領域的貸款投放更為謹慎。
究竟7月份的數據異動是短期擾動還是趨勢變化呢?
“我們傾向認為,7月數據是對6月的某種修正,單月擾動的成分更大,并不能構成趨勢。如果合并這兩個月的數據,那么M2和社融增速與5月是基本持平的,熨平后的數據看起來也似乎更為合理。這意味著我們不必對6月數據太過樂觀,也不必對7月數據太過悲觀。”國信證券分析師鐘正生表示,“考慮到這兩個月數據擾動過大,均無太多參考價值,預計未來會逐步回復正常,貨幣政策仍然沒有突然轉向的必要。”
對于7月社會融資規模的意外大幅下降,東方證券分析師邵宇認為,首先7月為融資淡季,季節性因素導致除股票融資外的其他融資規模均不同程度環比回落;其次作為交易結算需求的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大幅下降與之前1-3 個月新增貸款大幅增加高度相關,說明企業由融資到交易結算的結構性轉換;最后政策擾動導致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大幅下降,主要與近期規范相關業務發展、金融機構加強風險控制有關。“綜合以上三個因素,我們分析認為,內生變量的沖擊至8月會逐漸恢復至正面,而政策變量的短期沖擊也會進一步弱化,因此融資規模環比較大改善是大概率事件。”邵宇表示。
渤海證券分析師周喜認為,除受到季節影響外,一方面疲弱的內需環境令信貸需求仍顯不足,另一方面存款季度性回落令銀行在存貸比承壓的情況下貸款投放趨于謹慎,因此存款、貸款、社融以及貨幣增速均較上月和去年同期明顯回落,特別是非標業務的大規模縮水令7月社會融資僅為2731 億元,而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則為3852 億元。
相比之下,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則相對悲觀。胡月曉判斷,先前貨幣增速的回升,主要是貨幣當局微刺激和“喊話”引導下,金融機構得到定向支持后,貨幣流轉速度提升的結果;信貸的增長,則主要是監管導向和金融機構經營商業模式變化,表外轉向表內的結果,前期新增信貸的高增長屬于“偽增長”。“在信貸增加帶來信用擴張的同時,央行悄悄加強了對基礎貨幣投放的控制,基礎貨幣增長持續低位運行,在貨幣乘數不可能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貨幣增速的反彈顯然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