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群+唐愛梅+黃偉林
摘?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服務,是農業職業學校肩負的重要任務;為教師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提升創造良好條件,是職業學校面臨的緊迫課題。通過掛村聯戶,“四走兩提”,切實提升農類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確保教師不僅有“雙證”,更要做到“精藝善教、精技助農”,實現“學校在農村、課堂在田間、教研在基地、成果進農家”。
關鍵詞?掛村聯戶;四走兩提;“雙精”教師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3-078-2
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服務,是農業職業學校肩負的重要任務;為教師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提升創造良好條件,是職業學校面臨的緊迫課題。湖南省汨羅市是傳統農業大縣、全國商品糧基地。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縣域內農業多種功能日益凸顯,農業產業的鏈條不斷延伸、擴展,產業形態更加豐富多樣,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和技術技能型的農業從業者,對農類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作為區域內唯一的一所重點職業學校,地處農村,“姓農不改姓、興農不變心”,30多年來,始終立足農業,面向農村,努力把學校辦在農民的心坎上。2011年,學校立項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以來,把教師隊伍特別是農類教師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建設內容。學校通過掛村聯戶,“四走兩提”,切實提升農類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確保教師不僅有“雙證”,更要做到“精藝善教、精技助農”,實現“學校在農村、課堂在田間、教研在基地、成果進農家”。
1?搭建農類教師專業發展大舞臺
為進一步提升學校在人才培訓、技術推廣、生產示范、咨詢服務等方面的能力,為農民脫貧致富服務,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學校采取掛村聯戶的新舉措,即每個老師至少掛職一個村,擔任村長助理,協助村務管理工作;每個老師至少聯系5個農戶,開展技術服務工作。農類教師根據各個鄉鎮的主導產業和自己的專業特長分別確定了各自所掛職的村和聯點的農戶。3年來,26名專業教師共掛村31個,聯系農戶185戶。
掛村聯戶,為新農村建設出力獻策,在為農服務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也很好地促進了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現代農藝技術等專業的一批教師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大舞臺上迅速鍛煉成長為“雙精”教師。
2?提高教師“精藝善教”的實踐教學能力
2.1?建立實訓基地,在實踐中教學
黑板上是種不出莊稼來的,農業教師掛村聯戶后,就把實訓基地建在所在村組、農戶,并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經營和管理。學校建立有200個溫室、13.33 hm2的校外實訓基地,種有蔬菜、草莓、食用菌、茶葉、金銀花等幾十個品種的農作物,教師一邊參與基地建設、一邊進行實際生產,并經常帶著學生實習,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不斷改變,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2?先實踐后教學,學以致用
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睡覺的一大片。教師先實踐,通過生產實踐、相互交流,積累實踐經驗。教師再回到課堂教學,講授一個知識點時就會帶出好多的實踐經歷和故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青年教師馬軍華,雖然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由于在基地連續呆了兩年的時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現在他可以把一堂課上得很精彩,教學內容結合生產實踐,講的許多知識都是課本上沒有的,學生很愛聽。
3?提高教師“精技助農”的社會服務能力
3.1?對口技術扶持,推廣應用新技術
許多已經很成熟的農業新技術老百姓還沒有使用,學校充分發揮人才優勢,認真做好技術支持工作。聯戶教師通過農業技術推廣、瓜果栽培管理技術培訓、特色種植試點等多種活動,“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富”,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年來,幫助農戶引進優良品種,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等項目242個。曾文勝老師掛職周邊的高坊鎮鳳形村,成立“農技咨詢小組”,配合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在該村常年開展義務咨詢活動,他們成立的生姜病蟲研究組,定期到周圍農戶指導生產,使該村的生姜生產連年獲得豐收,成為縣內外知名的生姜主產區。
3.2?帶項目入農戶,幫助農民發家致富
參加掛村聯戶工作的教師主動將學校承擔的市級、校級課題《汨羅市“金銀花引種與示范”》《湘北野生蔬菜產業化研究》等項目的研究基地建在鄉鎮農村,并將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當地。唐愛梅老師與方偉群老師一起,把她們的科研成果--野生蕨菜特色蔬菜引進大棚栽種,讓高坊鎮青江村的干部和老鄉樂得合不攏嘴。老百姓高興地說:“送現金送技術不如送個好項目。”
學校通過開展農類教師“掛村聯戶、四走兩提”工作,培養了一大批“精藝善教”“精技助農”的“雙精”教師,為汩羅市鄉鎮提供了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全校農類教師85%以上具備了“雙師”素質;同時培養了1名省級學科帶頭人、3名專業帶頭人、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獲得批準立項的科研項目共3項,參與的橫向科研項目達12項。我市“雙百科技”富民工程、“魅力鄉鎮”新農村建設工程等多項工作中都活躍著學校農類教師的身影。掛村聯戶工作也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學校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科教興農先進單位”;學校服務三農工作受到了諸多好評,《中國青年報》以《他們以新農村建設為己任》《中國農村教育》以《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飛翔》等為題報道了學校服務三農工作的典型
經驗。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