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民YANG Zhi-min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518000)
企業經營理論中有這樣的觀點:在關注市場和客戶時首先關注員工。表述的是企業在常態下經營活動要依靠員工的工作實踐。那么在當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在企業內部營造出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傳遞擴散正能量,形成和諧進取的良性氛圍,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要求。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尋求有效的著力點和工作形態,來適應并保證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運營的轉型和改革的持續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和經驗:員工對企業及推出的政策先要理解落實,從而達到一種和諧與進步。本來,國企有著“以人為本”的優勢,就企業與員工的關系而言,達成“和諧”應不存在太大困難,但既然是變革,就會有觀念碰撞,就會有取舍,就難免觸及到部分員工的利益;這時候,使員工在理念上認同、在心態上調整、在行動上適應企業的發展進程,就需要強化一種覆蓋全員的、精細的思想政治工作承載體——企業基本單元(班組)的組織功能。
班組是企業生產和組織的基本單元。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班組做為基本的“作業單元”存在于流程的鏈條前端,其生產作業的功能顯而易見;同時,就“單元”的組織功能而言,班組在了解員工、宣傳員工和組織員工時有著最短的路徑,獨具及時和對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和條件。在企業轉型和深化改革的環境下,使班組的“組織”功能得到強化,發揮其特點和優勢,能夠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貼近員工的實際,更具有針對性、普遍性和時效性。
生產和組織兩方面功能的實現,構成健全的班組屬性。
提出班組建設要“創建和諧向上的團隊”這樣的目標設計,涵蓋了多緯度的思考:
2.1 首先,不僅為了應對現階段企業所面臨的內部轉型和外部競爭,而且從企業的持續發展來講,也離不開精神的、文化力的支撐。而“目標”有別于企業的文化,或者說是培育企業文化的一個途徑:“和諧”與“向上”沒有止境,只是一種狀態和追求;伴隨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內外部環境不同,需要不斷的達成新的和諧以及持續的向上追求。所以,作為企業基本團隊的班組,有必要設定出一個“目標”來明晰建設的導向,并且便于日常建設的指導和組織。
2.2 就思想政治工作要保證并促進企業的轉型和發展而言,在個性的思想工作之前需要具備共性的思想基礎,培育起大多數員工對企業改革發展的趨同性,那么借助班組建設的“目標”要求,注入思想建設的內涵,可以更廣泛、更實際的發揮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優勢,形成新的“著力點”,強化“共性”的價值取向,增強企業的聚合力和穩定性。
2.3 班組建設目標中的“和諧”與“向上”大體上分別對應著企業的轉型和經營兩大任務(盡管從某種意義上企業經營包含有轉型),同時也基本對應班組的“組織”和“生產”兩項功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建設“體系”。但同時相互之間有也有著很大的關聯度,尤其是組織功能所要達到的“和諧”狀態,不僅只對企業的改革轉型提供保障,同時對企業經營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著眼于班組建設起到了服務于企業的改革和經營的雙重作用。
2.4 班組建設目標中的“團隊”提法,有助于員工從班組這個小的單元中感悟并逐漸培養團隊的意識,體驗團隊的精神,進而樹立起企業大團隊的觀念,增進對企業的理解認同、各流程環節之間的協作以及不同身份員工群體之間的和諧。
實現健全的班組功能符合黨政工團共同的工作要求——推進、服務企業發展;協調整合各自的資源并形成合力,能使員工強烈的感受到企業的倡導,使班組的建設更有效率,更容易釋放生產和組織的能量。因此,可以考慮將“班組建設”做為“項目”來立項,系統實施;從策劃組織、明確目標、宣傳引導、資源配置、培訓交流、獎懲激勵、勞動競賽、人才選拔、階段推進等環節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實施方案,并納入年度總體的工作體系,由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組成的項目組負責布置、協調、督促、評估、推進、考核及獎懲,確保“項目”循序漸進、落實到位。
在“項目”策劃和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的關系:二者同屬于精神層面的價值引領,有許多相通之處可以兼顧和共享資源,比如企業文化中客戶、服務、團隊等理念,在實踐中由市場、黨群、工會等聯手倡導、組織、表彰和激勵,效果會更趨明顯,而思想政治工作也滲透其中。做為班組,也無需將二者截然分開,企業文化要在員工身上得以體現,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而企業文化的逐漸形成,呈現普遍認同的思想基礎,必然打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4.1 班組做為組織的最小單元,與員工“零距離”接觸,其能量釋放最具有普及性和針對性。這種特質對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一是更能夠及時捕捉到員工的思想動態,包括工作、生活方面的困惑、問題和困難;二是對員工的情況掌握的更具體更全面,便于有針對性的、方法多樣的及時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種形式來解決問題、反饋問題、化解矛盾;而這種優勢是上一級組織無法比擬的;做為組織形態,班組上一級(營銷中心)的員工少則50人,多則100人左右,無論是對員工情況的掌握,還是有的放矢的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都很難做到及時、直接、普遍和準確。因此在班組建設中,強調班組長從工作和生活兩方面首先要關注、進而關心員工的喜怒哀樂,及時而有效的開展起各種關愛員工的活動,使員工從細節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疏緩壓力和排解困惑,增進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忠誠度;也會促進員工相互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和諧,體現出班組做為組織單元的意義和定位。同樣,在企業持續改革的進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擔負的保持員工隊伍思想穩定的責任將更為繁重,除了要將上級的政策精神宣貫到每位員工,使員工知情、理解以外,還需要預測和及時準確的把握員工的思想動態,進行主動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這兩方面都凸顯了班組做為組織單元的優勢和作用。
4.2 班組是體現企業文化的直接單元。企業文化做為企業發展的價值導向,在員工隊伍的思想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其引導、保證作用的主要載體;做為班組:既是企業文化宣貫的末梢環節,又是對外展示企業形象的基本團隊,企業的親和力、凝聚力都會在此折射,其“組織”的功能也因此得以直接體現;班組建設在此意義上更具必要性。其實,班組建設本身已包含有企業文化中“以人為本”、“關注員工”等核心理念,建設的內容更是覆蓋了企業文化的諸多元素,換句話說:班組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種實現形式,也是今后工作中需要不斷探索、不斷豐富的課題。
4.3 班組在實現生產和組織兩大功能時,班組長的作用至關重要。除了選好班組長、得到員工的認同以外,也需要從不同緯度支撐和強化班組長的作用:
①提升班組長組織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舉辦專題的培訓班、編印工作指引、現場交流和企業內刊推介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班組長的綜合素質,同時還營造了班組建設的氛圍。實踐中還可以推出“跟班作業”制度,要求職能部門針對經營指標、競賽排名等靠后的班組實行現場跟班作業,幫助班組發現問題、找出對策、提升管理能力。②賦予班組長相應的權利,責權對應:不僅在生產安排、績效考核、獎金分配等方面明確班組長的權限,還要在先進及培訓的推薦、工作的協調、活動的開展等方面充分聽取和尊重他們的意見,樹立其威望;并吸納他們當中的優秀分子參加營銷中心甚至更上一級層面帶有“決策”內容的會議,固化班組長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位置。③疏通班組長的發展空間:從班組這一基本的團隊中積累管理經驗,增長才干,做出業績,應該做為企業在選拔基層管理崗位的一條重要通道,向班組長敞開個人職業發展的空間。④提供并豐富班組長展示自我的平臺:在確定班組建設目標的前提下,細化班組建設標準,設定優秀班組長獎項;通過常年和階段性的專項勞動競賽、思想文化建設等活動評選紅旗班組、優勝班組等;使班組長的工作得到認可和激勵,增加他們不斷進取的動力。
4.4 班組建設好比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基層的黨政工團組織多方配合、協調推進;結合基層設置沒有黨工團專職人員的實際,班組也可以做為黨、工、團工作共同的著力點:合并工作要求、簡化工作指引、形成工作合力,使各個“口”的工作落的更實、更有效率。
思想政治工作運用班組建設這個載體更充分的體現了其針對性,即具體地面對員工個體中已經產生出的認知、困惑和消極等負面因素來加以疏導,雖然其針對性和時效性俱佳,但難免略顯被動;就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而言,重在事前預測并實施觀念和理念引領,特別是在企業改革政策推出之機,能夠爭取得到員工的認知和認同,防止誤解、抵觸等不穩定的負面因素滋生,從而有效地保證企業改革轉型的順利推進;這種前瞻性的、思想層面的觀念引領具有普遍的、積極的意義,就思想政治工作整體而言更應側重。
實踐中,班組的組織功能對應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雖不具備普遍意義的高度,但卻是最終響應、落地的基本單元,其各自情況的多樣化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對員工思想狀況及時、準確了解的特質,足以影響到“前瞻性”的預測、設計和實施,并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不僅能夠提供有的放矢的觀念引領,還能夠左右引領的重點、方法和技巧。說明了班組的組織功能完善對企業深化改革的意義和作用,并闡明了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著力于班組的必要性和實效性。
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內容都有不同的要求,重在產生出實際效果,為企業持續改革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內部環境和保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創新,也要有傳承。做為國企長期文化積淀中的優秀成分——“班組建設”也并非今天的提法,只是結合新的形勢、在企業特定的發展階段賦予了新的理念和內容,兼具揚棄的特征;希望由此能夠激活企業的單元細胞,更多的傳遞擴散正能量,造就和諧向上的員工隊伍,更有效地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保障和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
[1]斯澤高.創建學習型企業 加快人才培養[J].安裝,2006(10).
[2]王潤勝,吉建芳.對創建學習型企業的思考[J].國家電網,2008(02).
[3]崔建躍.創建學習型企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J].中國市政工程,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