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長偉++王玲++牟東紅+
“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不僅是企業離退管部門的服務宗旨和工作定位及努力方向,更是企業離退休員工自己美好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其實,這也是他們心中久久期盼的那種美好的“幸福夢”。
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引領下,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戰略部署,“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兩個百年的宏偉目標,令全國人民振奮和鼓舞,特別是企業的離退休員工更加高興,更加急切盼望能夠早日實現自己心中的“幸福夢”。
一、只有正確詮釋企業離退休員工心中的“幸福夢”,才能更快的讓企業離退休員工實現自己的“幸福夢”
何為企業離退休員工自己心中的“幸福夢”?近日,從一個調查問卷中得到了基本的答案。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企業離退休員工所期待的只有三件大事:一是收入穩定,工資與物價相對應省有節余;二是住房條件適當,居住環境設施齊備可靠,具有一定的室內外活動空間和場地;三是健康長壽,病有所醫,醫療上要有起碼保障,一般性疾病可預防治療康復,大病可治愈,生命有保障。其實這上述條件和標準并不高,各個企業如果努點力,與社會的養老、醫保體系共同配合,就不難達到,這些已離開企業進入社會的老同志也一定會知足和滿意。
讓企業離退休老員工真正享有“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幸福之夢,這不僅僅是社會和企業共同的責任與義務,更是社會和諧穩定,企業安定團結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和重要標志及特征,也是圓了企業離退休老員工的一個夢,那就是這些離退休員工心中想著的,天天盼著的“幸福夢”。
二、只有把離退休員工時時放在心上,做到“同情之心,通情達理,友情至上加上感情至深”四位一體,才能保證讓離退休員工更好地享受“幸福夢”
中國石油撫順石化公司是一個具有八十多年發展歷程的中央直屬企業,據統計離退休老員工已達到了14583人,占企業員工總數24000人的61.9%。近幾年隨著人口老齡化及企業年齡結構的變化,退休的員工比例還會出現大幅度的增加,企業離退休工作的任務會更加繁重和艱巨。因此,企業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千方百計創造條件,為離退休員工排憂解難,盡最大努力幫助離退休老員工追夢,圓夢,盡情地享受人生的快樂和幸福,成為了企業的要務和共識,具體表現在一個“情”字,即:同情、通情、友情、感情,四情合一,服務至上。使企業與離退休老員工之間結下不解之緣,主要作法和形式有:
1、同情,就會設身處地地替離退休老員工著想。
多年的離退休工作實踐反復認證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做好離退休老員工的工作,最關鍵的就必須首先要對這些已經離開企業進入社會生活的老員工抱有一顆同情之心,時時處處事事設身處地的替他們著想,他們才會接近你,接觸你,建立起互為互動的基礎。同情之心又是你轉變思想觀念,讓管理成為服務的強大動力源,是找準定位,發揮服務型職能作用,不斷研究和探索新形勢下企業離退休工作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徑、新問題、新變化,并真正把企業離退休工作想到位,做到位,服務到位的思想保障和行為準則。
2、通情,就會達理,替離退休老員工辦事。
通情達理是做好離退休工作必備的工作態度和審慎的政策觀念。只有做到通情達理,才能深入實際走近離退休老員工的生活,了解到老員工所思所想,進入老年人的精神境界,知道他們所需、所盼、所求,及時發現他們的困難處境,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掉生活健康、家庭等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為他們辦好事,辦實事,真辦事,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排憂解難,盡可能的滿足離退休老員工在生活上、思想上、精神上、物質上的迫切需求和愿望,并經過密切交往和溝通,近距離深層次的真心實意接觸,與老員工們建立起暢通的渠道,搭建成彼此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成為知己,好伙伴,好朋友,無話不談的默契和至交。反之,就會造成對方的反感,形成非常被動的不利局面。
3、真情加感情,就會真心實意的替離退休老員工擔待起責任和義務。
自覺地,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為離退休老員工服務是要動真情,用實意,加上深厚的感情投入,才會取得信任和依賴,才能從思想靈魂上接受一次洗禮,真正做到善待、尊重、敬養這些離退休老員工。從服務的角度上講,離退休老員工的認可,就是檢驗和評價服務質量,工作成效的口碑,真情加感情是對思想和行為的一種測試,服務質量,工作效果是對能力和水平的測試,沒有真情哪會有責任心,沒有感情哪有工作動力,能力和水平更不會得到應有發揮,因此,必須要象自己兒女對待自己父母和親人一樣,對待離退休老員工,把黨和政府的關懷,企業的關愛,通過濃厚的情和意,傳遞到離退休老員工的心坎上,并要經得起地動山搖的考驗,真正成為他們心中無法替代的依托和信賴。
三、讓“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真正成為離退休老員工自己心中的“幸福夢”
當前,養老的問題是全社會的最熱門話題。占有社會人口相當比例的企業離退休員工的養老問題,更是備受社會和企業的關注。由于企業離退休員工受國家養老模式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的特殊身份,一方面他們離開企業退休回家便進入了社會養老的系列,養老金的發放,醫療就治、困難救助等等,全部由社會承擔,也就是說企業的離退休員工的“上半身”已經與企業脫離,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社會成員;而另一方面,他們的“下半身”和“根”卻留在了企業,這個群體成為中國現階段養老體制下的特殊產物,社會與企業都有責任和義務來管理他們,為他們服務。提供各種必須的保障,任何企業都沒有理由把自己企業離退休員工當成包袱甩向社會不管,造成社會矛盾和不穩定,這種所為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各級組織和企業,必須正確的看待和妥善的解決處理好這個問題。客觀歷史公正地對待這些離開企業進入社會的老同志,不能讓這些人有失落感,他們的曾經和過去,認證著企業的發展和繼續,沒有他們的過去,就不會有企業今天和未來,他們是企業的奠基人,是企業曾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幾十年的奮斗,他們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企業,包括自己的青春和年華,對于這些在企業默默工作了一輩子的大功臣,必須讓他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幸幸福福安渡自己的晚年,這是企業必須自覺地擔負起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讓他們與全社會所有的老年人一樣,真正的享受到幸福,而不再是“夢”。其實,企業離退休的老員工,他們對自己的幸福指數要求的并不高,其中許多人認為住得下,吃得飽,病者可醫,衣著遮體,自己的手頭略有節余,就已經十分滿足,感到很幸福,這在現代人的眼里簡直不可思議,被視為謎,當然如果當你知道這些人中有人曾在戰場上而流血犧牲,有人為共和國的創業艱苦奮斗,不計報酬,有人經歷了國家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忍饑挨餓,生死就在一線,有人在文革后上山下鄉接受農村的艱苦磨練,或走進軍營,扛槍保家衛國,參加自衛反擊戰,經受了槍林彈雨的考驗等等,這么多的經歷和感人事跡,你也一定會和他們一樣,對現實的生活十分滿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企業的養老問題還會得到更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住房條件,醫療就治,還會有更大的提高。
由此可見,當社會進入到那樣的富裕和高福利的養老階段,并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今天被人們所期盼的“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理想和愿望一定會被賦予更深的內涵,企業離退休員工的幸福指數也必然會大幅上升,社會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一定會推動和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升,在企業和社會共同的努力下,企業的離退休員工心中所熱切期盼的“幸福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