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云南省實施旅游強省建設背景下,紅河州如何才能實現旅游資源大州向旅游經濟強州跨越,就成為了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本文分析了紅河州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紅河州;旅游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旅游業是當今世界最大和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2013年11月29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實施旅游強省戰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發展,全省各地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旅游發展態勢。紅河州如何抓住機遇,順勢而上,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紅河州旅游業發展的現狀
紅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歸線穿州而過,北連昆明,東接文山,西鄰玉溪,南與越南接壤,是云南走向東盟的橋頭堡。具有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悠久深厚的人文歷史,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富集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通過多年的努力,旅游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旅游強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備了諸多有利條件和潛在優勢。
1.旅游軟硬件建設實現了新突破
紅河州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雞石、建通、蒙河、石蒙高速以及蒙自至紅河州南部6縣高等級公路、玉蒙鐵路相繼建成通車,紅河機場即將啟動建設,旅游景區環線建設的全面推進,使紅河州與國內外旅游客源地的時空距離逐步縮短。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及特色景區建設,滇南中心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城市的旅游功能逐步完善,建水、彌勒、元陽、河口已經成為紅河州旅游的熱點城市。2013年6月紅河哈尼梯田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為進一步加快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引爆紅河旅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旅游景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紅河州共實施列入云南省政府考核的旅游重大項目25個,累計完成投資60億元。重點推進了元陽哈尼梯田、彌勒財富新天地、瀘西—— 中國高原足球訓練基地、建水古城、石屏異龍湖生態康體休閑度假區、開遠鄉村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項目。建成了建水西莊、蒙自新安所等9個“旅游小鎮”和元陽大魚塘、彌勒可邑村等13個旅游特色村。完成了建水文廟等5家國家A級景區評審,國家A級景區達到了19個,初步形成了哈尼梯田、溶洞觀光、康體休閑度假、歷史文化覽勝、跨境旅游和民族文化等特色精品產品。
3.旅游品牌形象實現了新提升
堅持把宣傳促銷、培育客源市場作為發展旅游產業的切入點,圍繞哈尼梯田、滇越鐵路等品牌,開展宣傳營銷,創建了紅河旅游中英越旅游網站,開辦了報刊旅游專版,在上海地鐵、昆明長水機場投放紅河旅游產品宣傳廣告,在部分高速路口設立了戶外立柱廣告,攝制了16部紅河旅游微電影。策劃舉辦了一系列旅游節慶宣傳活動,建水孔子文化節、哈尼長街宴等節慶活動的影響力正逐步提升,組織參加國際國內旅游交易會,旅游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4.旅游綜合實力邁上了新臺階
紅河州旅游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充分顯現出了綜合性效益,成為促進社會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成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重要途徑。旅游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由2006年的583.64萬人次提升到2012年1486.56萬人次,年均增長16.86%;旅游總收入由24.59億元增加到103.95億元,年均增長27.16%;24個主要景區門票收入由1250萬元增加到5103萬元,年均增長26.53%。2013年接待國內外游1756.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73%;旅游總收入127.13億元,比上年增長22.53%。
二、紅河州旅游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識不到位,發展不平衡
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還存在各級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各地發展不平衡,州內南北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由于觀念滯后,政府的科學管理、開發配套工作沒能跟上,重點景區景點建設缺乏力度,多年前的開發規劃一直得不到落實和推進。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缺乏可靠的資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資政策,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開發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2.產品不獨特,品牌不突出
紅河州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業態創新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產品不獨特,特色不明顯,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特點,沒有形成強勢的產品和品牌。僅重視自然風光的建設,如哈尼梯田和建水古城,忽視了民族、民俗的文化內涵的開發,景區內涵不夠,游客參與性項目較少,停留時間不長等仍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旅游線路的開發沒有把優質旅游資源有機地連接起來,精品旅游路線和拳頭產品缺乏。客源結構不盡合理,多以省內游客為主,短途旅游游客居多,海外游客規模偏小。旅游企業規模都偏小,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帶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處于低水平的產品價格競爭和低端旅游商品競爭。旅游的發展與區位優勢結合度不夠,沒有更好的依托紅河州與東南亞、南亞的交流,將旅游以休閑度假、國際會展、商務旅游等為大方向來發展。
3.規劃不科學,發展不融合
紅河州旅游規劃力度需進一步加強,沒有更好的突出規劃的科學性。旅游規劃缺乏強制性約束和統一有力的調控手段,導致旅游業發展中存在方向不明、定位不準、功能不配套、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旅游規劃與城鄉發展規劃、高原特色農業規劃及文化建設規劃協調不夠,導致融合度不高。旅游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銜接有待加強,各縣市在制定旅游發展規劃時,缺乏全州一盤棋的思想,融入全州旅游發展格局主動性不夠。
4.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
紅河州雖然在軟硬件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于長期投入旅游相關配套設施的資金缺乏,導致旅游設施、設備檔次低,景區景點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的問題還是突出。高端賓館酒店建設較少,中低端酒店有待提升完善,旅游接待能力還需提高。旅游購物場所規模偏小、檔次偏低、游客感覺來紅河州旅游,基本無東西可帶,有錢花不出去,無法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娛樂設施建設滯后,娛樂項目單一,消費結構、消費支出需要改善。各個景區的綜合交通建設以及通達性不夠,公路等級差、路面窄、彎道多,嚴重制約景區的發展。
5.體制不順暢,機制不靈活
紅河州旅游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沒有形成齊心協力推進旅游發展的強大合力,影響和制約了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旅游業涉及到的行業有50多個,涉及到的產業有100多個,產業的綜合性、關聯度非常高,導致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相互牽制、職權分散等現象長期存在。旅游管理部門在旅游綜合協調、旅游資源開發、旅游交通配套、旅游市場整治及重大旅游項目建設等方面的話語權和職能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和充分發揮。
三、加快紅河州旅游業做大做強的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推進旅游業發展新跨越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紅河州旅游發展委員會職能作用,推動旅游部門工作職能由單一的行業管理向產業促進和綜合協調方向轉變,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發展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市縣政府應參照州級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統籌協調發展機制和專門管理機構。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大力加強招商引資,積極吸引外資參與旅游產業發展。加大對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州級財政應加大旅游發展經費的投入,以此來帶動政府性和社會的投入。三是強化金融支撐。充分發揮企業信用擔保平臺作用,加強旅游投融資平臺建設。靈活運用貸款風險補償、貼息、擔保貼費和獎勵補助等財政手段,引導信貸資金采取銀行貸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四是落實優惠政策。充分用好、用活橋頭堡建設的相關政策,研究出臺有利于旅游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每年預留土地指標,優先安排納入紅河州旅游發展規劃的重點旅游項目用地,旅游企業使用水、電、氣等費用都應給予優惠。
2.調整產業結構,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按照“新理念、高起點、大手筆、重保護”的原則,州縣政府應組織編制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并切實維護旅游發展規劃執行的嚴肅性。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應充分考慮相關旅游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需求。加強旅游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銜接,強化全州一盤棋的思想,形成縣市旅游發展規劃主動融入全州旅游發展的格局。二是優化空間布局。重點圍繞建設紅河國際旅游文化走廊,抓好“梯田魂、古城韻、福地靈、異域情”四個主要元素,做靚以元陽為主的民族風情觀光體驗旅游,做精以建水為主的文化觀光旅游,做優以彌勒為主的休閑商務旅游,做大以河口為主的跨境旅游,抓好個開蒙都市會展旅游,打造紅河旅游的集散中心區和集中展示紅河旅游文化元素的平臺。三是推動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融合發展為路徑,實施大項目帶動大發展戰略,推動以觀光型旅游產品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專項旅游產品在內的復合型產品體系轉型。調動各部門和行業的積極性,把旅游產品開發和項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生態保護、服務業發展結合起來,建設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面廣的重大旅游項目。四是加大產品開發。旅游產品是發展旅游業最基本的要素,圍繞市場需求,形成自己的個性特點和特定的消費人群,根據產品生命周期,不斷推動產品組合、產品升級和新產品開發。開發好建水、彌勒、元陽、河口旅游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圍繞重點區域產品,把優質旅游資源有機地連接起來。加快培育昆明——紅河——河內國際旅游文化走廊和昆明——建水——元陽——河口——蒙自——彌勒——瀘西等國內旅游經濟走廊,加大線路整合力度,形成多條精品旅游線路。五是打造精品品牌。重點打造五大文化旅游品牌,即打造以哈尼梯田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建水古城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滇越鐵路為代表的近代工商文化、以過橋米線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彌勒為代表的休閑康體莊園文化五大文化旅游品牌,擦亮千年哈尼梯田、千年臨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云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等七張名片。六是創新旅游業態。按照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和升級,培育更多新的業態,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和增長點。依托紅河州優美自然風光和良好生態環境,發展商務會展旅游,民族文化、民俗風情體驗旅游,山地運動、溫泉療養、探險露營等旅游項目,探索和打造文化創意、影視、科考、旅游房車營地等旅游新業態。七是壯大要素主體。要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管理科學、優勢互補、實力強大的現代旅游企業體系。構建高、中、低檔次相結合的旅游餐飲體系,高端休閑度假、傳統商務觀光和經濟型酒店及特色民居客棧等多層次的住宿體系,專業化運營的旅游批零體系,旅游景區、購物街區、購物點組成的旅游購物體系。
3.實施融合發展,拓展旅游產業發展空間
一是旅游與高原特色農業建設融合發展。依托紅河州高原特色農業建設,實施農旅結合,加大由農副特色產品到旅游商品的開發轉化力度,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大力發展紅河特色的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現代農莊和農家樂等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二是旅游與工業建設融合發展。依托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錫業和紅河煙廠,充分挖掘工業旅游資源,推動工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世界錫工業基地和紅煙、紅酒、紅藥、豆制品等名優產品品牌形象,支持企業建設工業旅游項目。將建水紫陶、個舊錫工藝品打造成紅河代表性旅游商品。 三是旅游與文化建設融合發展。發揮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的良性互動作用,利用紅河州豐富的歷史、地域和民族文化資源,把文化內涵的提升和文化元素的注入,貫穿于旅游產業建設發展的全過程,滲透到吃住行游購娛的各環節,融入旅游經營管理和接待服務的各方面。打造哈尼梯田攝影、哈尼長街宴、阿細跳月等國際知名的節慶會展品牌。四是旅游與城鎮建設融合發展。結合“城鎮上山”和發展縣域經濟,實施城旅結合,在城鎮化建設中融入旅游元素,促進旅游產品的提升和結構調整。以個開蒙建滇南中心城市為重點,以建設元陽、彌勒、河口旅游城市和20個旅游小鎮等為依托,在同一項目載體中實現多種資源有機結合,實現城鎮即景區,景區促城鎮建設。五是旅游與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融合發展。以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為契機,按照 “一區多元”、“一口岸多通道”建設,充分挖掘跨境經濟合作區優勢和異域風情,圍繞河口商貿旅游,創造更加便利的河口出入境環境,爭取建成中國最美邊境旅游城市。六是旅游與生態建設融合發展。緊緊圍繞“美麗家園”建設,按照做特民居、做美鄉村、做優集鎮、做大城市要求,建立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運行機制。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旅游,全面開展綠色旅游企業創建工作,評定認證一批生態景區、循環型景區和綠色飯店。
4.深化改革開放,增強旅游產業發展活力
一是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行業促進、市場推動”的原則,建立符合旅游產業發展規律的精簡、高效、務實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理順行政管理職能,打破部門、條塊和區劃分割,探索對旅游試點地區、旅游度假區、跨境旅游區等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保護、統一開發”的權責對等、高效運轉的集中管理模式。推進旅游企業運行機制改革和國有旅游企業改組改制,支持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旅游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3]。二是積極開展改革試點工作。啟動元陽、建水、彌勒、河口四個重點旅游片區改革試點工作,加快體制改革和資源整合,破除制約旅游產業發展的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推動形成生態保護與特色產業互動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模式。三是深化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依托紅河州與越南接壤的區位優勢,不斷深化旅游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紅河旅游產業對外開放水平。構建“資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動、互利互惠”的區域性國際旅游交流與合作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與省內外交流合作,形成區域聯動發展格局。四是拓展旅游市場空間。以游客消費需求為導向,創新旅游營銷方式方法,開展氛圍營銷、走出去營銷、節慶營銷、網絡營銷、中介營銷、商品營銷。利用各種旅游標識、旅游口號、旅游歌曲、旅游廣告、電子商務,加強州內外營銷,推進智慧旅游建設,擴大紅河旅游的影響力。發揮旅行社“一頭連著旅游目的地、一頭連著客源市場”的特殊優勢,實現旅游生產與旅游消費的有機統一。
5.完善管理服務,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一是把服務貫穿旅游活動的全過程。健全完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制定詳細的服務標準,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建立以游客評價為核心的服務評價機制,加強旅游服務的監督管理。加強政風、行風整治,營造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誠信規范的市場環境、優惠優質的投資環境。二是加快人才培養。大力發展旅游職業教育,建設一批旅游教育培訓基地,建立旅游人才發展資金。實施旅游企業家培養工程,重點加強旅游賓館飯店、旅行社和景區的人才隊伍建設,引進一批旅游開發、營銷、策劃、管理和導游等方面高端人才,加大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建立和完善旅游職業資格和職稱制度。
紅河州旅游業要通過產業自身以及與關聯產業的融合發展,抓住云南旅游強省建設和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的契機,把紅河建設成為集觀光、休閑、度假、康體、養生于一體的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實現旅游資源大州向旅游經濟強州跨越。
參考文獻:
[1]劉佩芝.江西旅游業發展戰略之轉變探析[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2月第1期.
[2]楊洪波.加快構建紅河國際旅游文化走廊[N].紅河日報, 2013年11月25日第01版.
[3]呂婭莎.全力推進紅河旅游產業實現跨越[N].紅河日報, 2013年2月17日第04版.
作者簡介:陳鵬(1976-),男,云南蒙自人,中共紅河州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