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伯聰
摘 要:《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修訂,再一次把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鍛煉身體的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明確提出。可見,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仍然是當前體育教學目標的價值訴求之一。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認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體育鍛煉習慣;體育能力;教學目標;價值訴求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5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體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
然而,目前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技術達標為目的,忽視體育知識和健身方法的學習,忽視全面鍛煉身體,忽視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特長,忽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這種做法己經越來越不適應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修訂,再一次把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鍛煉身體的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明確提出。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仍然是當前體育教學目標的價值訴求之一。為此,探討如何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習慣的方法與措施,為進一步研究學校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終身體育能力提供參考。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認識
長期以來,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其實不然,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相反,學生對鍛煉如有濃厚的興趣,又具有良好的鍛煉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與練習。因此,體育教師應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二、面向全體學生,改革教材內容
教材的內容是教學過程的實質性要素,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對象。教學內容必須從實際出發,要面向全體學生,適合學生的實際,適合學生的健康,適合學生的發展。針對本校運動場地小的情況,我們在充分發揮器材使用率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喜愛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踢毽球、橄欖球、舞貔貅、健身操等等,盡可能多選用教學器材,盡量安排實用性、趣味性、健身性、娛樂性和生活性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在體驗體育樂趣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和鍛煉。
三、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體育能力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學校最大的浪費在于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運用已有的經驗,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知識。”體育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科學知識外,更重要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運動,掌握自我鍛煉的體育能力。但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我們在落實四個“優化”(優化教學目標、優化課堂組合、優化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的同時,注重抓住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有意識地安排學生自主課前熱身和課后整理放松以及輪流組織游戲,并通過布置任務讓學生分組協作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展示對比、總結講評、互相交流學習。既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增強了體質,培養了學生的體育能力,促進了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大力開展課外陽光體育活動,養成良好鍛煉習慣
學校體育工作,課堂教學是主陣地,而體育課外活動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組織開展課外陽光體育活動,不但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運動創造了條件,更重要是對培養學生養成愛鍛煉的習慣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在開展課外陽光體育活動中,不單單只是著眼于讓學生活動,出一身汗,更重要的是作為培養學生養成愛鍛煉習慣的重要途徑。如開展踢毽球、舞貔貅、健身操的活動,不但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技術動作,而且還要求學生自己多想辦法,創設花樣。同時,為使活動得以持久開展,還需引入了競爭激勵體系,實行“評比—驗收—競賽”等系列活動。評比是以班級為單位,評全校各班學生參與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情況;驗收是對每個學生進行檢測,看達到學校制定的哪級指標(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并統計各班的整體水平;競賽是以年級為單位舉行比賽,看哪個班、哪位同學做得最好。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興趣,學會了鍛煉,養成運動的習慣。
五、改革評價體系,激勵自覺鍛煉
如何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關系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養成鍛煉的習慣。在教學實踐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中,引入激勵機制。堅持以鼓勵為主,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要求,分別從“參與程度”、“知識習慣”、“身體素質”、“形態機能”“個性特長”、“協作能力”等方面,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讓學生自己與自己比較,全面客觀地評價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參與運動成功的樂趣,讓每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愛鍛煉的習慣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六、結語
體育教學培養學生鍛煉習慣主要在教學目標確定、教材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評價、第二課堂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樂學、樂練、常練的過程中發揮體育的德育功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增城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第三批(專項)立項課題“體育有效教學促進學校素質教育開展的研究”(課題編號:ZC133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萍婷,杜超,彭建敏.體育課對學生體育意識及鍛煉習慣的
培養[J].體育文化導刊, 2009,(03):114-117.
[3]馬娜.中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的策略探析[J].體育研究與
教育,2013,(S1): 74-75,79.
(廣州市增城區派潭中學 5113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