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占軍
摘要:在復習課的教學中,巧妙的創設教學情境,能有效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復習課;化學;情境;思維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8-0047-02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17
復習課是化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課型,它是對新授課的總結和延伸。通過復習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的知識,并將知識進一步深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現實的教學中,許多老師在上復習課時,要么是對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羅列,要么就是將學生扔進題海中,這樣的課不僅枯燥無味,而且易使課堂死氣沉沉,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復習的效果當然也不好。所以在上復習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富有創意的情景,燃起學生參與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復習課堂也能夠充滿活力。
酸堿鹽是初中化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它既是對學生以前所學的單質和化合物知識的梳理、歸納,又是化學知識的延續、發展和深化。在學完了有關酸堿鹽的知識以后,許多同學表示這部分內容既多又雜,不容易記住。為了幫助學生鞏固這部分的知識,我精心設計了一堂酸堿鹽的復習課,在這節課中通過一系列教學情境的設計,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激活、調用和深化。以下是本節課中一些教學情境的設計。
一、設置實驗情境,讓課堂動起來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而我們在上復習課時往往忽視了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復習課上,教師通常是忙著給學生整理知識點,而忽略了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學生更多的是偏重于接受知識,課堂氣氛顯得比較沉悶。在復習課上,如果教師能設計一些探究活動,以問題為線索,以實驗為載體,讓學生開動腦筋,親自動手,圍繞自己的猜想去設計實驗、動手實驗,使實驗與思維有機結合,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使復習課堂顯得生機盎然。
[情境1]上課前,老師去實驗室配了兩瓶溶液,一瓶是稀鹽酸,另一瓶是氫氧化鈉溶液(展示兩瓶溶液)??墒桥渫旰?,老師忘了貼標簽了,同學們,你們能幫老師把這兩瓶溶液鑒別出來,貼上標簽嗎?
當我提出這個問題后,同學們立刻興奮起來,開動腦筋,在頭腦中搜索有關酸和堿的知識,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鑒別方法。有同學說可以分別取兩種溶液,滴加酸堿指示劑,根據溶液的變色情況來區分。也有同學說可以在兩種溶液中加一些鋅粉或鎂條,看看有沒有氣體產生。有同學說可以在兩種溶液中分別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看溶液中有沒有沉淀生成。還有同學提出了用氧化銅、氧化鐵、碳酸鈣來區分。根據學生的回答,我給他們提供了所需的藥品,讓他們按自己的設想親自動手實驗。至此,學生的思維和熱情被充分地激活和調動起來。
在復習課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手實驗,通過實驗的手段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身體驗書本上的知識要點、理論,去親歷探究的過程,感受科學的啟迪。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的知識,還能從中汲取前人的智慧,領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學精神,全方位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進而認識和理解到科學研究、科學發明都來自實際,來自實踐。這種體驗、體悟會形成學生知識觀,學習觀的重點改變,這也是新課程改革強調的重要問題。
二、創設生活情境,燃起學生的熱情
情境的設計不是簡單的你問我答或自問自答,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針對已有的認知經驗和生活常識,挖掘復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創設情境,把一些知識要點置于教學情境中,啟發學生去思考、誘導學生去討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促進了學生交流合作的精神,而且還能活躍課堂的氣氛。
[情境2]小明同學這兩天總是感覺胃部不是很舒服,去醫院檢查后,醫生告訴他是胃酸分泌過多引起,同學們,如果你是醫生你會給小明開含有什么藥物的藥品呢?
這是一個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聯想到酸的化學性質,同學們提出了可以用含堿的藥物如氫氧化鋁或氫氧化鎂來和鹽酸發生中和反應,也有同學提出用碳酸鈣或碳酸氫鈉等常見的鹽來反應掉多余的胃酸。這樣從實際生活入手,既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化學的思想。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關鍵是教師要善于梳理教學的內容,去生活中捕捉“現象”,采擷實例,從而為課堂教學服務。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生活常識和經驗出發,將教學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實際相連,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讓他們從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發現、去探索與之相關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較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自覺地用化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創設開放性的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
魯賓斯坦說過:“思維通常是開始于疑問或者問題?!痹趯W習中有了問題,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去思考。復習課并不是僅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而且要幫助學生進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設計一些有價值的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張力。
[情景3]小明在學習完堿的化學性質后,知道了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可是在一次實驗中,小明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氫氧化鈉溶液后,并沒有看到明顯的現象,二氧化碳有沒有和氫氧化鈉反應呢?你能設計一個實驗,通過明顯的現象,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嗎?
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雖然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中沒有明顯的現象,但由于二氧化碳是氣體,反應后必然導致容器內壓強的變化,所以可以根據反應前后容器內壓強的變化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反應,并畫出了實驗裝置圖。對學生設計的裝置圖我又讓學生自己進行點評,指出其優點和不足之處,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學生既掌握了知識,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初中化學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素養,學生在初三才開始接觸化學,對化學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如何保持同學們的好奇心,并把這種好奇心轉化為去探索、去研究的興趣和動力,是老師們的任務和責任,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理念不是灌輸給學生多少知識、技能,而是要點燃學生們的求知欲望,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像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那樣去學習、去研究化學的科學素養。實踐證明,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質疑問題,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就擺脫了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另外在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除了可以激發學生認知的矛盾與沖突,還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創設連續性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復習過程展開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創設一個連續性的問題情境,能夠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拓展思維的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情境4]問題1:小明在學完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后,發現酸堿鹽在相互發生化學反應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知道是什么嗎?這一類反應稱為什么反應?
問題2:復分解反應的發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你知道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嗎?
問題3:小明發現酸堿鹽在發生復分解反應時,其實是酸堿鹽中的一些“特殊離子”相互結合,生成了氣體、沉淀或水,你知道哪些“特殊離子”能結合成氣體、沉淀或水?
通過上述連續的三個問題,學生在歸納理解的基礎上鞏固了復分解反應的定義、特點、反應的條件,而且進一步從微觀的角度理解了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教”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會“學”。而傳統的課堂通常是教師在講,學生被動的在聽。由于缺少獨立的思考和內化的過程,可能有些知識點學生并沒有搞懂。所以在復習課中如果教師能給學生創設一些具有連續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去思考,讓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認識不斷的深化,學生才可能真正的聽懂、學會。教師在創設連續性的問題情境時,通過認真分析、整合教學的內容,正確認識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采用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宏觀到微觀的教學原則,找到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具有連續性。通過連續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透過表面的現象去發掘內在的本質。這樣學生主動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認識得到了最大化的發展。學生有了地緩沖空間,能夠完整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易于強化、評價學生學習。由此可見連續性的問題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復習的內容,善于多角度地去挖掘素材,巧妙創設新穎的課堂教學情境,這既是一門藝術,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揚學生的自主和合作精神,促進知識、方法及情感的提升,使復習課生機盎然。
參考文獻
[1]徐立海,吳永靈. 試論物理教學中的“重演知識發生過程”[J].物理教師,2009,(1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