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現狀分析、問題思考和策略研究等,結合案例研究與分析,從觀念、學案、問題、活動、實驗和技術等方面來談高三化學復習教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復習教學;實施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8-0068-03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24
新形勢下,高三化學復習教學面臨著地位低、內容多、課時緊、任務重和壓力大等困難和挑戰,經過多次課堂觀察、學習與研究,筆者認為,化學教師在復習教學中存在著觀念落后、思想保守、經驗陳舊和思維僵化等問題。復習教學如何實現從“有效”走向“高效”?以求高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較好的成長和發展,筆者基于實踐與反思,對高三化學復習教學的實施策略有了切身的體會和感悟,現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闡述。
一、以觀念為先導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是方法的源泉,從問題的解決和實踐的反思中產生的觀念可以更有效地來指導實踐。復習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是經驗的成長和觀念的更新;以“觀念為本”的教學側重于讓學生進一步領悟化學學科的價值和魅力,感受化學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關系,理解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學會從化學的視角來審視世界。
[例析1]“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是中學化學的核心概念,它與學科基本觀念(如知識類、方法類和情意類)和具體學科知識(如以氯、硫、氮、鐵和銅等為代表的元素化合物知識、離子反應和電化學知識等)有著緊密而又內在的聯系,它在學科基本觀念和具體學科知識之間起到橋梁作用;氧化還原反應是近幾年江蘇高考化學考查的重點,尤其是氧化還原反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新情境下方程式(包括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和電極反應等)的書寫是考查的熱點;氧化還原反應是復習教學系統設計的重要內容,是學科內知識綜合和題型綜合的有效載體。筆者于2013年3月在江蘇省橫林高級中學以“氧化還原反應”為課題上了1節公開課,本節課基于“課標”、“考綱”、內容和學情等設計和實施教學,以“基礎過關”、“思維拓展”和“能力挑戰”為欄目引發學生活動,以銅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與應用為突破口,選取“經典”試題中有關CuH、CuCl、CuSO4和CuFeS2等知識為素材,以氧化還原反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為側重點,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引導學生在信息加工處理、圖表數據分析和知識綜合運用等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與應用,引導學生將知識的學習上升為思想和方法的學習,有效促進了學生觀念、思維和行為的轉變。
二、以學案為抓手
學案即學生學習的方案,應然的學案是個性化的,每一位學生都富有個性,擁有學習的自主權,具有不同的觀念、思想和方法等;實然的學案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及認知水平等,站在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角度,對教材深度開發后編寫的,適合學生每節課學習的文本。筆者自主設計了學案概念圖(見圖1),以進一步厘清學案的概念,圖中學案Ⅰ表示實然的學案,學案Ⅱ表示應然的學案。學案概念圖反映了大多數學案的編制和使用過程,也體現了筆者的理想和追求:從“實然”走向“應然”。學案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主要解決“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筆者在近幾年的高三化學復習備考過程中,積極倡導教師編制和使用學案,反思和改進學案導學,如近幾年的高三化學教學第一次研討會是以“課型復習”為主,以章節、單元復習課,微型專題復習課(一輪專題復習)和講評課(作業、練習、試卷等)為課題,引導教師從課型特點、實施要點和案例分析等方面來研究課型復習,要求教師在第一輪復習中創編學案,開展學案導學。又如高三化學教學第二次研討會(“一模”研討會)是以“題型復習”為主,以選擇題、化工流程、有機綜合、化學實驗、化學計算和選做題等為專題復習的內容,要求教師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試題,選擇題專題需列出至少15個高考熱點,每熱點配2題,1題可為高考題,另1題應原創或改編;非選擇題專題復習主要包括專題剖析、例題解析(2題)和習題(2題)等三部分,例題可選用高考題或各市模擬題等,習題應原創或改編;要求各校積極、主動、認真做好研題、選題、改題和編題等研究工作,要求各?;诳记楹蛯W情等編制校本化、個性化的原創學案。復習教學以學案為抓手,具有了較好的創造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以問題為主線
問題是教學的“導火索”和“助產士”,教學的過程實質上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得以暢通,情感得以激發,智慧得以啟迪,需要得以滿足;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復習教學要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讓學生在感知情境的基礎上重構知識和發現問題;教師要學會用一個問題一以貫之,由核心問題延伸與演變出一系列問題,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設計的問題具有較好的引導性、啟發性和針對性。
[例析2]“有機綜合題專題復習”
有機綜合題是體現化學新課程特點(基礎性、應用性、時代性)和江蘇高考特色(寬基礎、厚實踐、重能力)良好的載體。筆者于2013年2月以“有機綜合題專題復習”為課題在常州市第一中學和常州市第二中學上了2節公開課,堅持做好“1節課復習1道題”,倡導“少講多學”,積極嘗試問題啟發式教學。筆者在課前收集和研究了2所學校學生已做過的有機綜合題,了解和分析了學生解決此類題時存在的問題,以學情和內容的分析作為教學的起點,教學基于問題,以問題為主線展開教學,設計的主要問題是:①有機綜合題有什么特點?②有機綜合題“題支”部分常見的“每小題”是什么?③解答“每小題”時,你有什么經驗和問題?筆者結合近五年江蘇高考有機綜合題試題特點統計表(主要從分值、題量、內容等方面來統計,略),以問題①來引導學生明確此類高考題的特點和功能;以問題②來引導學生研究和分析試題考查的知識內容要求(如有機物結構與性質的分析、反應類型判斷、同分異構體的書寫與判斷、合成路線的設計與選擇等)和能力、素養要求(如理解化學學科、形成信息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等),引導學生自主建構以“官能團”為核心的概念圖(或思維導圖),以問題③來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知識和方法等),自我反思、評價和改進。
四、以活動為載體
活動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人的心理、意識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受教育者的活動而實現的。復習教學時,形式要“求新”、內容要“求實”、方法要“求變”、思維要“求活”,多創設情境,以欄目和問題帶動和引發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研讀“考綱”、回歸課本和研究試題,讓學生常自練、常自問和常自悟,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例析3]“化工流程題專題復習”
化工流程題是近幾年江蘇高考試題的一大亮點,側重于考查學科主干知識和核心概念,如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反應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等,側重于考查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工流程既是一種呈現方式,也是考查內容,由無機框圖題向化工流程題的轉變,突出了學科的特點和價值,體現了真實的、有用的化學?;ち鞒填}一般由原料的選擇和提純、主要化學反應、產品的處理和分析等三部分組成。筆者于2013年3月以“化工流程題專題復習”為課題在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和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上了2節公開課,以“開心辭典”、“好題賞析”、“思維拓展”和“反思提高”等為主要欄目引發了活動,引導學生在研究試題特點和解題方法的基礎上主動建構以“化學反應”為核心的思維導圖(見圖2),引導學生從“化工生產”的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讓學生對化工流程題有深入的思考、理解和認識。
endprint
五、以實驗為手段
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科的基礎性、教學的探究性和學習的創造性;將實驗引進高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理的調節起到重要的作用;復習教學以實驗為手段,有利于進一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也是為將來學生走向社會從事科學探究(研究)夯實基礎。
[例析4]“離子反應”
“離子反應”是中學化學教學的主干知識,它與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與判斷、離子的檢驗、物質的制備等知識)有著廣泛的聯系;“離子反應”是多年來江蘇高考考查的熱點和重點內容,尤其是新情境下離子反應的應用與判斷、特定條件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等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筆者于2013年9月以“離子反應”為課題,在省教研室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上了1節高三復習課;本節課中,筆者深入研讀“考綱”、分析學情、優選內容,精心設計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用實驗來探究化學,引導學生從“實驗”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離子反應,學會宏觀、微觀和符號相結合的化學學科三重表征思維方式,學會從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和實驗等方式來表示離子反應;筆者在研究和分析2013年江蘇高考試題(FeCO3的制備,略)的基礎上,改編試題,設計了學生分組實驗(對比實驗),讓學生發現“將FeSO4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應容器中”與“將Na2CO3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應容器中”的不同現象,從宏觀到微觀,學會用離子方程式來表示離子反應,讓學生體悟工業上正確的加料方式(反應物量不同,反應不同);由FeSO4與Na2CO3在水溶液中的反應遷移到FeSO4與NH4HCO3在溶液中的反應,引導學生從實驗事實(展示FeSO4與NH4HCO3在水溶液中反應生成FeCO3和CO2等的流程圖,略)來判斷反應,學會書寫正確的離子方程式;由Na2CO3與FeSO4在水溶液中的反應遷移到Na2CO3與BaSO4在水溶液中的反應,教師適時補充了2個實驗,一是向Na2SO4溶液中加入BaCO3固體,用pH傳感器來測定反應前后溶液pH的變化(現場演示),二是向飽和Na2CO3溶液中加入BaSO4固體,用pH傳感器來測定反應前后溶液pH的變化(展示課前研究較長時間的實驗圖像,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本節課側重于探究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內容取材于江蘇高考化學真題,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為學習的重難點,引發和引導學生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和交流分享中實現主體的參與和理解。
六、以技術為保障
技術為學生營造了資源豐富、形象逼真、知識表征多元化的模擬與仿真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化靜態為動態,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時空的限制,極大地優化了學生的學習環境;技術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靈活的認知工具,如數據收集、處理、表達和交流等方面的工具,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多年以來,筆者積極引導教師在復習教學中研究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以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如投影的使用,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交流學習經驗;PPT的制作,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效果;DIS的應用,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電子白板的應用,凸顯教學的交互性和生成性;微課程的制作,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為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創造機會和條件等,以技術為保障,引發和推進教與學的變革。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復習教學要有“規范”,更要有“自由”;要有“定勢”,更要有“突破”?!敖虒W倘是真正創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會達到藝術般的高度,給人以藝術般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2012年高考(江蘇卷)試題分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3]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2013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說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4]萬延嵐,盧巍.對化學復習課的重新審視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3,(5):10~13
[5]吳永才.個性化學習∶學案導學的本真追求[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7):37~40
[6]吳永才,倪娟.“離子反應”高三專題復習課教學實錄與反思[J].化學教與學,2013,(12):34~37
endprint
五、以實驗為手段
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科的基礎性、教學的探究性和學習的創造性;將實驗引進高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理的調節起到重要的作用;復習教學以實驗為手段,有利于進一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也是為將來學生走向社會從事科學探究(研究)夯實基礎。
[例析4]“離子反應”
“離子反應”是中學化學教學的主干知識,它與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與判斷、離子的檢驗、物質的制備等知識)有著廣泛的聯系;“離子反應”是多年來江蘇高考考查的熱點和重點內容,尤其是新情境下離子反應的應用與判斷、特定條件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等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筆者于2013年9月以“離子反應”為課題,在省教研室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上了1節高三復習課;本節課中,筆者深入研讀“考綱”、分析學情、優選內容,精心設計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用實驗來探究化學,引導學生從“實驗”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離子反應,學會宏觀、微觀和符號相結合的化學學科三重表征思維方式,學會從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和實驗等方式來表示離子反應;筆者在研究和分析2013年江蘇高考試題(FeCO3的制備,略)的基礎上,改編試題,設計了學生分組實驗(對比實驗),讓學生發現“將FeSO4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應容器中”與“將Na2CO3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應容器中”的不同現象,從宏觀到微觀,學會用離子方程式來表示離子反應,讓學生體悟工業上正確的加料方式(反應物量不同,反應不同);由FeSO4與Na2CO3在水溶液中的反應遷移到FeSO4與NH4HCO3在溶液中的反應,引導學生從實驗事實(展示FeSO4與NH4HCO3在水溶液中反應生成FeCO3和CO2等的流程圖,略)來判斷反應,學會書寫正確的離子方程式;由Na2CO3與FeSO4在水溶液中的反應遷移到Na2CO3與BaSO4在水溶液中的反應,教師適時補充了2個實驗,一是向Na2SO4溶液中加入BaCO3固體,用pH傳感器來測定反應前后溶液pH的變化(現場演示),二是向飽和Na2CO3溶液中加入BaSO4固體,用pH傳感器來測定反應前后溶液pH的變化(展示課前研究較長時間的實驗圖像,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本節課側重于探究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內容取材于江蘇高考化學真題,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為學習的重難點,引發和引導學生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和交流分享中實現主體的參與和理解。
六、以技術為保障
技術為學生營造了資源豐富、形象逼真、知識表征多元化的模擬與仿真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化靜態為動態,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時空的限制,極大地優化了學生的學習環境;技術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靈活的認知工具,如數據收集、處理、表達和交流等方面的工具,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多年以來,筆者積極引導教師在復習教學中研究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以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如投影的使用,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交流學習經驗;PPT的制作,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效果;DIS的應用,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電子白板的應用,凸顯教學的交互性和生成性;微課程的制作,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為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創造機會和條件等,以技術為保障,引發和推進教與學的變革。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復習教學要有“規范”,更要有“自由”;要有“定勢”,更要有“突破”。“教學倘是真正創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會達到藝術般的高度,給人以藝術般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2012年高考(江蘇卷)試題分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3]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2013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說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4]萬延嵐,盧巍.對化學復習課的重新審視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3,(5):10~13
[5]吳永才.個性化學習∶學案導學的本真追求[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7):37~40
[6]吳永才,倪娟.“離子反應”高三專題復習課教學實錄與反思[J].化學教與學,2013,(12):34~37
endprint
五、以實驗為手段
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科的基礎性、教學的探究性和學習的創造性;將實驗引進高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理的調節起到重要的作用;復習教學以實驗為手段,有利于進一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也是為將來學生走向社會從事科學探究(研究)夯實基礎。
[例析4]“離子反應”
“離子反應”是中學化學教學的主干知識,它與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與判斷、離子的檢驗、物質的制備等知識)有著廣泛的聯系;“離子反應”是多年來江蘇高考考查的熱點和重點內容,尤其是新情境下離子反應的應用與判斷、特定條件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等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筆者于2013年9月以“離子反應”為課題,在省教研室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上了1節高三復習課;本節課中,筆者深入研讀“考綱”、分析學情、優選內容,精心設計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用實驗來探究化學,引導學生從“實驗”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離子反應,學會宏觀、微觀和符號相結合的化學學科三重表征思維方式,學會從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和實驗等方式來表示離子反應;筆者在研究和分析2013年江蘇高考試題(FeCO3的制備,略)的基礎上,改編試題,設計了學生分組實驗(對比實驗),讓學生發現“將FeSO4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應容器中”與“將Na2CO3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應容器中”的不同現象,從宏觀到微觀,學會用離子方程式來表示離子反應,讓學生體悟工業上正確的加料方式(反應物量不同,反應不同);由FeSO4與Na2CO3在水溶液中的反應遷移到FeSO4與NH4HCO3在溶液中的反應,引導學生從實驗事實(展示FeSO4與NH4HCO3在水溶液中反應生成FeCO3和CO2等的流程圖,略)來判斷反應,學會書寫正確的離子方程式;由Na2CO3與FeSO4在水溶液中的反應遷移到Na2CO3與BaSO4在水溶液中的反應,教師適時補充了2個實驗,一是向Na2SO4溶液中加入BaCO3固體,用pH傳感器來測定反應前后溶液pH的變化(現場演示),二是向飽和Na2CO3溶液中加入BaSO4固體,用pH傳感器來測定反應前后溶液pH的變化(展示課前研究較長時間的實驗圖像,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本節課側重于探究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內容取材于江蘇高考化學真題,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為學習的重難點,引發和引導學生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和交流分享中實現主體的參與和理解。
六、以技術為保障
技術為學生營造了資源豐富、形象逼真、知識表征多元化的模擬與仿真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化靜態為動態,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時空的限制,極大地優化了學生的學習環境;技術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靈活的認知工具,如數據收集、處理、表達和交流等方面的工具,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多年以來,筆者積極引導教師在復習教學中研究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以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如投影的使用,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交流學習經驗;PPT的制作,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效果;DIS的應用,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電子白板的應用,凸顯教學的交互性和生成性;微課程的制作,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為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創造機會和條件等,以技術為保障,引發和推進教與學的變革。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復習教學要有“規范”,更要有“自由”;要有“定勢”,更要有“突破”?!敖虒W倘是真正創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會達到藝術般的高度,給人以藝術般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2012年高考(江蘇卷)試題分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3]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2013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說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4]萬延嵐,盧巍.對化學復習課的重新審視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3,(5):10~13
[5]吳永才.個性化學習∶學案導學的本真追求[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7):37~40
[6]吳永才,倪娟.“離子反應”高三專題復習課教學實錄與反思[J].化學教與學,2013,(12):34~3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