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企業價值的評估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且企業價值的衡量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本文論述了目前常用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并對其進行比較和研究。
關鍵詞:企業價值;成本法;市場法;現金流量法;財務指標法
一、企業價值的相關概念
1.企業的內涵
由于企業是企業價值的載體,進行企業價值評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準確地理解企業的含義。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企業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以營利為目的,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具有法人資格,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的基本經濟單位。
2.企業價值的內涵
金融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價值是該企業預期自由現金流量以其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貼現率折現的現值,它與企業的財務決策密切相關,體現了企業資金的時間價值、風險以及持續發展能力。企業界往往將企業價值理解為企業所能創造出的價值,企業未來的盈利水平是這一概念下的關注點。因此,人們衡量企業價值往往會考慮企業的生產能力、獲利能力、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和企業在其所在的行業中的影響力等因素。
二、幾種常用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
價值是指某事物與其他事物相比的有用性或需求性程度。價值計量是以利益為導向或以符合人們的特定需求為導向的計量,從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和企業資產不同的計量方法角度出發,就形成了不同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目前,關于企業價值的計量主要成本法、市場法、現金流量折現法和財務指標評價法。
1.成本法
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通過重建資產,即在成本法下資產的評估價值在量上等于投資人重建該資產所需發生的全部合理費用的總和。
根據上述思路,成本法的運用一般涉及四個基本要素,即資產的重置成本、資產實體性貶值、資產功能性貶值和資產經濟性貶值。可以用公式表示為:資產評估價值=資產的重置成本-資產實體性貶值-資產功能性貶值-資產經濟性貶值。
(1)資產的實體性貶值即資產的有形損耗,是指由于使用過程中的磨損和自然力侵蝕導致資產物理性能下降而引起的貶值。資產的實體性貶值通常采用相對數計量,即實體性貶值率=資本實體性貶值/資產重置成本。
(2)資產的功能性貶值是指由于技術相對落后而造成的貶值。功能性貶值可以表示為由于采用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使得原有資產的建造成本與現行建造成本相比較形成的超支額,或者是原有資產與體現先進技術的同類資產相比較形成的運營成本的超支額。
(3)資產的經濟性貶值是指由于企業外部條件的變化使得資產閑置,從而因為該項資產的收益能力下降造成的資產價值損失。
3.市場法
市場法指的是通過比較市場上相似或相近的企業的公允價值,經過類比分析、適當修正而得到標的企業的價值評估結果。
(1)市盈率。市盈率指在一個考察期(通常為12個月的時間)內,股票的價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外部投資者通常利用該比例值估計某企業股票的投資價值,或者使用該指標在不同公司股票之間進行比較。市盈率=股票價格/每股收益。
這種方法的運用有三個假設前提:①參照方企業必須是上市公司,其股票能夠公開發現;②企業所處的交易市場是成熟完善的;③企業所處的宏觀經濟處于平穩時期。
(2)托賓Q值。托賓Q值是根據其提出者詹姆斯·托賓而命名的,它是衡量企業市場價值水平以及成長性的重要指標。托賓Q值等于公司市場價值與公司重置成本的比值。
當Q<1時,企業的市場價值小于企業的重置成本,企業的價值被低估了,經營者將傾向于通過收購來建立企業,從而實現擴張,企業不會購買新的投資品,以便降低投資支出,當Q=1時,企業的投資和資本成本達到動態均衡,當Q>1時,企業的市場價值高于企業的重置成本,企業的價值被高估了,企業會傾向于將金融資本轉換為產業資本。
由于非全流通現象在我國經濟系統運行中的存在,應該對企業托賓Q值的計算方法采取適當的修正,即托賓Q值=(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份所占凈資產比率+長短期負債合計)/年末總資產,在上式中,年末流通市值=A股流通市值+B股流通市值+H股流通市值+其他外資股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份所占比率=每股凈資產×非流通股份數。
(3)經濟增加值(EVA)。經濟增加值持續增長表明企業市場價值的增加和股東財富的增長,這一結果比會計利潤更加接近企業的現實經濟。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講,經濟增加值是公司業績度量指標,與大多數其他度量指標不同之處在于:EVA考慮了帶來企業利潤的所有資金成本。經濟增加值的計算公式為,EVA=(資本收益率-資本成本)×資本。
3.現金流量折現法
現金流量折現法是評估企業投資或資產的收益從而評估企業價值的一種方法。現金流量折現法的基本原理是,一項資產的價值應等于該資產在未來所產生的全部現金流量的現值總和。
在現金流量折現法下,根據不同的現金流計算方法和折現率的估計方法,可將企業價值評估的思路分為兩種:(1)將企業的價值看做股東權益的價值,即使用股權資本成本對各期的股權現金流進行折現。(2)將企業價值等同于股東權益、債權、優先股的價值的合計數,也就是整個企業的價值,使用該企業資本加權平均成本對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進行貼現。
4.財務指標評價法
財務指標評價法在學術界的出現和使用非常早,1903年杜邦分析系統的確立奠定了財務標準作為企業價值評價標準的統治地位。在此之后,財務指標評價法經歷了以投資報酬率為主要評價指標,以及后來從企業盈利能力、主營業務能力、成長能力、償債能力和資產運作能力五個方面確定了13個指標,構建綜合財務指標評價體系的時代。
三、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比較和運用
1.成本法
成本法不僅全面考慮了影響企業資產評估價值的諸多因素,還系統地將可能出現的各貶值因素予以量化。而且,對于那些難以從市場上找到相同或相似資產、也很難確定近期交易價格的資產來說,成本法比市場法更容易獲得所需的相關數據。但是,成本法的工作量很大,計算復雜,對資產貶值性質的劃分需要有關人員具有豐富的經驗和隨時把握市場變化的能力,而且對資產貶值性質的劃分具有較大的人為性。此外,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宜單獨使用成本法評估一個持續經營企業的價值。
2.市場法與財務指標評價法
目前,大多數企業價值的評估都是采用市場法和財務指標評價法的結合。市場法結合代理理論和價值管理理論運用修正的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單個評價項目計分,更能反映企業價值的公允方面;財務指標評價法結合預算理論和責任會計理論運用財務指標進行單個指標計分和綜合計算評價總分,更能反映企業價值的實際方面。兩種方法的結合克服了財務指標評價方法缺乏獨立性和完備性的缺陷,兩者在方法和評價標準上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3.現金流量折現法
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最主要的是現金流的計算和折現率的估計。在實際運用中,由于研究對象往往是某一行業或者某些具有相同性質的企業,這時采用現金流量折現法難以保證所采用折現率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現金流量折現法一般應用于單個企業的價值評估。
綜上所述,在研究持續經營企業的價值時,成本法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評價方法,如果企業資產數量巨大,那么采用成本法的可操作性就非常小。而現金流量法因為折現率估計的局限,其運用的程度也不及市場法和財務指標評價法。結合運用市場法和財務指標評價法,則要注意資料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根據實際情況對計算指標進行修正。
參考文獻:
趙邦宏.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研究:問題、對策與準則[D].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金冬雯(1989-),女,湖北天門人,重慶交通大學財經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會計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