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
第一次接觸到格什溫四鋼琴重奏是在2009年,他們在東藝舉辦了一場音樂會。當時我就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拉威爾的《大圓舞曲》,改編得令人耳目一新,在重奏的編排上敢想敢為,讓人意想不到。這樣的四鋼琴重奏組合難能可貴,因為許多組合就是因為配合亂、曲目無聊而最終告竭,而格什溫四鋼琴重奏恰恰相反,在欣賞過他們彈過一首作品后,你會非常渴望知道下一首的亮點在哪里。
2014年,受到上海夏季音樂節的邀請,格什溫四鋼琴重奏將在7月12日重登申城的舞臺。這支成立于1996年的鋼琴重奏團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演出遍及全球,四位鋼琴家安德烈·德斯龐茲(Andre Desponds)、斯蒂芬·沃什(Stefan Wirth)、本杰明·恩格利(Benjamin Engeli)與米沙·張(Mischa Cheung)早已合作融洽。要知道四架鋼琴在一起,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配合默契并非是易事,好在他們獨創了一套“爵士與現代派”相互交融的風格,這大大提升了在四架鋼琴上開拓思維想象的空間。
不久前,我在國外視頻網站上看了他們演奏格什溫《我有節奏》的視頻,華麗而不乏內涵,并且融入了不同的音樂類型,甚至在作品中段,鋼琴之間的錯位感可以鮮明地判斷出是模仿了電子音樂的成分,這或許與成員之一的斯蒂芬·沃什有關,他長期從事新音樂的推動,這是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當然,重奏團主打的依然是非常先鋒的爵士風格。在此基礎上,他們挖掘了鋼琴重奏的無限可能性,追求一種全三維立體的呈現,有極為鮮明的層次感,尤其是襯托主旋律的副線部分,想象力近乎被無限放大。因為四架鋼琴同時運作,泛音之間所引爆的“化學效應”往往會使人懷疑這聲音是否出自于鋼琴;所以,從很大程度上來講,那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旋律往往成為了十足的“幌子”,更讓人津津樂道的則是他們多元素、多風格的交替轉化以及給予鋼琴的創作全新的理念。
可以說,格什溫四鋼琴重奏的成功,其所需要具備的創作能力遠遠大于了演奏本身。這就好像優秀的演員,如果無法擁有精彩的劇本,那么拍出來的戲也會是平庸之作一樣。安德烈·德斯龐茲,首先是重奏團的創始人,也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前輩,更是創作上的靈魂人物,任教于蘇黎世音樂學院,教授即興演奏與室內樂。他為四架鋼琴改編的格什溫《藍色狂想曲》并非只是根據總譜做小幅度修改移植到鋼琴上,而是在保留原本樂句基調與幾個重要轉折點的基礎上,采取了二次創作,讓作品煥然一新。這也是他們在本次夏季音樂節上的演出曲目之一,值得期待。
另外,重奏團的四人也將會在音樂會上獨奏他們各自擅長的作品。其中,以厄爾·懷爾德改編的格什溫練習曲第三首《我的愛人》最為搶眼。懷爾德何許人也?除了是一位重要的鋼琴家外,他還為二十世紀的鋼琴改編藝術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這首《我的愛人》就像是在一架鋼琴上的三重奏,大大考驗鋼琴家手指的獨立性。將要演奏此曲的是本杰明·恩格利,這位當年師從過拉扎·貝爾曼、波利尼、席夫的鋼琴家,會有如何精湛的表現?音樂會上另一個重頭戲就是萊納德·伯恩斯坦《西城故事》的選曲,這些鋼琴家們將如何在鋼琴上“歌舞”同在?我想必須到現場去過把癮才能知道,在此之前,一切就像是迷一樣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