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意大利作曲家吉奧凡尼·巴蒂斯塔·佩爾戈萊西(1710-1736)在音樂史上可以說是一位當之無愧的音樂天才。他只活了二十六歲,卻取得了令人驚奇的成就,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為人所理解。
佩爾戈萊西是家里的第三個孩子。當他還處在孩提時代時,就飽受病痛的折磨,不幸左腿殘廢。天才的他很早就開始學習音樂,不久便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小提琴家。十多歲時他赴那不勒斯學習作曲,由于其過人的天資和加倍的努力,很快就名聲斐然,并因此受到歌劇院的委托,進行歌劇創作。1732年,他被任命為那不勒斯斯蒂利亞諾王子教堂樂正,并創作彌撒曲一首。兩年后又被任命為那不勒斯教堂樂正,并于五月赴羅馬指揮他的這首彌撒曲。
佩爾戈萊西患有嚴重的肺結核病,但他仍舊忘我地工作,始終保持著每年至少完成一部歌劇的習慣,直到去世。1736年,他接受朋友的勸告,赴那不勒斯灣溫泉療養勝地波佐利的一所隱修院里療養。在那里,他完成了自己最后一部、也是最優秀的作品《圣母悼歌》(Stabat Mater)。
歷史上以《圣母禱告》為題材的作品屢見不鮮,據不完全統計,從公元十五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包括若斯坎、帕萊斯特里納、斯卡拉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羅西尼、李斯特、威爾第等兩百多位作曲家曾為《圣母悼歌》譜曲。《圣母悼歌》這種取材于《圣經》的聲樂作品,起初作為純粹的宗教音樂,僅為宗教服務。后來,伴隨著文藝復興、狂飆運動的興起,《圣母悼歌》逐漸從宗教音樂中脫離出來,轉而表現作曲家的主觀情感,音樂也更具有抒情性與戲劇性。
佩爾戈萊西的這部《圣母悼歌》可說是對其一生的總結。佩爾戈萊西早年遭受病痛折磨,后來又罹患肺結核,終其一生都在與病魔抗爭;加上早年喪兄、青年喪父喪母的經歷,都給他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那個科學和醫療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為求得安寧與健康,唯有借助上帝,虔誠地向其懺悔、祈禱,以求得解脫與精神的慰藉。佩爾戈萊西從小就在那不勒斯的一所基督貧兒音樂學院學習,兒時對宗教歌曲的耳濡目染為他日后的創作帶來了許多靈感,再加上他后天的不懈努力,終于促成了《圣母悼歌》的誕生。
佩爾戈萊西《圣母悼歌》于1749年正式在倫敦出版。作品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全曲由一位女高音與一位女低音協作完成,作品旋律音域不太寬廣,節奏強烈,旋律多變,富有動勢。囿于體裁上的限制,佩爾戈萊西采用富有表情的朗誦式旋律,充分將歌詞的內容與旋律結合;同時,他還特意加入了較多的對比合唱,增強音樂的動勢感,使得音樂別具一番新的風格。
全曲由十二首作品組成。
第一首《圣母痛苦侍立》
“在顯示她身份的十字架上,悲傷的母親正站著哭泣,最終靠近了耶穌。”
該曲描述了圣母站在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前悲傷的心情。作品為小調色彩,由低音聲部連續的八分音符引入,仿佛是死神的腳步,高音聲部呈現級進式的上升,仿佛是天堂的召喚,人性的升華。樂曲從一開始就渲染了悲慘的氣氛。
第二首《含淚十字架旁》
“透過她的內心,他的悲傷正在蔓延,他正在承受著極大痛苦,現在最終,劍穿過去了。”
作品為小調色彩,三拍子。作曲家將重音位置后移,造成強烈的邏輯重音錯位,刻畫出圣母看到兒子即將受刑時糾結掙扎的內心世界。同時,旋律聲部多下行,類似一種哭泣調,渲染了悲傷、無助的氣氛。
第三首《何等愁苦悲傷》
“哦,多么難過和痛苦啊,這個母親,最高的祝福。”
作品為四拍子,共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是小調色彩,作曲家運用了大量的不協和和弦,為該曲奠定了悲傷的基調。中段轉為大調色彩,重唱段落緩慢而連貫,音樂溫柔而細膩,用以描繪堅強的圣母。最后一段又回歸小調色彩,將悲傷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最后。特別要說的是,該曲運用了非常多的顫音,這仿佛代表圣母看到兒子受刑時的戰栗。這種戰栗已經不再是親人離別時的悲傷,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悲天憫人的傷逝。
第四首《慈母多么悲哀傷心》
“上面的基督正忍受著上吊的折磨,下面的她仿佛看到了一陣劇痛,她正垂死的光榮的兒子。”
該曲旋律聲部運用了大量的切分節奏,刻畫出圣母的心痛與悲傷,這與大調色彩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表現出圣母悲痛中帶有的慷慨決絕,為兒子舍身成仁感到光榮。
第五首《誰能不一起哭號》
“有沒有一個人可以不哭泣,當他被如此深的痛苦淹沒之時,正如基督的親愛的母親看到的那樣。”
全曲為小調色彩,下行的哭泣調和不協和的和弦營造出悲傷的氛圍。正如圣母一樣,有誰在看到自己孩子受刑時能不悲傷?
第六首《眼見自己親生愛子》
“她看到了她可愛的孩子,垂死的,被拋棄的,被弄臟的,就好像他的靈魂已經逝去一樣。”
該曲分為兩段。前一段舒緩、平靜,仿佛是圣母的吟唱,悲傷而又凄涼。女高音唱出圣母的心聲,悲切,委婉。后一段節拍變化,音樂開始緊張起來,仿佛圣母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感情,情緒越來越強烈,最終對兒子的離別幻化成一腔的吶喊。
第七首《啊,慈母仁愛源泉》
“哦母親,愛之源泉,從上面觸摸我的靈魂吧。”
歌曲的吟唱部分在不同的旋律主題反復了三次,描繪了耶穌的心理,給母親以精神的慰藉。
第八首《使我內心燃起愛火》
“讓我感覺到你有感覺,讓我的靈魂發光和融化,用我們上帝基督的愛。”
描繪出基督耶穌給人們帶來的普世的愛。帶著基督的救贖,人們得到寬恕,得到基督的護佑。
第九首《懇求圣母廣施慈恩》
“神圣的母親啊,刺穿我吧,在我的心中,每一處傷口都會持續,讓我和你分擔這些疼痛吧。”
該曲音樂共分四段,節奏多樣富于變化,刻畫出復雜糾結的內心情緒。同樣具有下行的哭泣調,但是不同于前面幾首,這一首雖然同樣充斥著悲怨的情緒,但仿佛要在音樂中傳達一種希望。
第十首《教我擔負基督之死》
“讓我堅持到最后一口呼吸,我的身體承受著死亡。你那垂死的兒子。”
該曲音樂一開始就顯得激昂慷慨,描述了圣母看到基督即將升天的情景。女低音的吟唱營造出一種決絕赴死的基調。
第十一首《免我身受水火焚炙》
“來吧,圣母,靠近我,唯恐我在火焰中燃燒并死去,在他糟糕的審判日。”
這一段雖然描繪基督受的苦難,但并沒有聽出一點悲傷的情緒,相反,這首作品輕快明朗,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第十二首《在我肉軀亡故之日》
“在我肉體亡故之日,使我靈魂蒙受恩賜。”
該曲為小調色彩,是全曲的終曲,使全曲的基調又回到了凄涼、悲傷的氛圍。這一曲仿佛是對耶穌基督所作的安魂曲,全曲在激動的情緒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