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截至8月8日15時,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108.84萬人受災。而7月18日~20日,超強臺風“威馬遜”襲擊海南、廣東、廣西和云南的154個縣(市、區),造成62人死亡、21人失蹤,超過1100萬人受災。
今年夏天的這兩場大型自然災害牽動著國人的心,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各地民政部門、公募基金會和民間組織等都收到了踴躍捐贈的款項及物資。這些涌動的愛心值得欣賞,讓人感動。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剛剛震后的時間,最重要的就是搶救生命,這需要專業設備和專業技能。相比社會志愿者能發揮作用的物資救助、心理救助,這在最初的時間里是優先級別最高的事。社會人士貿然前往災區,很難保證不是“好心辦了壞事”。在蘆山、玉樹等抗震救災中,都曾出現過缺乏專業技能的志愿者反倒成為被救援對象的情況。
自去年“4·20”蘆山地震起,民政部不再公布捐贈賬號,也不再指定接受社會捐贈的基金會,而是鼓勵個人和單位向任意有救災宗旨的公益組織和救災部門捐贈。這被視為政府釋放積極信號、引導公眾捐贈趨于理性和自由的開端,也是社會組織以民間身份登上自然災害募捐舞臺的開始。
眼下,兩場災害的受災地區又面臨著救災、安置和災后重建的艱巨任務,對款項和物資的需求正在發生,除了救災的國家隊主力,各類社會組織也正在根據自身定位和能力,積極參與到有關各項工作中。
面對嚴重的災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需要講精神、講奉獻,更需要講科學。相信專業的力量,才能盡最大可能挽救生命。從解放軍官兵、專業救援隊、醫療、電力、通訊等救援力量迅速集結,到打通空中救援通道摸底災情,再到對進入震區的車輛實施交通管制,這樣的步驟,本身就需要有統籌有協調有配合,就需要從容精確的科學精神。
而對于災后重建,政府部門、社會救助機構,則更應尊重重建的科學性,需要整合資源、調配力量,從救助政策制定、重建選址,到心理干預、產業扶植、資金使用等都需要科學謀劃,使政府的救援和社會的愛心能夠發揮到最大的限度。只有從解決災區人民自身的苦難入手,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科學系統的設計好我國的災難救助體系,才能發揮好中國高效統籌的優勢,使災區人民能夠在科學有序的救助體系下,重建家園,重新走上奔向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