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恒磊
要:本文主要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國外以及我國的物聯網的發展現狀,根據其各自的發展特點,并詳細的對比了國內外物聯網發展。
關鍵詞:物聯網;發展;技術環境1國內外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1.1 國外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現狀
在國外,物聯網技術發展最迅猛的非美國莫屬,美國的物聯網技術起步早,如今發展的如火如荼,在寫成就都來自于政府的支持,美國總統奧巴馬高度重視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繼續支持信息技術的研究,他希望物聯網技術能夠更新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美國國家情報局也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列為2025年對美國利益潛在影響的6種關鍵技術之一。
美國的“智慧地球”戰略就是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起點,它推動著物聯網應用領域的發展,其中包括很多領域,比如:城市管理、公共管理、政務管理、智能交通等等,涉及方面很廣,從近幾年的應用來看美國的物聯網技術慢慢的開始從軍事領域轉向民事領域,綜上,美國是物聯網技術研究與應用的主導和先行國之一,無論基礎設施、技術水平還是產業鏈發展程度,都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
1.2 我國物聯網發展現狀
我國的物聯網技術起步相對比較早一些,在200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就在無錫考察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時提出了感知中國,他要求我國應該加大力度推進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這可以說是我國物聯網技術發展的里程碑。在同一年溫總理又發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講話,在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國要大力發展物聯網關鍵技術,這一系列事件足已說明我國政府對物聯網技術發展的重視程度。除此之外,我國各級政府對物聯網這種高科技的發展十分重視,相繼提出了物聯網技術發展的規劃和設想。我國目前大約有15個省規劃了物聯網產業園,建立起了我國的物聯網產業聯盟。根據一些權威數據顯示我國的物聯網技術產業市場規模達100億元,全國有1600家企業單位參研發和生產,在以后幾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10年物聯網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
1.3 我國未來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四大趨勢
⑴物聯網標準體系是一個漸進發展、逐步成熟的過程,將呈現從成熟應用方案提煉形成行業標準,以行業標準帶動關鍵技術標準逐步演進形成標準體系的趨勢。⑵針對物聯網領域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是把技術與人的行為模式充分結合的結果。物聯網將機器、人、社會的行動都互聯在一起,新的商業模式將是把物聯網相關技術與人的行為模式充分結合的結果。⑶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以應用為先導,存在著從公共管理和服務市場到企業和行業應用市場再到個人家庭市場逐步發展成熟的細分市場遞進趨勢。⑷隨著行業應用的逐漸成熟,新的通用性強的物聯網技術平臺將出現。物聯網的創新是應用集成性的創新,一個單獨的企業是無法完全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的。
2國內外物聯網技術發展對比
2.1 發展環境的比較
新的高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政策的支持是物聯網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政策上各國政府都有不同的重視程度,也給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營造了很好的發展環境,我國國家的宏觀政策支持不僅促進了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我國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當前金融危機慢慢退去,各國都在全力發展自身的經濟,國際社會經濟發展變遷慢慢突出,如今在這種大環境的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2.2 社會環境的比較
物聯網的不斷發展難免會涉及到國家的安全問題和個人隱私問題等,這就要使得物聯網發展的同時國家要出臺相應的監管制度以及一些法令法規來保障個人的隱私和國家的安全。有些專家認為如今物聯網已經危及到了物質世界,從虛擬世界上升到了現實世界,開始由單網擴展到多網,其自身也放大到了云服務體系。這個方面世界上做的最好的就是歐盟,歐盟相繼出臺了很多政策和法規來規范物聯網技術發展的社會大環境,同時也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好的規范。
3技術環境的比較
如今物聯網技術發展在世界各個國家是不平衡的,一些傳統的發達國家的技術比較成熟,有較好的基礎設施和人才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從國際上看歐美國家在這方面是比較先進的,主要在于他們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傳感網技術,傳感網技術是物聯網技術的前提。其次就是國外的電信商都處于激烈的競爭階段,而不是像我國這樣的壟斷地位,因此他們為了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會不斷的加大這方面的研發,刺激了很多先進技術的產生。所以,從技術環境來看,我國還稍有欠缺,需要繼續培養。
4結論
如今物聯網的發展還在初期階段,如果沒有創新的人士參與就不能有更大的成就,客觀的分析了物聯網的發展歷程以及我國及國外的發展現狀,科學的制定發展的規劃以及合理的發展策略,本文淺析了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在以后的生活中還要加大這方面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美)巴薩拉.周光發,譯.技術發展簡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陳柳欽..物聯網:國內外發展動態及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決策咨詢通訊,5(2010).
[4]理查德?斯皮內洛.世紀道德信息技術的倫理方面.劉鋼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社.(1999).
[5](荷蘭)E?舒爾曼.(1995).科技文明與人類未來?李小兵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