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軍
摘要: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能夠及時反應出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訴求。并且,其真實性較高,可以說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陣營。但是,我國高校目前對輿情信息管理機制上的工作并不十分很重視,投入力度也不夠,在管理上經驗不足,缺乏必要的主動性,面臨著較為嚴峻的考驗。要想做好網絡輿情信息管理工作,就必須要嚴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規避負面影響。同時,高等院校還應該主動開辟與占領網絡陣地,建立輿論評論隊伍,實時對網絡輿情信息進行監控、采集、研判,制定相應的預警措施和快速應急預案,盡量將網絡輿情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本文現就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機制的構建進行簡單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機制;構建研究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民會眾圍繞一件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過程表達自己的看法與社會政治態度。同時,它也是大多數群眾就某一社會現象所持有的信念、態度、意見等等,是所有社會表現的總和。
網絡輿情是指社會輿情通過互聯網等媒體平臺的映射,對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應[1]。傳統的社會輿情是指大眾通過日常生活的思想觀念或者街頭巷尾的議論進行傳播,前者難以捕捉,后者稍縱即逝。要想獲取輿情只能通過在社會中的明察暗訪,這樣的獲取方式效率較低,樣本較少,容易流于偏頗,花費較大。但是加入互聯網以后,大眾則更加傾向于用信息化的方式來表達個人看法,并且,網絡輿情的獲取方式有許多,它可以采用多種技術方式,其效率高、真實性強、覆蓋面也比傳統的傳播方式廣。
1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的現狀特點分析
高校的輿情信息是整個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輿情集散地,其傳播具有輿情的共性,但是其內容與形式有著自己的偏好與特點。
1.1 網絡輿情的共性分析
⑴直接性。網絡本身就具有廣泛性與匿名性,群眾可以通過BBS、博客、微博、大眾點評等等各個途徑來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能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觀念與立場,對于自己的個人訴求或者發表對實時新聞事件的看法上有著比較清楚的認識,不易受到他人影響,能夠更加清楚的反映輿情信息,使之能直接反應到公共媒體上[2]。
⑵突發性。網絡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指向標,與傳統輿論相比其更具突發性,相較于傳統的信息傳播,社會熱點事件在互聯網上走紅的速度更加快捷,也更容易引起群眾關注。加之許多群眾喜歡發表一些帶有個人情緒化的意見與語言,更易加快輿論的發展。
⑶偏差性。網絡輿情多具有直接性與突發性,在加快輿情信息傳播的同時,也很容易導致信息發生偏差。一方面,互聯網所具有的匿名設置可以隱藏輿論傳播者的身份,這樣很容易導致輿論傳播帶有大量的個人情緒,使網絡輿情傳播具有非理性特征;另外一方面,互聯網本身就非常廣泛,網絡輿論的主體也非常多,但是每個人的受教育程度不等,每個人對輿論熱點事件的認識與理解也都有不同,這樣很容易導致輿論在傳播過程中出現極大的偏差,使之偏離事件原本的輿論軌跡。
1.2 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現狀
⑴逐步明確認知意識。互聯網在各大高校已經非常普及。各大高校也逐漸將網絡輿情信息管理作為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重要環節,并逐步引起各級主管單位的注意。目前,輿情信息管理的聯動系統報告有網絡輿情的引導、監控、預警、處理及其反饋等,這些報告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
⑵管理軟硬件投入不足。各大高校系統已經逐步關注與重視網絡輿情信息管理,但是在各大高校的網絡輿情信息管理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硬件設施不夠齊全、軟件系統不夠完善等。網絡輿情監控分析系統包括有為整個業務提供支撐的網絡輿情信息監控分析平臺,主要用于收集、處理網絡輿情信息,同時也可提供預警數據庫等各類專業的應用軟件。但是,這類軟硬件的投入資金非常大,加之軟件操作上需要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操作,因此,目前高校在利用信息化的軟硬件設施來進行網絡輿情管理存在明顯缺陷,投入量明顯不足。
⑶缺乏主動管理,管理機制不完善。高校輿情信息管理工作人員的配備必須要合情合理,工作人員要同時兼顧高度的思想覺悟與專業技術,這樣才能主動的對高校輿情信息進行長期管理[3]。目前,各大高校在網絡輿情信息管理上會選擇回避或者查封學生比較關注的信息熱點與敏感問題,但是相對于思想比較活躍、交際范圍較廣的學生而言,一味回避、查封這種信息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反感,從而很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因此,高校輿情信息管理必須制定長期有效的機制,通過主動建立陣地,通過正面引導來完善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
1.3 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分析
大學生是現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制造著與關注者,是高校網絡輿情的主宰者,也決定了輿論的發展傾向與趨勢。與此同時,也給與高校網絡輿情信息印上了大學生這一群體所特有的特征。
⑴內容比較集中。高校的網絡輿情信息內容大致有以下幾種:國際與國內信息熱點;與大學生相關的政治話題;高等學校的內部管理等等。
⑵傳播速度較快。現代大學生使用網絡的頻率較高,基本的人際交往也依賴與網絡,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的交流方式[4]。現在,已經發展了一大部分以大學生為主題的網絡群體,如QQ群、微博、微信、高校貼吧、人人等等,這些群體將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按照地區或者愛好統一集結起來,形成較為緊密的關系網絡,加快了輿論在高校之間的傳播,甚至達到了瞬間千萬里的效果。
⑶社會影響力大、關注度高。大學生使用網絡特別頻繁,其網絡利用率非常高,同時也是網絡輿情的主要生產力量與影響對象。高校的輿情對社會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乎著社會的穩定發展,高校輿情在其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事件上會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甚至會決定事態的發展。
⑷具有非理性特點。高等學校學生接受新鮮事務的能力較強,能勇于表達自己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與意見,甚至會對事件提出質疑。但是,由于高校學生還比較年輕,還未形成比較成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在逐漸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出現非理性的特點。
2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原則
2.1 注重協調統一
大學生出現的輿情危機一般是突發性的,并且,其突發性并不是說只由單一的某一部門就能預測該事件的發展,而是需要各種不同職能的部門與機構相互協調,從而建立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使信息資源能夠覆蓋整個大學生網絡輿情工作中。
2.2 堅持以人為本
高校始終要以學生為主體,時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能夠從其內部解決學生的疑慮與困難[5]。要想最大限度的消除網絡輿情帶給學生的影響與傷害,就要做到保障師生正常工作不受影響,保護其思想不會受到外界干擾。
2.3 采取分級預警
采取分級預警機制是指要根據高校網絡輿情所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等等各方面因素進行一個維度劃分。同時,高校也可以借助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輿情危機分為四級,分別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其緊急程度逐漸遞減。
3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機制構建
3.1 網絡輿情的預警機制
預警機制主要是采取行動來化解與應付突發事件的輿情信息。對此,高校規范化與制度化的預防監控體系必不可少。在發現有突發事件發生的苗頭時,需要要組織專業的工作人員隨時進行跟蹤與監控,在對校園監管的過程中,一定要采取各種技術手段來加強焦點事件的預警。其中,網絡預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①制定預警方案;②密切關注事件的發展;③及時對信息進行傳遞與溝通[6]。
3.2 網絡輿情的監測機制
監測機制通過了解信息流通的各個環節來確定事件將會引起的規模與程度等,從而有效的控制與處理突發事件。高校網絡輿論的監管工作非常繁瑣,歷經的周期較長,因此,在其管理上應該嚴抓不怠,能夠提前了解某些隱形的熱點問題,做好事前準備,以免出現措手不及的情況。同時,為了充分發揮監測機制的作用,可以利用高校的某些組織,實施專人監控與管理,從而構建網絡化的監控與預防體系。
3.3 網絡輿情的分析研判機制
分析研判機制是指分析與判斷已經收集到的輿情信息。在對高校網上信息進行分析、歸 納與判斷時,能夠增加把握師生動態的能力,從而做到預測事件的發展和結果,增加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與前瞻性,杜絕因為個人不良情緒影響群體情緒的現象,防止發生不可控制的群體性事件。
3.4 網絡輿情的匯報上級機制
匯報上級機制是指要及時準確的將收集到的網絡輿情信息上報給學校的相關人員,從而能夠及時進行信息篩選與分析,并針對發生的事件按照急緩程度進行分級,并通過學校專有的報送系統將其報送至學校上級。
3.5 網絡輿情的閱評機制
高校內部強大的網絡評論員隊伍能夠有效的控制校園內部某些不良與有害信息的傳播。網絡評論員需要有較高思想覺悟,同時,還需要強大的網絡技術支撐。他們能夠通過網上跟帖等方式對某些不利于校園建設和社會穩定的事件進行引導,從而維護國家與高校的形象,消除不良影響。網絡評論員隊伍能夠占領大部分的網絡輿論領地,使網絡輿論空間中的影響力與凝聚力逐步加強,最終做到引導校園網絡輿論的發展方向[7]。
3.6 網絡輿情的處置機制
處置機制是指高校內的網絡管理部門能夠從容應對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直至化解網絡輿情危機。其中,網絡輿情的處理機制有以下幾個環節:①成立應急的處理中心;②制定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預選方案;③建立輿情響應制度。
3.7 網絡輿情的反饋機制
反饋機制是指對相關的信息匯集、研判、閱評、處置等工作進行必要的總結。信息的匯集與處理是信息反饋的根本目的。在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過程中,其發奎過程主要包括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及時回復高校網絡中出現的輿情信息,及時反饋師生在網絡中提出的意見與問題,增強高校管理力度;②對高校網絡的輿情信息進行處置后評價,主要是評價能夠得到預期的效果,還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等等;③對輿情評價團隊在輿情管理與控制過程中是否組織到位進行評估。
4結語
高校的網絡輿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強其管理也非常有必要。只有將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當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學校領導與學生工作管理隊伍能夠加強自身意識,在完善與創新輿情管理機制制度的基礎之上,加強網絡平臺的利用,對主流的輿論進行引導與探究,長期保持網絡輿論陣地的主發言權,真正做到控制與主導網絡輿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宗讓.高校大學生輿情工作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9,(23).
[2]曾潤喜,王國華,徐曉林.高校網絡輿情的控制與引導[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1).
[3]彭知輝.論群體性事件與網絡輿情[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
[4]劉瀾波.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管理[J].學理論,2013,(29):322-323.
[5]曾潤喜,王國華,徐曉林.高校網絡輿情的控制與引導[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1).
[6]巫明川,郭寶林.校園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管理及應對策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2):7-8.
[7]劉靜姿,李暾.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監控機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5):52-53.